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1)
2023(11831)
2022(9371)
2021(7871)
2020(6272)
2019(13843)
2018(13231)
2017(26040)
2016(13848)
2015(15388)
2014(15094)
2013(15280)
2012(14624)
2011(13796)
2010(13826)
2009(12694)
2008(12006)
2007(10617)
2006(9798)
2005(8708)
作者
(42758)
(36047)
(35683)
(33969)
(22779)
(17087)
(16191)
(13820)
(13723)
(12332)
(12286)
(12041)
(11389)
(11322)
(11166)
(11110)
(10528)
(10276)
(10139)
(10110)
(8862)
(8714)
(8652)
(8119)
(8101)
(7977)
(7662)
(7375)
(7237)
(6964)
学科
(95985)
经济(95919)
管理(39347)
方法(36059)
(34282)
数学(33503)
数学方法(33321)
(25049)
企业(25049)
地方(24247)
中国(21846)
(17814)
业经(17754)
(15524)
地方经济(15136)
环境(14796)
(13828)
农业(12906)
产业(12237)
(11046)
金融(11045)
(10874)
贸易(10871)
(10732)
(10359)
(10158)
信息(10083)
总论(9795)
(9554)
(9424)
机构
大学(216883)
学院(216300)
(106031)
经济(104148)
管理(82035)
研究(79240)
理学(71330)
理学院(70458)
管理学(69464)
管理学院(69049)
中国(57538)
科学(46157)
(44864)
(43418)
(39027)
经济学(35597)
研究所(35551)
财经(35464)
中心(34992)
(33948)
(32339)
经济学院(32069)
(31165)
业大(30528)
(28584)
(27920)
北京(27793)
师范(27656)
农业(26637)
财经大学(26310)
基金
项目(148998)
科学(120088)
基金(111984)
研究(106218)
(97800)
国家(97101)
科学基金(84460)
社会(74062)
社会科(70682)
社会科学(70660)
基金项目(58936)
(57152)
自然(52472)
自然科(51312)
自然科学(51302)
自然科学基金(50396)
(47776)
教育(46967)
资助(45181)
编号(39552)
(34454)
重点(33916)
(33209)
国家社会(32700)
成果(30604)
(30375)
教育部(28816)
创新(28638)
发展(28531)
人文(28354)
期刊
(117105)
经济(117105)
研究(67491)
中国(37531)
学报(32188)
(30883)
科学(30255)
管理(29326)
(29012)
大学(24559)
学学(23563)
经济研究(20770)
农业(19831)
(19156)
金融(19156)
财经(19069)
技术(18322)
问题(16672)
(16544)
业经(15782)
教育(13987)
技术经济(13280)
统计(13021)
(11748)
(11446)
资源(11199)
(10586)
决策(10516)
世界(10339)
商业(10116)
共检索到319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凯风  李子豪  
文章采用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2008—2017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对其影响因素归纳梳理并基于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黄河流域GTFP整体提升2.32%,上游地区提升最为明显(8.32%);GTFP提升原因不仅来自技术进步,还来自技术效率提升。(2)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GTFP平均提高12.93%,FDI能够显著促进GTFP的增加,要素结构与GTFP呈“倒U”型关系。(3)科技进步对GTFP的影响方向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依次呈现“N”型分布;财政分权与GTFP的关系在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分别为“倒U”型与“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亮  刘芳毅  王欢  孙威  
文章利用黄河流域65个重点城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区位、时期差异特征,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1—2010年,上游城市增长动力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下游城市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011年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现增长趋势。②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FDI全时段、第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第一阶段正向影响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阶段的影响系数略小,且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③上游城市FDI在全时段、第一阶段影响为正,中下游城市在全时段、第二阶段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有正向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仍是短板。相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要素配置,注重规模效应,着力提升绿色技术效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制定差异化引资战略,提高FDI质量和水平;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保障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提高投资成效和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王叶薇  
城市群经济集聚和绿色转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表现和现实诉求,二者能否"珠联璧合"备受关注。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理论剖析城市群经济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及其不平等现状的内在关联,进而选取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二者的非线性关系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同时对作用路径和溢出机制给予关注。为了解决城市群经济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双向因果关系引致的潜在内生性问题,选取地形起伏度和明代驿站设立作为专门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集聚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有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而当经济集聚过度时则会抑制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城市群经济集聚会扩大群际绿色经济效率差距从而加剧其绿色发展的不平等;城市群经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存在典型的地理距离衰减特征,400km~500km处溢出效应分布密集;绿色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高级化是城市群经济集聚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以及群际差距的重要路径和溢出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曲惠敏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区域比较、流域内部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格局,并采用传统核密度和随机核估计方法揭示其演进趋势和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低增长"与"不平衡"的双重特征,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域内部大多数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技术效率恶化成为掣肘因素,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在分布演变上,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分布形态由多极化向单极化演进,分布动态流动性低、持久性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应以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中协调,在协调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徐爱平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徐爱平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静  王强  鄢慧丽  邓晓军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推动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配置扭曲缓解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是资源型城市打破“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但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导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存在“数字鸿沟”。从时间效应来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数字经济细分维度的发展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持久动力。最后,基于DID模型评估政策效应表明,数字化经济政策也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玲  汪萍  
文章利用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相关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和城市生产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地理区位、行政级别、科教资源禀赋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差异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