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97)
- 2023(17226)
- 2022(13985)
- 2021(12449)
- 2020(10120)
- 2019(22502)
- 2018(21633)
- 2017(40749)
- 2016(21440)
- 2015(23478)
- 2014(23110)
- 2013(22931)
- 2012(21757)
- 2011(20213)
- 2010(20637)
- 2009(19448)
- 2008(18062)
- 2007(16093)
- 2006(14642)
- 2005(13852)
- 学科
- 济(117532)
- 经济(117444)
- 管理(60849)
- 业(57805)
- 企(44341)
- 企业(44341)
- 方法(41978)
- 数学(37612)
- 数学方法(37345)
- 中国(35036)
- 地方(32030)
- 农(29465)
- 融(28577)
- 金融(28576)
- 业经(26567)
- 银(26507)
- 银行(26489)
- 行(25703)
- 财(24728)
- 农业(20975)
- 制(20829)
- 学(19762)
- 环境(19139)
- 贸(18080)
- 贸易(18063)
- 地方经济(17654)
- 易(17408)
- 发(16499)
- 产业(15591)
- 技术(14339)
- 机构
- 学院(312788)
- 大学(311576)
- 济(143730)
- 经济(140967)
- 管理(116614)
- 研究(113520)
- 理学(99145)
- 理学院(98029)
- 管理学(96528)
- 管理学院(95928)
- 中国(92240)
- 京(66247)
- 财(65699)
- 科学(65146)
- 所(56446)
- 中心(53204)
- 财经(51683)
- 研究所(50661)
- 农(48505)
- 江(47629)
- 经(46914)
- 经济学(46852)
- 北京(42413)
- 经济学院(42166)
- 业大(41346)
- 院(41226)
- 范(41075)
- 师范(40693)
- 州(38576)
- 财经大学(38381)
- 基金
- 项目(206048)
- 科学(163737)
- 研究(153089)
- 基金(150810)
- 家(130676)
- 国家(129620)
- 科学基金(111686)
- 社会(102306)
- 社会科(97460)
- 社会科学(97438)
- 省(79774)
- 基金项目(78539)
- 教育(67763)
- 自然(67530)
- 划(66446)
- 自然科(65900)
- 自然科学(65888)
- 自然科学基金(64720)
- 资助(61257)
- 编号(60751)
- 发(50237)
- 成果(49361)
- 重点(46891)
- 部(45392)
- 国家社会(44246)
- 创(43031)
- 课题(41994)
- 发展(41154)
- 展(40508)
- 创新(40343)
- 期刊
- 济(166734)
- 经济(166734)
- 研究(99163)
- 中国(66865)
- 财(48613)
- 农(45663)
- 学报(45380)
- 融(45300)
- 金融(45300)
- 管理(43978)
- 科学(42443)
- 大学(35402)
- 学学(33271)
- 农业(30684)
- 教育(28479)
- 经济研究(28207)
- 财经(26827)
- 技术(26633)
- 业经(26285)
- 经(23177)
- 问题(21450)
- 贸(17532)
- 技术经济(16745)
- 统计(16553)
- 图书(15982)
- 业(15776)
- 国际(15762)
- 世界(15649)
- 策(14983)
- 理论(14877)
共检索到495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艳 张雪芳 雷淑珍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和三者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发展态势稳定,但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不高;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空间上呈现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的发展格局;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作用强度按经济驱动、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水资源依次递减。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耦合协同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章成林
本文以耦合理论和协同理论为支撑,构建城乡物流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指标系统,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系统的权重,对2009-2021年我国城乡物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总体上,在城乡物流耦合协调发展模式下,城乡物流发展水平逐渐缓慢提升,但城乡物流互动耦合水平停滞,有序发展差异逐渐扩大。研究结果为建立物流、融资流、信息流、商贸流等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给予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为突破城乡物流分工,实现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乡物流 耦合理论 协同理论 协调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太文 武小龙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基于200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方式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人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等方面,乡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乡村人才要素存在显著的非均衡配置,明显抑制城乡发展的融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发展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政策和农业技术开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效应;地域开放程度亦有助于抑制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财政支农力度、推动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精英培育、引进现代技术赋能乡村,并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反贫困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真正达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与平衡配置,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恒 赵茂 李璐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了2011—2019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发展及两者时空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较快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收敛性和空间集聚性;二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持续增强,由轻度失调跨入优良协调发展阶段。因此,需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金融普惠性服务能力,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加强省际合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强省"领头羊"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经济发展 时空耦合协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蕾 管子慧 张偲琪 李梦婕
基于2004~2015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测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系统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区发展水平顺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普惠金融系统的耦合度为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为轻度失调等级,尚未达到协调上升水平,整体协调程度偏低;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逐渐扩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占主导地位,且以东部地区省际差异为主。因此,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兼顾提高普惠金融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在各地区实施差异化战略,推动普惠金融协调发展。
关键词:
