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1)
- 2023(7600)
- 2022(5399)
- 2021(4092)
- 2020(2866)
- 2019(6189)
- 2018(5959)
- 2017(11340)
- 2016(5771)
- 2015(6284)
- 2014(6286)
- 2013(6434)
- 2012(6433)
- 2011(6041)
- 2010(6028)
- 2009(5479)
- 2008(4928)
- 2007(4513)
- 2006(4453)
- 2005(4166)
- 学科
- 济(57447)
- 经济(57426)
- 管理(20599)
- 地方(15592)
- 环境(14756)
- 方法(12761)
- 业经(12432)
- 业(12199)
- 地方经济(12031)
- 数学(11557)
- 数学方法(11512)
- 中国(10879)
- 学(10694)
- 产业(9645)
- 企(9556)
- 企业(9556)
- 总论(8656)
- 信息(8586)
- 经济学(8413)
- 信息产业(8177)
- 划(7454)
- 农(7419)
- 资源(7247)
- 发(7012)
- 融(6676)
- 金融(6676)
- 和(6327)
- 银(5862)
- 银行(5855)
- 行(5747)
- 机构
- 学院(98404)
- 大学(97635)
- 济(55649)
- 经济(54840)
- 研究(38879)
- 管理(35836)
- 理学(30224)
- 理学院(29915)
- 管理学(29558)
- 管理学院(29368)
- 中国(28295)
- 财(21312)
- 科学(21042)
- 京(19661)
- 经济学(19288)
- 所(18874)
- 财经(17115)
- 研究所(17098)
- 经济学院(17060)
- 中心(16617)
- 经(15429)
- 江(14613)
- 院(14028)
- 农(13076)
- 北京(12515)
- 科学院(12440)
- 财经大学(12420)
- 业大(12256)
- 范(11850)
- 师范(11755)
- 基金
- 项目(63807)
- 科学(51165)
- 基金(47473)
- 研究(46954)
- 家(41164)
- 国家(40887)
- 科学基金(35421)
- 社会(34253)
- 社会科(32784)
- 社会科学(32774)
- 省(24836)
- 基金项目(24169)
- 划(20013)
- 自然(19861)
- 自然科(19360)
- 自然科学(19357)
- 自然科学基金(18966)
- 教育(18782)
- 资助(18052)
- 编号(16768)
- 发(16756)
- 国家社会(15711)
- 济(14573)
- 重点(14494)
- 经济(14463)
- 发展(14327)
- 展(14107)
- 部(13237)
- 创(13077)
- 成果(12766)
共检索到155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传兵 居来提·色依提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碳减排效应对城市绿色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会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层面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即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政府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公众环境关注度三条路径降低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以及非直辖市中,数字经济所发挥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4)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转型。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绿色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彧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数字新基建水平提升能够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赋能效应;分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绿色技术进步在数字新基建、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发挥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助力作用均明显增强,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新基建的三层子维度均有利于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赋能效应最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华 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曹长帅 郑琼
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港、澳、台、藏)的面板统计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空间模型、断点回归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首先,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具有直接驱动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及数字金融均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驱动作用,且在驱动效应估计中,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平台。其次,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呈明显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即当数字经济发展到达阈值后,则会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抑制效应,且拐点约在76%水平位置。再次,政府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约为22.7%。为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效应,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工业实体经济确立“数实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转型驱动政策的空间互联;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靶向驱动策略,发挥环境规制政策的潜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结构转型与效率转型的创新补偿效应,通过其带来的正外部性促进工业绿色化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慧 樊杰 Guillaume Giroir
中国从2007年开始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减排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国际能源署公布的国别时间系列数据(1990-2007),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现状、特点及历史变化;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多方面解析了中国未来碳排放总量将会继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同时,从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未来必然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大国的可能性。最后,为了实现中国从排放大国走向绿色经济大国,提出了理论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即:碳排放速度与不同空间尺度问题,经济转型与反转型,碳排放的责任与国界。
关键词:
碳排放 绿色经济 中国 展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泽 张瀚亓 徐兴武 任阳军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其中,财政支出绩效和环境规制强度起到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下,更显著地促进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同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效率协同增长、优化政府财政支出、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等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陈寅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内生压力与外生冲击,稳经济保民生成为当下第一要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稳经济政策措施既要立足当下,应对短期经济低迷的困境,又要着眼长远,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可持续绿色新动能。从短期目标来看,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纾困帮扶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的政策着力点。考虑新冠疫情等的冲击,投资的稳增长效应更值得期待,也是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稳经济政策的重要切入点。国家出台的稳经济政策措施,涵盖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内容,但也存在潜在的碳锁定风险。经济下行不仅导致结构性失业与绿色就业不足,而且使得绿色低碳转型财政承压明显,低碳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难平衡。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复苏、零碳竞争、公正转型等方面的经验,未来我国不仅要将绿色投资作为稳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而且要从供给数量与结构匹配入手破解当前失业困境,通过加快零碳产业布局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在稳经济目标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
稳经济 稳增长 “双碳” 绿色低碳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厉斌斌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包括发展中国家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明确提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丽
中部地区覆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以占全国约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超过全国1/4的人口,创造了近1/5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一)中部地区亟须扩大经济规模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因此,必须提高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0年,中部地区年底总人口3.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6.8%,是国内消费的重要力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大建
以各种金融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说,以金融手段促进美丽中国的实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付出了环境方面的沉重代价。在面对转型和发展双重问题的今天,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基本内涵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各种金融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均锋
当今经济发展已不再是传统模式的简单重复,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结构的调整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引领金融资源配置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上,对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迫切需要发展绿色经济贵州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生态基础十分脆弱,易受损且难修复。加上工业起步晚、产业布局未成形,加快发展要严格拒绝污染项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蓉 王成 徐铁 王丹
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中国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绿色化、低碳化,不仅契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也是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湖北经济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等单位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孟禹 郭凯 张莹莹
本文基于2006年-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和验证了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碳排放水平下,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绿色金融可以同时通过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但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在高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的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出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为负向,在低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