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1)
- 2023(8944)
- 2022(6830)
- 2021(5621)
- 2020(4452)
- 2019(9930)
- 2018(9535)
- 2017(19347)
- 2016(9866)
- 2015(11214)
- 2014(11197)
- 2013(11538)
- 2012(11190)
- 2011(10344)
- 2010(10402)
- 2009(9792)
- 2008(9270)
- 2007(8285)
- 2006(7610)
- 2005(6899)
- 学科
- 济(82519)
- 经济(82461)
- 方法(30712)
- 管理(29404)
- 数学(28812)
- 数学方法(28742)
- 业(27309)
- 中国(19458)
- 地方(19203)
- 企(18821)
- 企业(18821)
- 业经(14699)
- 农(14619)
- 财(14571)
- 地方经济(12847)
- 产业(11278)
- 农业(11167)
- 学(9821)
- 信息(9613)
- 总论(9550)
- 融(9164)
- 金融(9164)
- 信息产业(9067)
- 环境(9057)
- 收入(8963)
- 贸(8816)
- 贸易(8813)
- 易(8400)
- 制(8335)
- 发(8109)
- 机构
- 大学(163935)
- 学院(161698)
- 济(88923)
- 经济(87508)
- 管理(63500)
- 研究(56078)
- 理学(55202)
- 理学院(54642)
- 管理学(54099)
- 管理学院(53780)
- 中国(41671)
- 财(37779)
- 京(32837)
- 经济学(31471)
- 财经(30960)
- 经(28366)
- 经济学院(28321)
- 科学(27943)
- 所(25812)
- 中心(24795)
- 财经大学(23170)
- 研究所(22995)
- 江(22722)
- 北京(20524)
- 院(20028)
- 范(19589)
- 师范(19474)
- 商学(18184)
- 农(18071)
- 商学院(17971)
- 基金
- 项目(105265)
- 科学(86088)
- 基金(81521)
- 研究(77967)
- 家(68679)
- 国家(68192)
- 科学基金(60843)
- 社会(57553)
- 社会科(55009)
- 社会科学(54993)
- 基金项目(42454)
- 省(37753)
- 自然(35361)
- 自然科(34641)
- 自然科学(34637)
- 教育(34350)
- 自然科学基金(34035)
- 资助(33361)
- 划(31320)
- 编号(29004)
- 国家社会(26060)
- 部(24571)
- 发(23411)
- 成果(23070)
- 重点(22832)
- 教育部(22488)
- 人文(22076)
- 创(20912)
- 社科(20429)
- 济(20254)
共检索到243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卜寒 高远东 寻舟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A股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城市内劳动生产率差异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第二产业、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国有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强烈。研究结论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缩小劳动收入差距,保障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彤进 郭正燕 李鑫
基于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城市面板数据以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测算我国市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收入机会不平等,在考虑内生性基础上,评估数字经济对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收入机会不平等。在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较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较好的地区,数字经济的作用尤为明显。就传导机制而言,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农民社会资本,有效改善劳动力需求侧环境,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进而缩小收入机会不平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方卓 汤蕴懿 谢越姑
基于2012—2022年企业和个人调查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度较低的地区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生产率提升的非对称性和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两条路径影响劳动收入不平等。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能力鸿沟的弥合能够缓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构建多部门静态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直观展示这一影响,并利用中国2011—2020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将由服务业决定,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降低要素替代弹性,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且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城市群、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正确认识到服务业在要素收入分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坚持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多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魏福成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世代交叠模型来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分析得出了个人所得税中的费用扣除额和平均税率不仅直接影响税后收入,也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而间接影响税后收入,从而影响劳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合理的费用扣除额水平和平均税率应随着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父母的利他主义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收入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不平等 人力资本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邹薇 刘勇
本文引入技能劳动供给约束和技能溢价,构造了关于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动态模型。劳动具有技能上的差异,而现代工业技术必须与技能劳动匹配,因此经济中技能劳动供给的缺乏,不仅延迟经济转型的启动时间,而且影响随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变化的路径。本研究表明,现代工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之间的差距越大,技能劳动供给越有限,则技能溢价越高,经济转型启动越延迟,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严重。本模式基于技能劳动供给的动态变化,解释了经济转型进程中收入不平等呈现的"倒U型"、"正U型"和"N型"等多种演进路径。
关键词:
技能劳动 经济转型 收入不平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星源 郭晗
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就业创造效应、机会分享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水平,而多维“数字鸿沟”限制了数字经济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从多维“数字鸿沟”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整理了包含10 518个家庭样本的三年平衡面板数据,并构建家庭层面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水平以及多维“数字鸿沟”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具有积极影响,多维“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家庭收入不平等有所扩大。在“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逐渐缩小后,“能力鸿沟”的缩小有助于家庭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缩小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通过增加有效劳动、扩大劳动力流动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减小家庭收入不平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观层面数字经济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工 陈伟明 陈习定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居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居民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并且人力资本积累是收入不平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一个以世代交替模型为基础的研究框架,在假定收入和能力是异质的条件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积累和更快经济增长。同时,本文利用1978-2009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证实了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这一假设,同时,还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是收入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收入分配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刚
