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69)
- 2023(16336)
- 2022(13186)
- 2021(11989)
- 2020(9985)
- 2019(22201)
- 2018(21919)
- 2017(42416)
- 2016(22554)
- 2015(25157)
- 2014(25116)
- 2013(24337)
- 2012(22423)
- 2011(20106)
- 2010(20022)
- 2009(18362)
- 2008(17339)
- 2007(15396)
- 2006(13556)
- 2005(11899)
- 学科
- 济(112480)
- 经济(112362)
- 业(65050)
- 管理(60010)
- 农(47856)
- 企(43579)
- 企业(43579)
- 方法(41201)
- 数学(36801)
- 数学方法(36363)
- 农业(31839)
- 业经(27101)
- 中国(26947)
- 地方(24374)
- 财(22481)
- 学(21433)
- 制(19073)
- 体(15475)
- 贸(15387)
- 贸易(15380)
- 银(15269)
- 银行(15244)
- 融(15174)
- 金融(15167)
- 易(14934)
- 行(14673)
- 环境(14322)
- 发(14290)
- 理论(14186)
- 技术(14117)
- 机构
- 学院(320898)
- 大学(315822)
- 济(141462)
- 经济(138818)
- 管理(122454)
- 研究(109047)
- 理学(106440)
- 理学院(105374)
- 管理学(103471)
- 管理学院(102885)
- 中国(82395)
- 农(68332)
- 科学(65542)
- 京(64121)
- 财(60862)
- 所(53903)
- 农业(52649)
- 业大(52228)
- 中心(51611)
- 研究所(49173)
- 财经(48921)
- 江(47601)
- 经(44702)
- 经济学(44208)
- 范(40790)
- 师范(40327)
- 经济学院(39623)
- 北京(38905)
- 院(38695)
- 州(37151)
- 基金
- 项目(221451)
- 科学(175637)
- 研究(162807)
- 基金(162086)
- 家(141459)
- 国家(140225)
- 科学基金(120954)
- 社会(106769)
- 社会科(100902)
- 社会科学(100880)
- 省(87625)
- 基金项目(85648)
- 自然(76219)
- 自然科(74509)
- 自然科学(74486)
- 教育(73753)
- 自然科学基金(73147)
- 划(72275)
- 编号(65764)
- 资助(64678)
- 成果(52134)
- 重点(49500)
- 部(49162)
- 发(49128)
- 创(46323)
- 国家社会(45260)
- 课题(44654)
- 创新(43300)
- 科研(42283)
- 教育部(42172)
- 期刊
- 济(159884)
- 经济(159884)
- 研究(91360)
- 农(69158)
- 中国(62373)
- 学报(51324)
- 农业(46652)
- 科学(46378)
- 财(46170)
- 管理(42779)
- 大学(40268)
- 学学(38637)
- 融(30908)
- 金融(30908)
- 教育(30259)
- 业经(29997)
- 技术(28870)
- 经济研究(25367)
- 财经(24619)
- 业(22254)
- 问题(21552)
- 经(21367)
- 世界(16769)
- 版(16768)
- 技术经济(16438)
- 统计(15607)
- 农村(14985)
- 村(14985)
- 经济问题(14899)
- 农业经济(14383)
共检索到472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达奇 周力
基于中国2011—2018年城市级别的数据,从包容性的视角切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整个社会就业的包容性。就业包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比于城市户籍劳动力,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在农民工群体中,相比于中青年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就业。第三,相比于高技能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低技能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自身寻找的方式,促进社会资本不足的农民工群体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地区低技能服务业岗位需求,促进低技能、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群体就业。因此,从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培训、金融优化政策提升农民工群体包容性就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包容性就业 农民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蒋长流 高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在导致中国快速减贫的同时,也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农民工人力资本弱质性等问题。作为经济增长推力之一的农民工,在经济高增长进程中长期处于机会不平等和就业低赋权约束的社会环境中,导致其就业低水平陷阱及其人力资本的相对贬值。基于包容性增长这一视角,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取决于两方面:获取社会资源的平等权利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以及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增强其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机会平等 就业赋权 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唐水宝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农民工改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条件。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农民工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还需要结合包容性发展理念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尹奎 王文娟 张凯丽
尹奎、王文娟、张凯丽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第19期中撰文,基于个体企业的微观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特点及企业在对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尤其强调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应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户籍身份在农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农村务工人员。作者认为新生代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尹奎 王文娟 张凯丽
新生代农民工的登场是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产业工人向知识型工人蜕变的变革时期,随着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与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个体企业的微观视角出发,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方面的特点,分析了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对应的"突围"策略,最后从培训过程的视角分析了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培训 新媒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萍 张卫国
本文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宗旨,构建了城镇化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包容性分析维度:为农民工提供均等机会、提升其人力资本、提供生产性就业岗位及加强社会保障。笔者依据全国15个省市区问卷调研数据建立相应的融入感知度分析模型,经验分析得出城市对农民工的包容性不强:越是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民工的包容性越低;农民工务工技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市提供生产性就业岗位较少,农民工城市收入来自个体从业劳作的居多。并提出加速农民工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城市社区与农民工的融合;设置专门机构对农民工职业资质进行认证;拓宽城市产业多元发展,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生产性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工输出地"推出机制"建设,确保农民耕地能得到补偿、权益能得到保护等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牟天琦 刁璐 霍鹏
伴随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城乡数字接入机会日渐趋向平等,但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先天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数字应用能力差异引致的数字应用鸿沟问题日益严峻。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技能的培育是当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之匙。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调查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城乡居民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掌握数字技能显著地提升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城乡收入格局。此外,各项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线上商务技能、工作学习技能和娱乐社交技能对收入提升的作用力度依次递减,娱乐社交技能部分抵消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正效应。就传导机制而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从投融资两端提升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居民创业的意愿与创收的概率,同时上述效应在以往难接触到传统金融资源的农村居民更明显。基于此,本文不仅从数字技能的视角为"经济功能性活动的实践需依托于相应可行能力"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而且识别了数字时代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本文的研究对为何培育数字技能以及如何选择技能培育路径具有现实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技能 包容性增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德利 周琪
