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1)
- 2023(9180)
- 2022(6926)
- 2021(5851)
- 2020(4649)
- 2019(9851)
- 2018(9701)
- 2017(18618)
- 2016(9630)
- 2015(10688)
- 2014(10768)
- 2013(11089)
- 2012(10608)
- 2011(9972)
- 2010(10156)
- 2009(9581)
- 2008(8922)
- 2007(8476)
- 2006(7945)
- 2005(7247)
- 学科
- 济(75342)
- 经济(75295)
- 农(44696)
- 业(32342)
- 农业(29822)
- 管理(22227)
- 业经(20142)
- 地方(19170)
- 方法(18479)
- 数学(17029)
- 数学方法(16980)
- 中国(15487)
- 地方经济(11820)
- 收入(11590)
- 企(11545)
- 企业(11545)
- 发(11182)
- 财(11045)
- 农业经济(10183)
- 制(10087)
- 产业(10044)
- 学(9739)
- 总论(8997)
- 信息(8977)
- 村(8947)
- 农村(8940)
- 发展(8811)
- 展(8805)
- 体(8561)
- 贸(8542)
- 机构
- 学院(156837)
- 大学(149716)
- 济(84937)
- 经济(83728)
- 管理(59302)
- 研究(56287)
- 理学(51208)
- 理学院(50766)
- 管理学(50207)
- 管理学院(49932)
- 中国(44663)
- 农(43388)
- 财(32760)
- 农业(32525)
- 科学(30084)
- 京(29184)
- 所(27829)
- 经济学(27077)
- 业大(26490)
- 中心(26149)
- 财经(25793)
- 研究所(24884)
- 经济学院(24226)
- 江(23904)
- 经(23366)
- 经济管理(20840)
- 农业大学(19828)
- 科学院(19072)
- 范(19039)
- 师范(18948)
- 基金
- 项目(99065)
- 科学(79091)
- 研究(77438)
- 基金(72568)
- 家(61500)
- 国家(60856)
- 社会(54481)
- 科学基金(52594)
- 社会科(51372)
- 社会科学(51359)
- 省(39648)
- 基金项目(37784)
- 编号(32616)
- 教育(31940)
- 划(30312)
- 自然(28573)
- 资助(27911)
- 自然科(27883)
- 自然科学(27878)
- 自然科学基金(27355)
- 农(26819)
- 成果(24910)
- 发(24699)
- 国家社会(23838)
- 部(22220)
- 发展(21430)
- 重点(21330)
- 展(21116)
- 课题(20786)
- 制(20178)
- 期刊
- 济(109631)
- 经济(109631)
- 农(49514)
- 研究(49450)
- 农业(33363)
- 中国(31606)
- 业经(22720)
- 财(21629)
- 学报(20246)
- 科学(20074)
- 管理(18588)
- 融(18102)
- 金融(18102)
- 经济研究(17294)
- 大学(17046)
- 学学(16608)
- 业(14841)
- 问题(14725)
- 农业经济(13674)
- 农村(13598)
- 村(13598)
- 技术(13294)
- 财经(13213)
- 世界(12392)
- 经(11564)
- 经济问题(11086)
- 技术经济(10184)
- 农村经济(8997)
- 商业(8985)
- 教育(8570)
共检索到246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红涛 谢婷
基于CFPS2014、201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同模型度量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效应,系统考察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推动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从影响机制看,宏观层面表现为提升农村流通效率与优化产业结构,微观层面表现为提高农民就业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双提升效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同时,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影响有所不同,其促进作用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依次递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巧云
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其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趋势良好,东部地区增速显著,中部地区追赶效应突出,西部地区增速平缓;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农民收入、消费水平以及收入消费双提升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收入增长、消费提升、收入消费双提升;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对相邻地区的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存在明显改善,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空间溢出不显著。
关键词:
农产品 流通现代化 农民收入与消费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樱绮 胡雍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农民增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及其背后机制,并深入考察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影响效应为1.5550,在更换解释变量衡量方式、缩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林业收入的影响效应为0.0122,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林业收入就会增加0.0122万元。(2)创业活跃度和社会网络是数字经济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机制,由Sobel检验可知两者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8.93%和35.45%。(3)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将分别增加3.2952万元、3.3059万元和1.5870万元。此外,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随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增,位于0.90分位点上的影响系数为6.3648。文章基于AMO理论剖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并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依据农民的不同收入水平,对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为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农村发展、强化数字经济在创业活跃度上的提升作用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收入 创业活跃度 社会网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邓晓军 吴淑嘉 邹静
基于2013—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剖析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不仅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还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间接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和时间异质性;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显著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同时正向影响周边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为探讨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提供中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和分析视角,也为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给予政策参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志新 刘欣茹 丁鑫
