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0)
2023(6706)
2022(4863)
2021(3879)
2020(2935)
2019(6252)
2018(5947)
2017(11195)
2016(5439)
2015(6186)
2014(6137)
2013(6021)
2012(6028)
2011(5787)
2010(6053)
2009(5728)
2008(5338)
2007(4950)
2006(4825)
2005(4515)
作者
(17832)
(15156)
(14948)
(14284)
(9790)
(7054)
(6742)
(5743)
(5732)
(5356)
(5213)
(5011)
(4893)
(4783)
(4742)
(4558)
(4354)
(4282)
(4229)
(3929)
(3866)
(3532)
(3513)
(3503)
(3492)
(3478)
(3078)
(2951)
(2944)
(2925)
学科
(55435)
经济(55399)
管理(15432)
地方(14628)
(13296)
方法(12481)
业经(12190)
地方经济(11603)
数学(11086)
数学方法(11049)
中国(10997)
(10164)
企业(10164)
产业(9266)
总论(8587)
信息(8561)
信息产业(8107)
(8030)
(7996)
(6818)
金融(6818)
经济学(6283)
(6078)
环境(5987)
农业(5789)
(5669)
银行(5666)
(5562)
(5509)
(5422)
机构
大学(96772)
学院(95428)
(55155)
经济(54352)
研究(38489)
管理(34524)
理学(29085)
理学院(28728)
管理学(28425)
管理学院(28217)
中国(28011)
(22190)
(19824)
科学(19550)
经济学(19338)
(18718)
财经(17744)
经济学院(17145)
研究所(16812)
中心(16383)
(16071)
(14198)
(13401)
财经大学(13043)
北京(12847)
(12533)
师范(12462)
社会(11767)
科学院(11738)
(11215)
基金
项目(59539)
科学(47787)
研究(45523)
基金(44688)
(39206)
国家(38428)
社会(33434)
科学基金(32620)
社会科(31845)
社会科学(31833)
基金项目(22214)
(21672)
教育(18705)
(17550)
资助(17500)
自然(17130)
编号(16890)
自然科(16693)
自然科学(16688)
自然科学基金(16384)
国家社会(15548)
(14740)
成果(14222)
(13904)
经济(13801)
重点(13298)
(13077)
发展(12849)
(12670)
(11977)
期刊
(69414)
经济(69414)
研究(34865)
中国(17908)
(16130)
管理(14683)
经济研究(12712)
学报(12040)
科学(11847)
(10619)
财经(10170)
大学(9763)
学学(9193)
(9144)
金融(9144)
(9060)
问题(8558)
技术(8441)
业经(8335)
世界(7235)
农业(7169)
技术经济(6919)
(6499)
国际(6117)
统计(5877)
经济问题(5534)
教育(5517)
图书(5182)
经济管理(5119)
(5085)
共检索到156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勋  杨紫  谭莹  
家庭内部的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体现为家庭分工,这与家庭整体福利紧密相关。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个人时间配置和家庭分工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经济降低了个人的工作时间和家务时间,增加了闲暇时间。进一步地,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强化丈夫在工作上和妻子在家务上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更加互补的家庭分工,加剧了家庭时间配置上的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家庭分工视角下的性别平等的变迁路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军   乐洋   张一飞  
本文通过拓展世代交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每周工作时间,作用渠道为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和降低家庭劳动时间,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造成冲击;对31—40岁、低学历、中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外围城市、拥有1—2个孩子的已婚女性而言,数字经济对其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已婚男性、单身男性、单身女性,数字经济发展更偏向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有利于缓解已婚已育女性的“母职惩罚”;数字经济赋能已婚女性更多选择灵活就业而非正规就业,也提升了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欣欣  董晓媛  
本研究利用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以日常活动有困难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目前最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的照料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老人,在日常照料上选择的余地越少,他们得到社会化照料的可能性越低,更多的是依赖于家庭照料。即使是在得到子女照料的老人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老人从子女那里得到的照料时间和现金帮助也越少。农村的老年女性不仅得到照料的选择更少,得到子女的照料也更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娜  Anne de Bruin  
基于"收入-闲暇"模型和非一致同意假设,本文利用201.0年12 066位城镇和农村劳动年龄男女(6033对在婚夫妻)信息详细考察了家庭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夫妻全天时间利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家庭中,夫妻间时间利用依然呈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家庭非劳动收入相对提升对夫妻间时间配置的影响亦存在遵从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明显差异,且农村地区影响更甚。此外,家庭非劳动收入的相对增加显著拉大了夫妻家务时间利用性别距(time use gender gap),但工作时间利用性别距却显著收敛了。家庭非劳动收入相对提升并未显著改善中国夫妻间时间利用上的性别不平等,居民福利的性别差异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段庆林  
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户经济类型的特征、经营行为、分化趋势及其影响,并探讨了农村分工经济的现状。认为我国农村家庭经济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各类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增加,经营行为的分化对农业生产具有负面影响,必须继续保持纯农业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化,发展劳务经济。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冬梅  刘艳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持续存在,至今尚未扭转。经济、政策、思想等各种因素通过影响性别观念、家庭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等中间因素,对家庭生育性别决策产生作用力,最终形成生育性别比持续失衡现状,其中经济因素对家庭生育性别决策的影响力较为显著。文章基于《家庭生育性别决策的经济分析》一书,就经济学视角下家庭生育性别决策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究。由陶涛编著、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家庭生育性别决策的经济分析》一书,是一部立足于经济学视角对家庭生育性别决策问题展开探究的专著。首先,作者立足于扎实的人口转变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生育决策的成本与效用展开系统分析,指出剩余成本与效应对性别决策具有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梦滔  
