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65)
2023(19018)
2022(15903)
2021(14443)
2020(12238)
2019(27511)
2018(27091)
2017(52384)
2016(27780)
2015(31238)
2014(31199)
2013(31089)
2012(28398)
2011(25710)
2010(26164)
2009(25135)
2008(24085)
2007(21821)
2006(19735)
2005(18138)
作者
(81569)
(67704)
(67346)
(64168)
(43263)
(32196)
(30662)
(26339)
(25759)
(24325)
(23191)
(22987)
(21816)
(21606)
(21000)
(20790)
(20108)
(19508)
(19382)
(19364)
(16953)
(16585)
(16327)
(15543)
(15259)
(15180)
(15121)
(14945)
(13666)
(13219)
学科
(133933)
经济(133766)
(100815)
管理(96910)
(89866)
企业(89866)
方法(51896)
数学(41694)
数学方法(41260)
业经(37540)
(37198)
(35107)
中国(34570)
(29491)
(29200)
金融(29196)
地方(28790)
(27983)
银行(27943)
(26883)
(25657)
财务(25580)
财务管理(25545)
农业(24846)
企业财务(24268)
(23634)
理论(22485)
(21403)
技术(21364)
(21291)
机构
学院(409697)
大学(408387)
(175149)
经济(171489)
管理(163562)
理学(139652)
理学院(138206)
管理学(136136)
研究(136004)
管理学院(135384)
中国(109742)
(87036)
(84034)
科学(79698)
(67619)
财经(65969)
(63282)
中心(62472)
(61889)
研究所(60657)
(59691)
业大(56863)
北京(55353)
经济学(53501)
(49899)
(49880)
师范(49440)
农业(49142)
(49032)
财经大学(48661)
基金
项目(265821)
科学(210142)
研究(197731)
基金(193892)
(166745)
国家(165303)
科学基金(143760)
社会(127087)
社会科(120581)
社会科学(120550)
(103523)
基金项目(102136)
自然(91169)
自然科(89013)
自然科学(88995)
教育(88873)
自然科学基金(87431)
(85289)
编号(80045)
资助(79575)
成果(65164)
重点(58719)
(58410)
(57007)
(56784)
课题(54690)
国家社会(52684)
创新(52493)
(51876)
教育部(50766)
期刊
(205101)
经济(205101)
研究(127206)
中国(80234)
(67758)
管理(66558)
(59062)
学报(58320)
科学(55214)
(48885)
金融(48885)
大学(45566)
学学(43054)
农业(39948)
教育(38370)
技术(37422)
财经(33957)
业经(32614)
经济研究(32295)
(29166)
问题(25733)
技术经济(22829)
(21880)
理论(20216)
现代(20155)
图书(19026)
世界(18706)
(18660)
商业(18488)
科技(18287)
共检索到628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保平   贺海峰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同时制造业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具体支撑和应用空间。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阶段的理论模型和融合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中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进行科学测度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驱动要素的投入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居易  魏修建  
文章基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且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趋于上升。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大多数细分行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但支撑作用却在逐渐增强。在信息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较高,且对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居易  魏修建  
文章基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且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趋于上升。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大多数细分行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但支撑作用却在逐渐增强。在信息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较高,且对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任刚   赵湘莲   房银海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演化矢量耦合模型,测度了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的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程度和系统增值能力持续提升,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系统耦合存在门槛效应。系统演化模式分析和模型分解结果表明,各省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系统增值能力呈现两极分化、中间断档的局面;数字经济对系统增值能力贡献显著,但制造业和两系统的耦合动力对系统增值能力的促进作用稍显不足。所以,只有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制造业及系统耦合发展才能提升系统增值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齐平   宋威辉   高源伯  
数字经济对促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简称“四链”)融合,进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制造业省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四链”融合的具体影响。首先,分别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制造业“四链”融合程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其次,运用双向固定效应、作用机制、空间计量、分组估计模型,全面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四链”融合的直接影响效果、间接作用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特征。基准回归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四链”融合,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资本错配与劳动力错配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四链”融合的重要机制。空间计量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促进制造业“四链”融合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组估计检验说明,在沿海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数字经济对促进制造业“四链”融合更具推动力。各地区应遵循“四链”融合内在逻辑,夯实制造业“四链”融合基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数字经济赋能渠道;以政策为导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四链”融合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玲   韩平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进程中的障碍因子,并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局部不均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程度、城镇化发展的正向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懿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及融合度测算方法进行了梳理,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浙江省及全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正反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制造业各行业与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已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但其各年正反向融合度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比较明显,说明浙江省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本文认为应从政策环境、高能级平台建设及凸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主线等方面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双向融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祥民  张子煜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似乎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企业究竟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而选择与数字经济融合?决定融合后又该采取何种措施顺利完成融合?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贵州茅台、三一重能和中国商飞为研究对象,从价值生成过程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受到技术(T)、组织(O)和环境(E)的组合因素诱导而选择进行数字化融合,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过程可分为“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三个阶段,基于诱导组合因素识别价值,通过整合资源和开发产品或市场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价值获取,形成TO驱动模式、TE驱动模式和TOE驱动模式。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矫萍  田仁秀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技术创新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在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深度融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和“两业”融合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成立;(2)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融合的基本路径,且能诱导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3)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的促进效应因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要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建设,提升“两业”融合的质量与效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激活“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实施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扩大“两业”融合发展的规模。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   李雨晴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助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从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基础上,采用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经济、两业融合程度及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直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相比于数字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的确能有效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并以此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驱动作用,而且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两业融合的推动力度更强。本文最后从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激发两业融合动能以及推进制造业区域数字化协调发展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佘凡   王小兵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本文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莫兰指数探究二者耦合关系及其区域间差异、差异来源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水平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其耦合水平以勉强耦合和初级耦合为主,且表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均衡空间特征;(2)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及外资开放度、创新贡献度是制约各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一定集聚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