- 年份
- 2024(8694)
- 2023(11986)
- 2022(9401)
- 2021(7964)
- 2020(6144)
- 2019(13558)
- 2018(13273)
- 2017(24375)
- 2016(12811)
- 2015(14235)
- 2014(14159)
- 2013(14278)
- 2012(13834)
- 2011(12900)
- 2010(13253)
- 2009(12280)
- 2008(11893)
- 2007(10583)
- 2006(9997)
- 2005(9524)
- 学科
- 济(83629)
- 经济(83573)
- 管理(34365)
- 业(31487)
- 地方(25446)
- 企(23367)
- 企业(23367)
- 中国(23026)
- 方法(21807)
- 业经(19579)
- 数学(18879)
- 数学方法(18717)
- 农(17938)
- 学(16148)
- 地方经济(15814)
- 环境(13455)
- 融(13122)
- 金融(13122)
- 发(12844)
- 农业(12731)
- 产业(12458)
- 银(12248)
- 银行(12230)
- 行(12062)
- 制(11154)
- 贸(11094)
- 贸易(11083)
- 财(11020)
- 易(10568)
- 信息(10309)
- 机构
- 学院(199148)
- 大学(197260)
- 济(92747)
- 经济(90942)
- 研究(79783)
- 管理(70481)
- 中国(60610)
- 理学(58981)
- 理学院(58177)
- 管理学(57193)
- 管理学院(56809)
- 科学(47917)
- 京(43060)
- 所(41211)
- 财(40068)
- 研究所(37203)
- 中心(34958)
- 农(33125)
- 江(31698)
- 财经(30864)
- 经济学(29614)
- 院(29016)
- 范(28454)
- 师范(28165)
- 北京(27979)
- 经(27850)
- 业大(27129)
- 经济学院(26271)
- 农业(25568)
- 州(25472)
- 基金
- 项目(128280)
- 科学(101711)
- 研究(93409)
- 基金(92571)
- 家(81450)
- 国家(80817)
- 科学基金(68619)
- 社会(62209)
- 社会科(59222)
- 社会科学(59209)
- 省(50897)
- 基金项目(48001)
- 划(42484)
- 自然(41676)
- 自然科(40674)
- 自然科学(40668)
- 教育(40283)
- 自然科学基金(39887)
- 资助(36659)
- 编号(36165)
- 发(35128)
- 重点(29961)
- 成果(29329)
- 发展(28501)
- 展(28014)
- 部(26840)
- 国家社会(26830)
- 创(26633)
- 课题(26516)
- 创新(25137)
共检索到327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士华 黄天鉴 王楷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得到了有效协同,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2)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3)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处于上行轨道,两极分化现象正逐渐改善;(4)长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度将趋于一个稳态水平。建议政府重点关注各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平衡性、动态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与进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 协同效应 时空分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轩 简兆权
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重心模型,分析2014-2021年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数据驱动和产业合作等才能更好提升和改善;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绿色消费,综合发展水平变化平稳,东部和东北区域省份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协调度时序呈不断增长趋势,空间上东部沿海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存在正的空间效应,且协调度发展重心落在河南省内,随时间向东南方向迁移,后期迁移距离较远。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提高绿色消费的认知普及、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提升省份协调度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消费 协同机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剑波 王楷文 叶树
文章在梳理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协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构建SFTREC复合系统指标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SFTREC复合系统存在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水平,使其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极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了收敛速度,资本存量、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规制、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收敛的作用不同,导致各省份的稳态水平也不同。研究结论为政府规划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路径提供现实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瑒焱 徐昔保 王维
绿色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分析有助于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绿色创新和绿色生活6个维度遴选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熵值-Critic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显著,且整体差异逐渐扩大;(2)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存在空间依存和空间外溢性,且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H-H集聚区主要位于下游地区的江浙沪一带,L-L集聚区分散分布于云贵川地区,带内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条件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蓉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的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状况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物流发展逐渐向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省域系统协调度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集聚效应。为促进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我国各省份应制定适合本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战略,重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晓云 陈金燕 苏义坤
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两大议题。本文分别从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角度出发,运用修正耦合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1)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且数字经济的两极分化程度较绿色经济更为严重;(2)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数字经济;(3)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公共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内容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明显,但需避免内部子系统间的差异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汪浩
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趋势、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两大系统总体空间差异呈缓慢下降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空间差异最大,东-西、东-东北、东-中区域间差异较大,超变密度是造成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环境规制、金融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博伟 周亮 王中辉 车磊 张梦瑶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朱启贵
加快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国对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承诺的践行。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化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判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关系与相对发展现状,并剖析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及其收敛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调发展度均稳步提升,各地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整体向协调发展靠拢,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第二,全国相对发展类型始终处于数字化发展滞后型,但其相对发展度波动上升,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的不同步状况不断改善;第三,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省份间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空间互动效应对β收敛趋势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把握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效能和水平以及探寻出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明 吴波 陈国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基于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逻辑;其次,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最后,从农耕文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岩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区,其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但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内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仍然较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落后,本文通过钱纳里发展阶段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考量发现该区域城市已全部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通过区位熵指数和产业灰色关联度对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历程的经济数据进行测量后发现,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空间不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