数字经济的技术偏向使其红利产生群体偏向,从而通过个体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化影响形成并作用于群体的工资差异。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视角,采用2018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农民工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农民工比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及个体能力(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加上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及就业歧视,导致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较高;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而且能强化数字经济的工资增长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工资增长效应,进而会扩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其中存在“数字经济发展—非认知能力差异扩大—工资差异扩大”的传导路径,但认知能力差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也显示,地区数字经济和个体能力差异都是两类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数字红利边缘群体的发展,积极帮助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弱化和消除就业歧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成 孟繁邨 李世杰 高健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异质性农民工中的低技能农民工就业“降级”,中等技能农民工就业“极化”,而高技能农民工就业“升级”。(2)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异质性农民工就业岗位升级和技能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等技能与高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向上流动、技能溢价,尤其是对高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按岗位分组后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高端岗位内部对农民工技能溢价的提升大于中端岗位的影响,并且高技能农民工在高端岗位内的技能溢价最明显。
关键词:
技能偏向 技术进步 异质性 农民工 就业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张锦华 沈亚芳
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从城市规模视角论证了职业选址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用脚投票下的职业选址具有显著的高质量就业效应,表现在工资收入、劳动负担、职业层级与就业保障四个方面;职业选址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劳动力池效应与社会网络效应,深化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职匹配效率与拓展社会资本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职业选址的就业质量效应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且频繁的城市流动变换职业选址产生的中断效应不利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因此,要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构建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弱势农民工群体与优化劳动关系和劳动保护,保障就业与民生,助推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农民工 职业选址 城市规模 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岩
包容性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参与和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面对农民工在城市遭遇排斥的非包容性发展局面,根据包容性发展理念设计反排斥的融入路径十分必要。要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参与和共享是可能的较好的切入维度。据此,要让农民工参与经济发展活动、参与公共决策等公共治理活动、参与并建设社会关系网络;在参与的基础上,共享经济成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多元文化,逐步达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新市民和推进城镇化的目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颖刚 蒙莉娜 林雪萍
随着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中国逐渐释放了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包容性,特别是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包容性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程度来度量城市包容性,探究城市包容性对流动人口创业的作用。结果显示,城市包容性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更高的城市包容性对创业层次有正向影响,而城市外部环境条件和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对城市包容性影响创业决策有不同的调节效应。这些发现为我国城市制度改革和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城市包容性 流动人口 创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健俊 玉琦彤 常宇星
本文基于我国东部10个省市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OLS、Ordered Logistic模型对女性农民工的压力现状及压力来源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技术来寻找导致不同省市间其压力状况异质性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农民工整体上处于心理压力过大的状态,主要是受到权益保障缺失、性别户籍双重歧视、城市融入困难和人际关系差等方面的显著影响,其中歧视因素的作用最为明显。而教育和收入等个体客观因素水平的提高则会显著降低压力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受到更严重的歧视是造成广东、上海这类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女性农民工压力差异的根源;以天津、浙江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与山东、河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压力差异则主要源于个人权益。同时,城市融入、工作情况、人际关系和一些个体因素在区域压力差异上也有着较大影响。因此,企业及政府的农民工政策制定应更加注重对女性群体的保障及心理疏导,并针对各地区差异的根源有的放矢,则能有效改善女性农民工"压力山大"的状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睿 肖云
基于农民工社区公平感的测度框架,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思想系统衡量了农民工的城市社区公平感水平,并分析了异质性要素对其社区公平体验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农民工社区公平感的总模糊指数为0.343,处于低水平阶段;各维度中交往公平感最高但仅处于中等水平,其次是服务公平感,而参与公平感最低;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公平感出现一定差异,突出表现为36~45岁年龄段、职业为个体工商户、居住社区5~10年农民工的社区公平体验最好,而大专、本科及以上农民工的社区公平感相对较低。应客观认识农民工在各维度公平感上的水平差异,把握其群体内部公平体验上可能出现的异质特征,推动针对这一群体微观公平政策的精准供给。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睿 肖云
基于农民工社区公平感的测度框架,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思想系统衡量了农民工的城市社区公平感水平,并分析了异质性要素对其社区公平体验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农民工社区公平感的总模糊指数为0.343,处于低水平阶段;各维度中交往公平感最高但仅处于中等水平,其次是服务公平感,而参与公平感最低;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公平感出现一定差异,突出表现为3645岁年龄段、职业为个体工商户、居住社区510年农民工的社区公平体验最好,而大专、本科及以上农民工的社区公平感相对较低。应客观认识农民工在各维度公平感上的水平差异,把握其群体内部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