本文采用中国各省的经验数据,考察了腐败对中国各部门内部(城镇和农村)以及部门间(城乡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腐败对不同来源收入集中率的影响。中国的腐败显著地扩大了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但其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针对城镇部门的研究还发现,腐败主要是扩大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的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平等,它对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只是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含义,而且对抑制和降低收入不平等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含义。
关键词:
腐败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红莉 蒋鹏程 胡林柯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从数字金融发展视角探讨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的发展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的雇佣,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同时既提升了工资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中工资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数字金融结构、企业内在特征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横截面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本研究为数字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靶向路径构建提供了启示,当前应进一步推动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将数字金融服务的落脚点放在企业技术创新层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策、因企施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申广军 周广肃 贾珅
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引起研究者和政策界的重视。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但是关于企业的市场力量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尚未得到一致的意见。本文扩展了Kalecki(1954)的理论模型,提出企业市场力量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假说,因为企业通过市场力量获取的收益中,工人只能分成其中的一小部分。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和加成系数,并以此研究市场力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力量越强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越低,并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变量、样本和模型设定都十分稳健。1988—2007年间,逐步增强的市场力量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10%;对于连续存在的企业,解释力度为30%。市场力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和内销企业、轻重工业和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异质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勤 刘明泽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近年来28篇相关文献的40个独立样本,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与劳动收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分为表征内生的自身投入和外生的外部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运用Meta亚组分析探究潜在调节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小幅扩大了就业规模,效应值为0.032;降低了劳动收入,效应值为-0.011。具体而言,技术的投入维度显著地促进就业规模和劳动收入,而使用维度则对二者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识别了行业、地区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大于非制造业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增加了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但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鹤 庞婉玉
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一种绿色共享式增长,是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冲击,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传导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空间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邻近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异质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对包括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以及城市规模等不同特征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震
文章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为背景,在2012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基础上,比较了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不同单位、行业的就业机会,并测算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在不同类型单位、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部门分布来看,公有制部门农民工就业歧视较严重,私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不存在就业歧视。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行业分布来看,政府机关、金融保险行业就业歧视较大;餐饮业就业歧视较小,制造业、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零售业不存在就业歧视。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歧视 劳动力市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欣泽 高源 刘凡 李静怡
数字乡村建设是突破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瓶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不同于以往文献主要关注数字乡村对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构建相对剥夺指数,从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角度拓展了数字乡村与家庭收入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益贫性特征,能够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以及克服内生性之后依然稳健成立。对相关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创业机会和扩大非农就业来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中西部县域、山地丘陵县以及国家级贫困县农户收入不平等的缓解效果更强,这意味着未来应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