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20)
- 2023(15004)
- 2022(12462)
- 2021(11231)
- 2020(9272)
- 2019(20886)
- 2018(20905)
- 2017(39564)
- 2016(21534)
- 2015(24371)
- 2014(24614)
- 2013(24088)
- 2012(22202)
- 2011(20293)
- 2010(20219)
- 2009(18619)
- 2008(17772)
- 2007(15582)
- 2006(13922)
- 2005(12271)
- 学科
- 济(105709)
- 经济(105607)
- 管理(62390)
- 业(54778)
- 企(45819)
- 企业(45819)
- 方法(39836)
- 数学(34418)
- 数学方法(34030)
- 中国(24844)
- 地方(24483)
- 业经(23880)
- 农(22990)
- 学(22366)
- 财(20356)
- 制(16791)
- 理论(16022)
- 农业(15492)
- 地方经济(15049)
- 和(14966)
- 环境(14616)
- 贸(14469)
- 贸易(14461)
- 融(14138)
- 金融(14130)
- 银(14112)
- 银行(14069)
- 易(13920)
- 产业(13733)
- 行(13523)
- 机构
- 大学(312858)
- 学院(311345)
- 济(128008)
- 经济(125197)
- 管理(122303)
- 研究(108005)
- 理学(105616)
- 理学院(104421)
- 管理学(102605)
- 管理学院(102041)
- 中国(78794)
- 京(67063)
- 科学(66910)
- 财(56533)
- 所(54282)
- 研究所(49530)
- 农(49267)
- 中心(47749)
- 业大(46127)
- 江(45428)
- 财经(45179)
- 北京(42500)
- 范(41630)
- 师范(41209)
- 经(40946)
- 院(39455)
- 农业(38528)
- 经济学(38462)
- 州(36825)
- 经济学院(34276)
- 基金
- 项目(213642)
- 科学(167167)
- 研究(157350)
- 基金(153264)
- 家(133527)
- 国家(132418)
- 科学基金(113310)
- 社会(98631)
- 社会科(93404)
- 社会科学(93378)
- 省(84243)
- 基金项目(80966)
- 自然(72592)
- 教育(71554)
- 自然科(70845)
- 自然科学(70830)
- 划(70339)
- 自然科学基金(69498)
- 编号(64476)
- 资助(62735)
- 成果(52687)
- 重点(47570)
- 发(46349)
- 部(46027)
- 课题(44984)
- 创(44110)
- 创新(41151)
- 国家社会(40410)
- 科研(40244)
- 项目编号(39910)
- 期刊
- 济(146226)
- 经济(146226)
- 研究(94461)
- 中国(60344)
- 学报(49946)
- 管理(46208)
- 科学(45037)
- 农(44457)
- 财(41624)
- 大学(37447)
- 教育(35884)
- 学学(35178)
- 农业(30890)
- 技术(28777)
- 融(24786)
- 金融(24786)
- 经济研究(24033)
- 业经(22512)
- 财经(22228)
- 经(19043)
- 问题(18422)
- 图书(18203)
- 技术经济(16284)
- 业(15351)
- 理论(15259)
- 科技(15013)
- 现代(13955)
- 实践(13779)
- 践(13779)
- 版(13676)
共检索到462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爱华 刘冰滨 李子琴
文章通过界定数字经济等核心概念,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并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基于Dagum基尼系数法以及核密度估计法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探究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尚不稳定,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并不理想;(2)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来看,总体及区域间的差异逐年下降,东北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亟须解决;(3)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专利申请授权数等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亚娟 付思瑶 秦媛
文章首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然后,采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函数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化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空间效应分解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现象和地区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但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同时极化现象逐年缓解;出口依存度、产业结构水平等均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行为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化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度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立军 刘义臣
科技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京津冀13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耦合协调路径模型,测算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探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逐步优化态势,天津2015—2016年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后又出现回落现象,考察期内实现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的仅有6市,内部呈现显著分异特征,协同水平有待提升;路径研究显示,京津冀科技金融投入通过效益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路径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对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林汉 袁野 田卫民
本文采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际的相关数据,从互联网普及率、信息产业相关从业情况、数字产业相关产出情况等5个方面选取指标。测算出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水平。同时,从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网络,实证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形式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区域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市)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且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区、市)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更加显著。最后提出政府应该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效应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监管引导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玲 韩平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进程中的障碍因子,并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局部不均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程度、城镇化发展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海龙 蒋焕洲
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改进的熵值法,对西南区省会城市(2010-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进状态进行评判、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其生态经济系统共同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矛盾表现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日益贫乏的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须借鉴四川成都市生态经济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海龙 蒋焕洲
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改进的熵值法,对西南区省会城市(2010-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进状态进行评判、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其生态经济系统共同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矛盾表现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日益贫乏的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须借鉴四川成都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范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军 胡月英 赵伟峰
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根据2000-2016年安徽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通过DFSR模型与熵值法构建安徽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模型对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历经了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进化至中级协调状态。为推进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以提升安徽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新智 黎佩雨 周韩梅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分析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群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时空异质性,空间上体现为粤港澳、长三角领先,京津冀、长江中游次之,成渝落后;时间上表现为2011—2016年增速较快,2016—2020年增速较慢。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α收敛、β收敛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浩 余志林 王家明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反作用。文章基于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各省份2003—2012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份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有力的互补作用;2012年广东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甘肃省最低,全国各省市耦合协调比为22:9。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对比研究得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属于新型城镇化相对滞后型;2003—2012年间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经济发展 时空耦合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