数字技能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对农民收入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使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收入充足性、结构性、成长性和知识性四个维度对农民收入质量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农民收入质量呈上升态势,主要得益于收入充足性提高与结构性优化;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民收入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差距扩大态势,但南方地区农民收入质量高于北方及东北地区,差距逐步缩小而东北地区落后幅度持续增大。进一步构建Tobit模型等检验数字技能应用对农民收入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数字技能将农民收入质量提升了8.34%,其促进作用在高数字技能农民群体中尤为突出。(2)数字技能对农民收入质量各维度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收入结构性与成长性的作用更显著。(3)数字技能对农民收入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有助于缩小农民收入质量的地区间差距。文章创新性地从微观角度测算农民收入质量,并探讨数字技能应用对农民收入质量的具体影响,为农民收入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组织公益性数字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使用数字理财等方式拓展农民收入来源;在中西部地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技能普及,提升农民收入质量。
关键词:
数字技能 农民收入质量 Tobit模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良 徐志明 李成龙
农民增收不仅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程,也关系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构建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方法,实证检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机制分析显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未实现包容性增长,对高收入家庭增收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收入家庭。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要大于资产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且对中年家庭与经济发达区域家庭的增收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评估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农村数字经济建设运行体系、农村数字技术宣传培训体系以保障数字经济在城乡之间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雨芳 韩蕾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数量规模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收入渠道拓展、收入动力发展等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农民收入质量提高将表现为收入充足性的显著增强、收入结构性的有效改善、收入成长性的持续维系和收入知识性的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可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嵌入而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提高农民收入质量。未来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农民收入质量的重视,从路径方式等层面多维度改善农民收入质量,并从价值溢出层面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与共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俞闽
决定消费支出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性质、可支配收入、预期的未来收入和消费理念等,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性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城镇居民倾斜严重、农民获得的分配比例持续降低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等多重原因的影响,导致农民消费增长乏力。同时由于农村医疗制度和福利制度相对不太完善,导致农民不敢盲目消费。因此研究农民收入性质对拉动农民消费十分必要。
关键词:
农民 收入性质 农民消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甫宁
近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拉大 ,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隐患。随着农产品供应过剩同时国内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原有的政策手段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政府提出了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目标。本文试图指出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过去 2 0多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和农业劳动者人数才是决定农民人均收入的根本问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全社会食品支出中加工和流通部门得到的份额不断增长 ,初级产品生产者获得的份额必然加速减少。如果农业劳动者所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不能相应下降 ,农民...
关键词:
农民收入 结构调整 劳动力转移 非农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艾云航
近几年来 ,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了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的热潮。“依靠特色经济 ,繁荣农村经济 ;依靠特色经济 ,实现脱贫致富 ;依靠特色经济 ,强县富民”已成为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共识。目前全国已有 2 0 0多个县 (市 )相继获得了“中国特色之乡”的推荐宣传 ,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每年超过 3 80 0多亿元。发展特色经济的势头越来越好。本文着重分析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及对策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昉 王德文
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成分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增长格局,这种变化通过产品和劳动力市场对农民收入发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农民收入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就业问题。开通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政策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小青 左伟江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政治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看,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资源禀赋的约束、市场因素的风险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客观因素,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克服的难点和障碍。
关键词:
农民增收 现实约束 经济因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可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在利用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流通业发展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非农就业人数来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为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驱动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提高流通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应增强流通业发展对邻近城市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注重城市间流通业发展的协同与统筹;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实施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