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33)
2023(17527)
2022(14413)
2021(13016)
2020(10891)
2019(24840)
2018(24378)
2017(46752)
2016(24916)
2015(28116)
2014(28351)
2013(28019)
2012(26339)
2011(23803)
2010(23833)
2009(22145)
2008(21730)
2007(19363)
2006(16916)
2005(15471)
作者
(72557)
(60849)
(60322)
(57553)
(38524)
(29028)
(27746)
(23718)
(22974)
(21631)
(20658)
(20330)
(19192)
(19077)
(18751)
(18644)
(18087)
(17998)
(17427)
(17397)
(15220)
(14900)
(14750)
(13965)
(13809)
(13652)
(13313)
(13248)
(12263)
(11988)
学科
(127089)
经济(126985)
管理(70297)
(67744)
(54938)
企业(54938)
方法(48935)
数学(41966)
数学方法(41480)
中国(33133)
(31112)
地方(30901)
业经(29276)
(25745)
(22832)
农业(21147)
(20212)
贸易(20201)
(19693)
(19466)
产业(18127)
地方经济(17936)
理论(17762)
(17651)
(17588)
金融(17585)
(17581)
银行(17550)
环境(17042)
(16898)
机构
学院(364651)
大学(363169)
(158983)
经济(155805)
管理(139774)
研究(125787)
理学(119663)
理学院(118291)
管理学(116330)
管理学院(115616)
中国(94537)
(76614)
科学(74542)
(70122)
(62893)
中心(58098)
(57918)
研究所(56757)
(55691)
财经(55691)
业大(51076)
(50371)
经济学(49388)
(49339)
师范(48871)
北京(48442)
农业(45127)
(45068)
(44454)
经济学院(44230)
基金
项目(239125)
科学(189099)
研究(177367)
基金(172519)
(149051)
国家(147773)
科学基金(127567)
社会(114428)
社会科(108685)
社会科学(108662)
(94627)
基金项目(90802)
教育(81365)
自然(79791)
(78774)
自然科(77959)
自然科学(77939)
自然科学基金(76529)
编号(72515)
资助(69881)
成果(58867)
(56534)
重点(54044)
(52809)
课题(50014)
(49934)
国家社会(47608)
创新(46625)
教育部(45691)
发展(45541)
期刊
(182157)
经济(182157)
研究(109824)
中国(73497)
(54794)
(53155)
学报(52664)
管理(52494)
科学(49509)
大学(40596)
教育(40367)
学学(37948)
农业(36269)
技术(34456)
(33614)
金融(33614)
业经(29883)
经济研究(29701)
财经(28104)
(24396)
问题(23720)
技术经济(19993)
(19598)
图书(19084)
统计(18796)
(18377)
商业(17730)
(17073)
世界(16918)
理论(16419)
共检索到553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宁楠   惠宁  
文章借助CRITIC-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0年我国28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借助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影响效应特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地提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且边际提升效应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而递增,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先增后减。同时,这种提升效应具有非均衡性,在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四个维度中,仅对创新和共享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三大地区中,对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效果最强,而对中部地区未见显著影响;在空间上,对本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作用显著,而对关联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骏  谢晗进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数字金融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影响,数字金融能否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然后借助2011-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探究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从数字金融的结构上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数字化程度的效应不显著;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为东北最强、中部其次、东部最弱,但对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层面上看,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创新”、“开放”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共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协调”和“绿色”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鹏杨   章乐文   乔花飞   田里  
该文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泰尔指数等,对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由0.194增长到0.306,创新和开放系统是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2)空间上呈现“同群效应”,大多为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且正向“同群效应”有所强化。3)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泰尔指数由0.055下降至0.019,整体协调性有所改善,但区域之间存在一定“马太效应”。北部沿海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属于曲折波动型差异,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属于同频共振型差异。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庄旭东   段军山  
结合党的二十大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背景,本文系统梳理并实证分析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检验影响渠道后发现,金融创新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问题,并且存在金融资源补充效应,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金融创新促进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却增大了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不利于共享发展,后续应当重点关注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普惠性和可得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环境有助于发挥金融创新之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政府政策引导也对发挥金融创新效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引导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边志强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维度37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2003-2018年11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使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指标障碍度进行了测度分析。进一步,从四大板块、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分类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探讨,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刻画了发展差异及来源。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五大维度发展差异较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环保力度、提高创新产出、加强对外开放和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但同时也是重要突破口;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呈现逐步降低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本文可为全面科学认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推动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大树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还走专注数量和速度的老路。必须立足新阶段,走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维度。高质量发展具有五大本质特征: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基于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从构建和完善机制入手,转换驱动机制,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再创协同机制,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建立倒逼机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扩大开放机制,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完善包容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柴士改  向书坚  
文章紧扣共同富裕的“共同”和“富裕”两大要点以及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三个本质特征,基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与实现程度指标体系,进而对201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进程进行统计监测,研究发现:(1)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持续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富裕程度持续提升;与实现过程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相近,共同富裕实现程度指数也在稳步上升,发展成果共享稳步推进。(2)整体上,不同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与实现程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由高到低分布。(3)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分项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技术指数、资本指数、创新指数、开放指数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人才指数起初较为领先,2019年起逐渐略低于中部与东北地区,并且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共享指数起初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逐渐略高于中部地区,直至四个地区无明显差异;绿色指数则始终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协调指数四个地区无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艳萍   岳强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三大形态之一。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正在促成传统产业的样态变革。数字文化产业就是这一变革浪潮的典型代表。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数字化、文化化、工业化三大基本特征,数字化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更好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并促使文化服务产业跳出“停滞部门”行列。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紧紧抓住数字化建设这一核心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提升文化生产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建设,不断扩大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以平台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断提高平台建设水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胜春  张天宇  高睿  
依据经济增长及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基于2003—2018年民族地区相关数据,运用Lasso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内贸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很显著。基于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并结合新发展理念,进而提出民族地区未来高质量增长的路径:大力推进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嵌入全国产业链,实现高级化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内外双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丹  王涛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描述了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其动态趋势。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特征进行验证,反映了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且空间相关的问题,得出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收敛效应显著的基本结论,提出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加强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的科学谋划和提高开放与创新成效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新发展理念下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的研究目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黄满盈   高雅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日益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关键指标。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全球36个主要国家2010—2021年的服务贸易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质量排名由第14位上升至第11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从分维度指标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创新、协调和开放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最后,根据测度及比较的结果,结合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丹  王涛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描述了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其动态趋势。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特征进行验证,反映了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且空间相关的问题,得出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收敛效应显著的基本结论,提出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加强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的科学谋划和提高开放与创新成效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新发展理念下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的研究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宋嘉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现路径和优化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领域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面临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区域差距日渐显现、产品收益普遍偏低等现实挑战,与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差距。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可探索的新空间与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在具体对策上需要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完善涉粮领域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粮食安全支持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宋嘉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现路径和优化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领域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面临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区域差距日渐显现、产品收益普遍偏低等现实挑战,与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差距。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可探索的新空间与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在具体对策上需要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完善涉粮领域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粮食安全支持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任保平  宋雪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新发展理念包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考量发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区域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国土利用空间布局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合理的产业转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贸易压力,而我国对外贸易相关制度尚未与新的开放格局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问题突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推进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