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69)
2023(9831)
2022(7572)
2021(6346)
2020(4963)
2019(11008)
2018(10193)
2017(19643)
2016(9781)
2015(10941)
2014(10847)
2013(10797)
2012(10131)
2011(9492)
2010(9843)
2009(9734)
2008(8256)
2007(7481)
2006(7075)
2005(6617)
作者
(30344)
(25182)
(24996)
(23938)
(15868)
(12030)
(11410)
(9730)
(9717)
(8780)
(8740)
(8324)
(8063)
(8018)
(7850)
(7747)
(7278)
(7256)
(7093)
(6902)
(6535)
(5979)
(5954)
(5902)
(5762)
(5723)
(5420)
(5195)
(5187)
(5013)
学科
(70427)
经济(70389)
管理(28635)
(26310)
(25208)
金融(25208)
(22279)
企业(22279)
(22272)
银行(22270)
(21674)
中国(20936)
地方(20877)
方法(20285)
数学(18336)
数学方法(18172)
业经(16191)
地方经济(12817)
(12407)
(12403)
(11394)
中国金融(11052)
产业(10966)
(10381)
信息(9638)
总论(9469)
环境(8993)
信息产业(8984)
(8912)
农业(8666)
机构
学院(152222)
大学(151198)
(77299)
经济(75854)
管理(56585)
研究(55512)
中国(48746)
理学(47881)
理学院(47346)
管理学(46666)
管理学院(46389)
(33760)
(30919)
科学(30803)
(27145)
中心(26950)
财经(26794)
经济学(26008)
研究所(24552)
(24113)
经济学院(23195)
(22467)
(20490)
(19912)
财经大学(19809)
北京(19679)
(18986)
(18645)
金融(18642)
(18604)
基金
项目(98672)
科学(78503)
研究(73120)
基金(72027)
(61852)
国家(61384)
科学基金(53387)
社会(50380)
社会科(48188)
社会科学(48173)
(39398)
基金项目(37226)
(31601)
自然(31103)
教育(30934)
自然科(30374)
自然科学(30369)
自然科学基金(29790)
资助(28885)
编号(27976)
(23769)
重点(22628)
成果(22123)
国家社会(22101)
(20749)
(20697)
发展(19926)
课题(19807)
(19601)
创新(19552)
期刊
(89844)
经济(89844)
研究(50393)
(30180)
金融(30180)
中国(29547)
(25477)
管理(21757)
学报(19019)
科学(18646)
(18067)
经济研究(16029)
大学(14830)
财经(14205)
学学(14185)
技术(14075)
(12394)
业经(11730)
农业(11557)
问题(10780)
统计(10123)
技术经济(9850)
(9219)
教育(9148)
决策(8394)
(7873)
国际(7583)
理论(7535)
世界(7512)
商业(7273)
共检索到243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李娜娜   张静  
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分析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第一,从整体耦合协调度来看,我国省域的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协调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协调,仍然存在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现阶段需要结合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将经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第二,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我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现象,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以及耦合协调度低的省份朝着水平相近的地区聚集。其中,“低—低”关联的省份包括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可见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的阻碍,是亟需政府扶持发展的区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敦平  朱小雨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产业变革三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2013年与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探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并且东、中、西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与2013年相比,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并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缩小,但区域间绝对差距仍较大。此外,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分项指标时空演变规律也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其中,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产业变革评价得分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数字化应用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数字化基础设施得分也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而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产业变革得分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型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耿松涛  王冉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贺婷婷  刘琨  晋友迪  
文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量化了地方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从增加值分解角度探究了省内省外循环在国内大循环的贡献率,并分析了省内省际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参与双循环强度呈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各省经济增长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大,但国内大循环优势处于低竞争劣势。根据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将省域分为自给自足型、资源丰富型、交换枢纽型、工农业发达型、发展不突出型,整体来看,各省省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省份的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北方地区的测度变化过程波动更强烈,增长程度更大,总体来看,各省经济循环测度的时空跃迁类型具有强惰性,空间格局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云洁  杨淋杰  
文章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数字经济产业的省内、省际和出口三个循环视角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利用多维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地理信息探测技术探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动态格局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内、外循环市场地位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内循环占比不断提升,省际循环在内循环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总体差异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内、外循环市场在空间格局演进上存在差异,内循环市场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区附近,而外循环市场重心向西部内陆地区偏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彦杰  高启杰  杨瑞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30省(区、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测算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的集中度均属于极高寡占型,领先省(区、市)均是东部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趋势,且以重点省(区、市)为核心节点;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趋势;(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不同时间、不同数字经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能够显著作用临近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也能够通过不同产业同时向中部省(区、市)辐射;而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洁  王琴梅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计量模型,测算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变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平稳过渡—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各地区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类型,但是这种空间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驱动要素实现了双因子增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煊  王国顺  王一苇  
基于系统论视角,将生态经济系统划分为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并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构建基于矩阵型结构的网络DEA模型对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利用该模型对我国省际2007—2012年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敛散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整体、区域及省际生态经济效率处于低下水平,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是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生态子系统尤为关键。2对比三大区域可知,在整体效率、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层面,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在生态效率层面,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3生态经济整体效率和社会效率呈发散趋势,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呈现稳定状态。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任娟娟  程钧谟  
文章以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战略区为对象,基于DPSR模型构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估2010—2019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层次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挖掘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黄河三角洲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大致经历了直线式上升、平稳式增长、滑坡式递减三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形成了以广饶县、乐陵市为主的高水平产业融合辐射区,以及以滨州市为核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县区之间的差异化水平加剧,其演化过程不仅存在两极分化甚至微弱的多极分化现象,而且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以2015年为分水岭,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由东部热点县区向西部冷点县区漫延是冷热点变化的重要趋势,其中有10个县区向相对较高层次的冷热点区域跃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