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1)
2023(13704)
2022(11069)
2021(9479)
2020(7913)
2019(17430)
2018(17011)
2017(32857)
2016(17207)
2015(19220)
2014(19189)
2013(19156)
2012(17714)
2011(15835)
2010(16290)
2009(15954)
2008(15804)
2007(14579)
2006(13354)
2005(12678)
作者
(50425)
(42188)
(42146)
(40068)
(27019)
(19729)
(19075)
(16229)
(15936)
(15129)
(14690)
(13962)
(13872)
(13648)
(13234)
(12678)
(12543)
(12147)
(11998)
(11913)
(10653)
(10298)
(10153)
(9743)
(9506)
(9498)
(9377)
(9315)
(8458)
(8106)
学科
(102974)
经济(102845)
(82093)
(74971)
企业(74971)
管理(72534)
方法(34551)
业经(32721)
(29519)
(27008)
数学(26306)
数学方法(26077)
地方(21428)
中国(21170)
(21157)
(21035)
财务(21003)
财务管理(20983)
农业(20055)
企业财务(19908)
技术(17359)
(16820)
(15593)
(15534)
(15524)
理论(15000)
体制(13718)
环境(13267)
(13199)
银行(13186)
机构
学院(267777)
大学(261858)
(127447)
经济(125209)
管理(107227)
理学(91144)
理学院(90317)
管理学(89252)
管理学院(88737)
研究(86853)
中国(69796)
(61471)
(53543)
财经(47616)
科学(46599)
(42958)
(42389)
(42221)
经济学(39926)
(39466)
中心(39238)
研究所(37282)
经济学院(35658)
财经大学(34691)
北京(33627)
业大(33364)
(32606)
商学(31284)
商学院(30985)
(30940)
基金
项目(165611)
科学(133562)
研究(125903)
基金(122479)
(103729)
国家(102813)
科学基金(91303)
社会(85618)
社会科(81412)
社会科学(81394)
(65283)
基金项目(63876)
教育(55864)
自然(54929)
自然科(53712)
自然科学(53700)
自然科学基金(52817)
(51941)
编号(49320)
资助(49000)
成果(39967)
(37728)
(37362)
(37058)
(36756)
重点(36646)
国家社会(36612)
(35833)
创新(34423)
课题(34051)
期刊
(155850)
经济(155850)
研究(85237)
中国(53233)
(52384)
管理(47615)
(38184)
科学(32438)
学报(31468)
(27063)
金融(27063)
技术(26037)
大学(25923)
农业(25834)
财经(25433)
经济研究(25232)
业经(24919)
学学(24832)
(22052)
教育(20128)
问题(19580)
技术经济(17613)
(15244)
世界(14952)
(14720)
财会(13921)
现代(13900)
统计(13765)
(13329)
经济管理(13273)
共检索到420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任刚   赵湘莲   房银海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演化矢量耦合模型,测度了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的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程度和系统增值能力持续提升,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系统耦合存在门槛效应。系统演化模式分析和模型分解结果表明,各省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系统增值能力呈现两极分化、中间断档的局面;数字经济对系统增值能力贡献显著,但制造业和两系统的耦合动力对系统增值能力的促进作用稍显不足。所以,只有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制造业及系统耦合发展才能提升系统增值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佘凡   王小兵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本文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莫兰指数探究二者耦合关系及其区域间差异、差异来源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水平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其耦合水平以勉强耦合和初级耦合为主,且表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均衡空间特征;(2)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及外资开放度、创新贡献度是制约各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一定集聚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保平   贺海峰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同时制造业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具体支撑和应用空间。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阶段的理论模型和融合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中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进行科学测度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驱动要素的投入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柳毅  赵轩  边怀良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两大挑战,而数字化转型是应对重重挑战的最佳途径。【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社会形成理论从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力、数字产业发展保障力、绿色产业生态资源承载力三个维度构建耦合发展评价模型;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产业共生集聚度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三角2013~2019年传统制造业、数字产业与绿色产业的耦合度与共生集聚效应。【结论/发现】目前IT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结构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与绿色产业的耦合聚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长三角传统制造业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大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投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双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玲   韩平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进程中的障碍因子,并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局部不均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程度、城镇化发展的正向影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珮  张洋洋  徐潇鹤  
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这是1994年以来增值税领域一次最重大的改革,无疑会对各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从税负水平、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购进扣税额规模等角度考察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受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此次转型在降低制造业总体税负方面作用明显,且随着时间推移,减负效果更加显著。但其对刺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呈现不同的实施效果,且行业受益程度的大小受到宏观环境、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资产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叶  郝雄磊  
文章按照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从部门增加值和最终产品双向分解生产活动,综合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跨国生产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生产和整合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利用国内外生产要素水平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后向参与度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低附加值生产活动减少,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增强,且对国外生产要素依赖程度降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懿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及融合度测算方法进行了梳理,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浙江省及全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正反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制造业各行业与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已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但其各年正反向融合度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比较明显,说明浙江省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本文认为应从政策环境、高能级平台建设及凸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主线等方面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双向融合。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晓婷  张恪渝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划分为四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基于投入产出法,从融合贡献和融合互动视角,构建直接融合度、综合融合度和改进型融合互动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首先,从数字经济部门整体看,直接融合度与制造业技术密集程度成正比;综合融合度在排名上呈现出与直接融合度相一致的特征,但数值却高很多,这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贡献很大,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比拉动作用更强。其次,从数字经济细分部门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都最高,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制造业直接融合度较低,且拉动效应不明显,推动优势更明显;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程度都较高;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较高,但融合互动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数字技术应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和融合互动度都最低,产业融合存在障碍。基于融合贡献度、融合互动方向及强度上的差异,应优先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精准化数字产品服务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普及度和创新度,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莹  程广斌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联评价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制造业创新效率,实证检验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区域间呈现东—中—西的梯级差异,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度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制造业创新效率稳步提升,区域间呈现东—中—西—东北的阶梯分布;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持续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呈现依次减弱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呈现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玲   朱柳   吴克雄  
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两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广西市级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状态。交通可达性、经济外向度、地区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区创新能力等因素对两业协调度均有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关系,特别是经济外向度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协调度影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广西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玲   朱柳   吴克雄  
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两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广西市级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状态。交通可达性、经济外向度、地区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区创新能力等因素对两业协调度均有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关系,特别是经济外向度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协调度影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广西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