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1)
- 2023(11025)
- 2022(8520)
- 2021(7666)
- 2020(6044)
- 2019(13901)
- 2018(13480)
- 2017(25786)
- 2016(13284)
- 2015(15091)
- 2014(14752)
- 2013(14942)
- 2012(14436)
- 2011(13303)
- 2010(13011)
- 2009(11999)
- 2008(11519)
- 2007(9926)
- 2006(9011)
- 2005(8399)
- 学科
- 济(86700)
- 经济(86641)
- 管理(33305)
- 业(30395)
- 方法(28130)
- 数学(25806)
- 数学方法(25691)
- 中国(23627)
- 企(20987)
- 企业(20987)
- 地方(20711)
- 农(18964)
- 业经(17517)
- 财(15841)
- 地方经济(13750)
- 贸(13680)
- 贸易(13671)
- 农业(13493)
- 产业(13451)
- 学(13435)
- 易(13244)
- 制(12377)
- 融(11517)
- 金融(11515)
- 环境(11038)
- 银(10859)
- 银行(10853)
- 行(10576)
- 发(10104)
- 体(9869)
- 机构
- 大学(204085)
- 学院(201082)
- 济(105459)
- 经济(103894)
- 研究(78524)
- 管理(73110)
- 理学(62610)
- 理学院(61800)
- 管理学(61094)
- 管理学院(60676)
- 中国(60555)
- 财(44358)
- 京(43932)
- 科学(41983)
- 所(38372)
- 经济学(36353)
- 财经(35718)
- 研究所(34726)
- 中心(34039)
- 经济学院(32682)
- 经(32674)
- 北京(28503)
- 院(28193)
- 江(27972)
- 农(27274)
- 范(27081)
- 师范(26897)
- 财经大学(26523)
- 科学院(24053)
- 业大(23739)
- 基金
- 项目(131584)
- 科学(105905)
- 基金(99499)
- 研究(99377)
- 家(85994)
- 国家(85346)
- 科学基金(73406)
- 社会(69532)
- 社会科(66162)
- 社会科学(66150)
- 基金项目(51523)
- 省(46836)
- 教育(43249)
- 自然(42436)
- 自然科(41453)
- 自然科学(41443)
- 自然科学基金(40756)
- 资助(40352)
- 划(39953)
- 编号(37616)
- 国家社会(31536)
- 部(30730)
- 发(30718)
- 成果(30579)
- 重点(29600)
- 中国(28268)
- 教育部(27132)
- 创(26502)
- 课题(26029)
- 发展(26008)
- 期刊
- 济(119662)
- 经济(119662)
- 研究(69885)
- 中国(38531)
- 财(32289)
- 科学(27268)
- 管理(27112)
- 学报(25869)
- 农(24610)
- 经济研究(21714)
- 大学(20631)
- 融(19493)
- 金融(19493)
- 学学(19261)
- 财经(19247)
- 技术(17016)
- 农业(16997)
- 经(16949)
- 问题(16494)
- 业经(15328)
- 教育(15011)
- 贸(14421)
- 世界(13975)
- 国际(12823)
- 技术经济(11873)
- 统计(10709)
- 经济问题(10075)
- 业(9867)
- 资源(9839)
- 图书(9084)
共检索到313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雷雨亮 刘颜 刘辉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流动人口技能供给结构迅速变化,数字经济还必然会诱致技能收入差距扩大吗?立足中国劳动力技能供需结构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对Acemoglu和Restrepo提出的基于任务的内生技术进步框架进行延伸性探讨,以分析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技能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1—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的高—低技能和中—低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扩大作用;当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变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力供给下降时,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缩小高技能与中、低技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数字经济对低技能流动人口的包容性更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淑玲 范建平 米子川
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文章基于宏观数据和2015—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对数线性模型,使用基尼系数和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不会缩小个体的收入差距,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其余三个地区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组内不平等可以解释总不平等的95%以上;在基尼系数的BOI分解中,组间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仅次于组内不平等,而在Bonferroni指数的BOI分解中,不对称或不规则效应对总不平等的贡献仅次于组内不平等,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指数对收入分布中不同部分的敏感性不同。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娟 赵心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于潇 陈世坤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GQR)处理教育内生性问题,采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会扩大流动人口总体收入差距;城城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收入分层呈现阶段性变化,教育对城城流动人口中高收入群体的增收作用大于中低收入群体;在乡城流动人口中则呈现相反的结果,教育回报率在低收入群体中更高,排除最高收入组,教育可以缩小乡城流动人口群体的组内收入差距。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力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流动入口对当地经济的实质性贡献是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镇落户改革落地的重要依据。文章从水平、构成和属性等方面分析流动人口作为社会经济个体对流入城市的经济贡献。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可分解为:其劳务收入中被扣除的税收,其消费开支中被内置的税费,其劳动关系异地转移时被截留的社会保障待遇。分析显示:从水平和构成看,流动人口的经济贡献在财富创造环节上的贡献相对较少,而在财富流通和分配环节上的贡献相对较多;流动人口对城市财政的贡献更多地建立在政府强行规定、而非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企业用工承包责任以及非自愿的个人切身权益牺牲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认为,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模式缺乏稳健和合理的存续基因。
关键词:
经济贡献 税收 社会保障待遇 流动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齐明珠 王亚