普惠金融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军 田金莹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乡村,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2012-2020年各省份数字乡村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特殊人群信息素养、实施乡村数字治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玉 叶云鹏
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面板数据为例,研究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发展状态。结果显示:我国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绿色金融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但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度发展较平稳,处于拮抗阶段,西部地区耦合度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轻度失调阶段。地区差异方面呈现东部最大、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地区较小的状态。总的来说,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丽 马正兵
文章基于中国31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递增的区域异质性;同时,这种促进作用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前,中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面板门槛模型中的门槛值,对于这些省份而言,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条件已经具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和社会服务三条中介渠道驱动城乡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丽 马正兵
文章基于中国31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递增的区域异质性;同时,这种促进作用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前,中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面板门槛模型中的门槛值,对于这些省份而言,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条件已经具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和社会服务三条中介渠道驱动城乡融合。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群 刘基伟
加强森林保护,保存现有森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发展生态林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定2011年至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林业生态、林业保护和林业产出及效率三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林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判别发展滞后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整体来看,林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在0.3上下,增速较低;林业保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7年间增长了0.08,增幅28.3%,提升最为明显;林业产出及效率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提升了0.06,在2013、2014年以及2017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体呈现曲折增长态势。(2)全国平均耦合协调度平均值由0.488上升到0.551,提升12.90%,全国从濒临失调迈入勉强协调。(3)从省际角度来看,湖南、辽宁、广东和陕西等4个省份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高,均达到初步同步及以上;甘肃、北京等15个省份表现为轻度滞后;山西、河北等12个省份表现为一般滞后或严重滞后。针对31个省(区、市)林业三个系统发展水平、结构问题,提出加速生态林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科学完善的森林康养旅游等手段,以及加快科技型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机制的部署与落实等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孔琳 柳欣雨 高庆朝
2024年全国外贸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增强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基础发达和市场环境良好的省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经济基础欠发达和市场环境欠佳省份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强化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外贸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钊阳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金融结构、规模和效率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城乡金融结构和规模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正相关,城乡金融效率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负相关;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城乡金融结构和规模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负相关,城乡金融效率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正相关;同时,城乡金融结构、规模和效率非均衡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彤晖 肖延玉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亦能通过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变量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本文从厚植乡村“数字土壤”、统筹多维因素综合施策、重视中微观层面差异化特征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康杰 景普秋
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经济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梳理2001年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与公平改进后发现,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进入"倒U型"曲线下降阶段,非农就业、金融发展、财政支农、土地财政等要素配置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具有异质性。区域异质性检验显示,东、东北、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主导因素不同,经济发展、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门槛效应检验显示,非农就业、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但系数下降,体现出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倾向,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最后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城乡要素配置、采取区域差异化措施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开放政府数据与地区腐败: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耦合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交互影响研究:基于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发展驱动力研究——来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金融包容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耦合协调的分异研究——以云南省22个县市数据为例
中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2008-2019年28个省域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