文章从理论框架、经验研究和政策含义三方面综述了从加里·贝克尔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的重点集中于性别视角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经验研究成果和有关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尹志超   吴子硕   严雨  
全面促进农村家庭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子商务是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中国城乡治理调查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使得农村家庭总消费提高5813元,并降低了恩格尔系数及生存型消费占比,提高了发展型消费占比及享受型消费占比,促进了消费升级,优化了消费结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该政策能够减小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农村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同时,该政策亦能消弭低市场可达性和高搜寻成本对农村家庭消费的负向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该政策对“银龄族”家庭、低教育程度家庭、中西部及南方地区的农村家庭消费有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本文为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家庭消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可为形成新发展格局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柳  孙小芳  
“银发一族”作为老龄社会的产物,在信息时代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文章以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并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低龄老人(60-74岁)消费规模的扩大;且与城市老人相比,数字经济对农村老人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从结构上来看,数字经济主要是促进了城市老人在外出聚餐、医疗和旅游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而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数字经济则主要促进了其在衣着和居住等方面的基础性消费。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物流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老年消费的重要机制,并且这一影响在家庭子女数目和代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帅   疏爽   谭黎阳  
数字经济是驱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关键力量。将数字经济与金融资产因素引入Kongsanmut包含非位似偏好特征的效用函数,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机理,并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9年的四轮追踪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驱动了家庭消费升级,对消费层次较高的家庭影响尤其明显,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特别是促进无风险金融资产持有驱动了消费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家庭、拥有自有住房家庭、户主已婚家庭、户主具有党员身份家庭、户主年龄在37岁及以上家庭、“胡焕庸线”东南侧家庭以及东部家庭,其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更强。因此,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景河  沈洋  
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的移动支付和金融可得性对于消费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本文在从理论层面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机制路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三期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实证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的经济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家庭消费总支出,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经济预期和经济现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机制研究表明,夜间经济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家庭消费的新机制,其具备的延时效应、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对消费有着多重影响。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信心,不仅要挖掘数字技术在拓展消费场景、驱动供需匹配和支持夜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信息红利,还应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好金融“活水”在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魏振琪  
消费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开展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环境压力认知、助推消费者偏好低碳化、促进产品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更容易降低南方地区、低碳电力城市和城市家庭消费碳强度,抑制了财务赤字家庭消费低碳转型,有待激发老年人低碳消费市场,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衣着消费碳减排作用依次递减,对食品类和文教娱乐类消费低碳化发展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畅红琴  董晓媛  Fiona MacPhail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了1991~2006年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户家庭内部时间分配的性别分工和劳动负担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男性和女性的时间分配都表现出从家庭经营向工资劳动转移的趋势,女性的变化幅度更大一些,而经济发展对男性和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都不显著。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化与成年男性和女性绝对工作负担的增加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相对工作负担的增加显著正相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琼  倪玉菁  李小青  
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研究追踪考察了参加新课程改革与使用原课程两组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于高层次思维能力,来自不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使用新课程的学生发展差异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使用原课程的学生,其发展的差异未表现出缩小的趋势;(2)不管是使用新课程还是使用原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与计算能力的发展差异均有缩小的趋势。但与新课程改革的学生相比,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原课程的学生在这方面发展差异的缩小趋势更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