文章利用2015和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内部结构性分化特征,从公共服务获得度、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3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分层框架,并结合201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层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分层体系中,公共服务获得度的影响最大,而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职业声望差异较小。(2)中国流动人口按资本、专业、蓝领、弱势四组分层,呈现两端收缩、重心偏下的结构,中层及以上发育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演进提升。(3)流动人口分层结构处于上移的趋势中。(4)城—城流动人口的分层结构更优,但未形成"橄榄"形,在"本地化"工作中需要"分层推进,分类指导"。(5)教育是造成分层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升教育水平是未来形成健康稳定分层结构的基础。文章提出完善社会培训体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促进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优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汪圣国
通过将宏观层面数据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相匹配,本文实证考察了政府管制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管制越严格,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越低,表现为就业稳定性下降、更难到正规就业部门就业和劳动收入减少,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政府管制导致的就业扭曲不仅产生了流动人口内部的性别收入差距,还拉大了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代际差距的角度看,受政府管制影响,流动人口的低就业质量还降低了未成年子女随迁的概率,加剧了留守儿童问题。最后,地区劳动保护的加强与流动人口自身议价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政府管制对就业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有利于继续释放“流动人力红利”,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关键词:
政府管制 人口流动 就业质量 收入差距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郑猛
文章基于2012-2014年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就各年份不同收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展开分析,据以探讨教育扩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收益率在不同样本中的估计结果均显著为正。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对3年教育收益率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后发现,随着收入水平条件分位数的提高,教育收益率呈现由单调递增向正"U型"趋势变化。这一趋势意味着尽管教育扩张能够实现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并不能有效改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在缩小中、低等收入群体差距的同时,将逐渐拉大中、高等收入群体的差距,最终形成以"均值高、方差大"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吴森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结构特征愈加明显。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来源、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认识广东省流动人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隐藏在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后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象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锟澎 刘雪晴
利用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研究数字经济是否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能力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并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时间更久、流动范围更大、高学历、从事技术型岗位以及从事高技术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兆敏 吴瑞君
使用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收入差异,揭示了导致二者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作用,导致流动人口的收入回报率高于户籍人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高于高端劳动力市场;教育、经验、吃苦耐劳等因素是低端市场劳动力的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重要原因;经验是流动人口在高端劳动力市场收入高于户籍人口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收入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贺培科 张冰冰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峰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关键词:
就业极化 职业分割 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项目调查组提供的CHIP数据流动人口卷,基于明瑟方程,采用多种微观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教育年限、工作经验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工资收入则越高;教育回报的异质型收益特征在不同收入条件下呈"W"形分布,低、高收入群组的教育扩展具有最强的增收效应,但遗漏先天禀赋则会造成教育回报的内生性低估;人力资本存量的个体差异是造成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基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本文为进一步缩小流动人口组内工资差距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传波 阎竣
运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Brown分解方法研究了城城和乡城两类跨县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结果发现:教育等人力资本因素可以解释两者之间大部分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户籍歧视可能是由户口所在地(即本地与外地)的差异,而非城乡户口性质差异导致的。仅靠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难以提高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也难以让他们沉淀下来。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流动人口 户籍 Brown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