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5)
2023(16729)
2022(13975)
2021(12742)
2020(10381)
2019(23673)
2018(23611)
2017(44525)
2016(24082)
2015(27027)
2014(27187)
2013(26977)
2012(25171)
2011(22960)
2010(23152)
2009(21327)
2008(20710)
2007(18311)
2006(16483)
2005(14950)
作者
(71899)
(59619)
(59149)
(56351)
(38035)
(28475)
(26999)
(23463)
(22763)
(21473)
(20242)
(20229)
(19157)
(19117)
(18364)
(18328)
(17646)
(17369)
(17039)
(16971)
(15079)
(14807)
(14367)
(13743)
(13523)
(13277)
(13247)
(13103)
(12174)
(11650)
学科
(118676)
经济(118570)
管理(69458)
(64832)
(52871)
企业(52871)
方法(43608)
数学(37308)
数学方法(36901)
中国(31846)
地方(29457)
(27728)
业经(27472)
(23744)
(22893)
农业(19217)
(18650)
(18585)
贸易(18571)
(17871)
理论(17223)
地方经济(17129)
(17105)
银行(17058)
(16984)
金融(16983)
环境(16948)
(16840)
(16477)
技术(16121)
机构
大学(351946)
学院(350354)
(145975)
经济(142794)
管理(136650)
研究(124721)
理学(117210)
理学院(115837)
管理学(113910)
管理学院(113279)
中国(92611)
(76823)
科学(75974)
(64841)
(63197)
研究所(57231)
(55475)
中心(55089)
(52207)
财经(51310)
业大(50665)
北京(49531)
(48133)
师范(47694)
(46490)
(45446)
经济学(43573)
农业(42924)
(42782)
经济学院(38840)
基金
项目(234105)
科学(183680)
研究(173105)
基金(167835)
(145999)
国家(144740)
科学基金(123881)
社会(109132)
社会科(103439)
社会科学(103413)
(91946)
基金项目(88601)
自然(78882)
教育(78842)
自然科(77007)
自然科学(76992)
(76899)
自然科学基金(75593)
编号(70791)
资助(69028)
成果(57928)
(53802)
重点(52446)
(50789)
课题(49661)
(48204)
创新(44922)
国家社会(44636)
科研(43869)
教育部(43589)
期刊
(171219)
经济(171219)
研究(110082)
中国(72727)
学报(53956)
管理(52693)
(50748)
科学(50242)
(47331)
教育(42334)
大学(40852)
学学(38122)
农业(35421)
技术(32201)
(31749)
金融(31749)
经济研究(27741)
业经(27710)
财经(25317)
问题(21855)
(21711)
图书(20442)
技术经济(18557)
(18280)
理论(16914)
科技(16877)
现代(16177)
商业(16128)
(15844)
世界(15584)
共检索到537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瀚丹   李娅  
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1.16%,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3.05%。二者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高。(2)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从2011年的0.32提高到2021年的0.46,且在空间上存在“从北到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相对发展类型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林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3)低水平的林业经济增长、数字产业化、数字创新发展是阻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把握了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现状、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建立了数字经济系统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二者的耦合机理与评价维度。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增长潜力,重视并完善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相对落后地区数字经济带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并持续推进数字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野  李林汉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际2011~2020年有关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SBM模型计算了各省域的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水平,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者耦合协调模型,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东、中和西部地区耦合度差异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遥遥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全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近似呈现U型变化趋势,属于中等耦合协调,但波动不大,东部地区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耦合的状态;“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和“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对三系统的耦合起到支持作用;全国的三系统耦合度基尼系数最高,接下来是东、西和中部,东、中与西部三系统耦合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最后提出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水平,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各个区域间三者高度耦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向阳  陈佳毅  范玲  
基于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评估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并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均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与数字经济指数发展较为一致,数字化产业发展指数呈现东部地区高,中部和西部地区低的态势;三是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与经济发展效率指数的分布大致相反,创新驱动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为一致,表明创新驱动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亚运  原峰  
文章在探讨海洋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及构建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构建综合指数,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倒U”型发展趋势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海洋经济水平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处于缩小阶段;区域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广东、上海位于第一梯队,广西、海南、河北位于第三梯队,其他省份位于第二梯队;东海海区内的地区差异较小,且耦合协调度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区域间的海洋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耦合协调水平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人力资源、国内消费分别是耦合协调水平低和高的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小林   闵浙思   郭向阳   何亚兰   张倩兮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倒逼和驱动数字经济新动能释放。在梳理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运用障碍度模型与面板Tobit模型诊断2个系统的障碍因子,探析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动态增长态势,且皆由最初“沿海高,中西部低”差异分布转变为“中间高,南北两端低”差异分布。(2)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整体上渐趋优化,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中西+T字形’→‘南北两端+T字形’→‘南北两端+中间地带+T字形’”的演化过程。(3)大多省域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前3位指标层障碍因子相同,中西部地区及中间地带、南北两端准则层障碍度排序为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基础,东部地区和“T字形”地带为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可达性、对外开放度、教育水平正向影响2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为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皆为东部>中部>西部,“T字形”地带>中间地带>南北两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孟阳  唐晓彬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Theil指数分解法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北京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河北的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与天津的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及南、中、北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大致呈现收敛性特征;各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明显,且差异来源主要是区域内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慧芳  张合林  
文章基于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分省份来看有短暂的波动现象。总体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良好—高度”协调的演变态势。黄河流域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资源高质量价值化,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玉梅  易大智  陈颖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鲁晨琪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模型,考察全国和省市层面商贸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1年全国商贸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涨态势;上海商贸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最高,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次之,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全局莫兰指数显示,商贸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红   拓守恒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测算西北五省2010—2020年数字经济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指数对西北五省2010—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协调类型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从发展时序来看,2010—2020年,西北五省数字经济指数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增长局面,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波动式增长态势,耦合协调水平持续向好,2019年以来有缓慢下降趋势;(2)分省域比较,陕西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四省区,考察期初期便进入磨合发展阶段。其余四省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发展阶段明显滞后于陕西。其中,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呈现陕西>甘肃和新疆>青海和宁夏;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五省表现差异较大,呈现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2018年以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新智   黎佩雨   周韩梅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分析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群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时空异质性,空间上体现为粤港澳、长三角领先,京津冀、长江中游次之,成渝落后;时间上表现为2011—2016年增速较快,2016—2020年增速较慢。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α收敛、β收敛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杨淑涵   陈璇  
海洋捕捞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过度碳排放问题已制约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捕捞业因其在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显著碳排放影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行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紧密关联。因此,本文旨在探析中国海洋捕捞业碳排放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基础。基于2010-2019年中国沿海11省(市)级面板数据,采用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综合评价模型评估经济发展质量,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多数沿海地区海洋捕捞业碳排放效率低于DEA有效边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一级指标发展不均衡;尽管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有所提升,但总体仍停留在中级协调阶段;海洋捕捞业产值的不合理增长、渔业推广机构数量不足、创新投入不足和技术市场活跃度低等为主要障碍。研究建议,应优化配置资源和技术升级、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统筹规划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重点破解产值结构不合理、渔业推广机构短缺、创新投入不足和技术市场不活跃四大主要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