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46)
2023(17375)
2022(14684)
2021(13413)
2020(11003)
2019(25282)
2018(25009)
2017(48224)
2016(25640)
2015(28610)
2014(28536)
2013(28010)
2012(25546)
2011(23050)
2010(22965)
2009(20783)
2008(19800)
2007(16961)
2006(14822)
2005(12809)
作者
(72447)
(60633)
(59672)
(57202)
(38591)
(28791)
(27347)
(23844)
(23047)
(21158)
(20559)
(20393)
(18986)
(18866)
(18743)
(18232)
(17844)
(17649)
(17336)
(17085)
(14752)
(14555)
(14397)
(13861)
(13603)
(13307)
(13079)
(12972)
(12097)
(11701)
学科
(122735)
经济(122609)
管理(74293)
(67298)
(55521)
企业(55521)
方法(51143)
数学(45120)
数学方法(44555)
中国(30804)
(26931)
业经(26433)
地方(26425)
(25873)
(23555)
(19703)
农业(18604)
(17479)
金融(17477)
环境(17407)
(17365)
贸易(17355)
(17261)
银行(17227)
理论(16932)
(16748)
(16648)
(16488)
(16191)
财务(16121)
机构
大学(365134)
学院(362074)
(153947)
经济(150759)
管理(146897)
理学(127987)
理学院(126607)
管理学(124350)
管理学院(123696)
研究(121647)
中国(90628)
(76673)
科学(73148)
(67534)
(59022)
中心(56009)
财经(55111)
研究所(53937)
(52663)
业大(52108)
(50369)
(50322)
北京(47983)
经济学(47635)
(46812)
师范(46421)
(44609)
经济学院(42739)
财经大学(41409)
(41068)
基金
项目(255148)
科学(202141)
基金(187496)
研究(185875)
(162710)
国家(161407)
科学基金(140478)
社会(120357)
社会科(114227)
社会科学(114197)
基金项目(99529)
(97471)
自然(90670)
自然科(88613)
自然科学(88596)
自然科学基金(86955)
教育(84377)
(82133)
资助(76929)
编号(74952)
成果(59184)
重点(56277)
(56259)
(54035)
(52538)
国家社会(50501)
课题(50208)
创新(49105)
教育部(48904)
科研(48577)
期刊
(164394)
经济(164394)
研究(108322)
中国(62937)
学报(53974)
管理(53036)
科学(50935)
(50226)
(46704)
大学(41883)
学学(39537)
教育(33766)
农业(32724)
技术(32269)
(30741)
金融(30741)
经济研究(27507)
财经(27033)
业经(25085)
(23170)
问题(22207)
图书(19591)
技术经济(18659)
理论(17793)
统计(17564)
科技(16461)
(16314)
现代(16263)
实践(16100)
(16100)
共检索到522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锟澎  刘雪晴  
利用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研究数字经济是否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能力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并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时间更久、流动范围更大、高学历、从事技术型岗位以及从事高技术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东虹  
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老年流动群体出发,考察了不同户籍以及流动原因老年群体的长期居留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养老型、务工型、保姆型以及其他型老年人的长期居留意愿依次降低;与城—城流动的老年人相比,乡—城流动的老年人长期居留意愿较低;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示,相较于流动原因,户籍对于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样本估计则进一步发现,户籍以及流动原因对于老年人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在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流动人口内部的异质性及其所带来的需求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富美  陶四海  张洁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京津冀流动人口为样本,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的医保参保现状以及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流动人口医保覆盖率高,但本地参保率低,且本地参保情况与流动特征和职业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医疗保险因素对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富美  陶四海  张洁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京津冀流动人口为样本,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的医保参保现状以及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流动人口医保覆盖率高,但本地参保率低,且本地参保情况与流动特征和职业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医疗保险因素对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腾飞  
流动人口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其流入地购房意愿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二值Logit回归模型,研究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有显著差异,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购房意愿弱,而二、三线城市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更强;住房公积金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并且东部地区住房公积金促进购房意愿的作用最为明显;就业身份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更强。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已婚、流动时间越长、家庭月收入越高、月住房支出越多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购房意愿越强。因此,要充分重视城市规模、社会保障等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因城施策、因群体而异,差别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海珊  
文章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Probit选择模型和多项Mlogit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所享有的医疗保险状况及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城市患病后,其在户籍地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作用非常有限,而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其医疗负担。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郡郡  刘玉萍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使用模糊数学法对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并采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的"两步法"估计框架,实证检验了可行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好,但政治参与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差,且不同城市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可行能力不仅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当前居留选择有显著影响,亦是流动人口在进行居留时限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