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14)
- 2023(7449)
- 2022(5451)
- 2021(4450)
- 2020(3429)
- 2019(7336)
- 2018(7055)
- 2017(13525)
- 2016(6777)
- 2015(7616)
- 2014(7439)
- 2013(7336)
- 2012(7299)
- 2011(6812)
- 2010(7028)
- 2009(6595)
- 2008(6147)
- 2007(5688)
- 2006(5497)
- 2005(5147)
- 学科
- 济(60080)
- 经济(60035)
- 管理(18109)
- 业(17373)
- 方法(15275)
- 地方(14901)
- 数学(13756)
- 数学方法(13710)
- 中国(13362)
- 业经(12828)
- 企(12020)
- 企业(12020)
- 地方经济(11703)
- 农(11222)
- 产业(9677)
- 总论(8852)
- 信息(8846)
- 信息产业(8370)
- 学(8323)
- 农业(8127)
- 融(7295)
- 金融(7295)
- 经济学(6491)
- 发(6304)
- 环境(6298)
- 贸(6246)
- 贸易(6242)
- 银(6138)
- 银行(6131)
- 制(6080)
- 机构
- 大学(113290)
- 学院(111816)
- 济(63094)
- 经济(62201)
- 研究(43367)
- 管理(41210)
- 理学(35036)
- 理学院(34640)
- 管理学(34211)
- 管理学院(33976)
- 中国(31860)
- 财(25406)
- 京(23018)
- 经济学(22028)
- 科学(22013)
- 所(21021)
- 财经(20555)
- 经济学院(19604)
- 研究所(18866)
- 经(18693)
- 中心(18674)
- 江(16503)
- 财经大学(15202)
- 院(15042)
- 北京(14790)
- 范(14517)
- 师范(14433)
- 农(13944)
- 社会(13402)
- 科学院(13057)
- 基金
- 项目(70612)
- 科学(56889)
- 研究(53841)
- 基金(53341)
- 家(46481)
- 国家(45650)
- 社会(39315)
- 科学基金(39024)
- 社会科(37401)
- 社会科学(37388)
- 基金项目(26788)
- 省(25686)
- 教育(22631)
- 资助(21210)
- 自然(21051)
- 划(21048)
- 自然科(20558)
- 自然科学(20553)
- 编号(20461)
- 自然科学基金(20182)
- 国家社会(18088)
- 成果(17023)
- 发(16813)
- 部(15731)
- 重点(15555)
- 济(15334)
- 经济(15214)
- 发展(14533)
- 展(14333)
- 教育部(14186)
共检索到181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军 乐洋 张一飞
本文通过拓展世代交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每周工作时间,作用渠道为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和降低家庭劳动时间,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造成冲击;对31—40岁、低学历、中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外围城市、拥有1—2个孩子的已婚女性而言,数字经济对其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已婚男性、单身男性、单身女性,数字经济发展更偏向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有利于缓解已婚已育女性的“母职惩罚”;数字经济赋能已婚女性更多选择灵活就业而非正规就业,也提升了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小华 吴恩平 王琪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Probit和Tobit回归为基准模型,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已婚女性参与劳动会降低家庭参与风险市场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家庭风险资产比例;(2)健康水平、金融知识、城乡背景、自有房及风险爱好等特征不同,会使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3)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可以通过自有房、风险偏好渠道降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通过社会互动渠道提高家庭风险资产持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双 李雪莲 蔡栋梁
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2013年数据,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在不同区县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在分别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工资、就业的影响后,本文重点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劳动参与,尤其是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员工的雇佣工资显著增加6.6%,被雇佣概率下1.2%,但在10%的统计水平下不显著。(2)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增加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0%,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增加1.86个百分点,且以从事非农工作为主。对工资收入处于最低25%的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显著增加3.03个百分点。(3)综合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以及进入劳动市场后就业概率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16—55岁已婚女性中就业个体的占比显著增加2个百分点。(4)从异质性上看,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影响中年、低教育水平或来自西部地区的已婚女性。在劳动供需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形下,通过激活劳动力存量,上调区县最低工资标准对短期内缩小中国劳动力供需缺口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已婚女性 劳动参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双 李雪莲 蔡栋梁
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2013年数据,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在不同区县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在分别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工资、就业的影响后,本文重点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劳动参与,尤其是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员工的雇佣工资显著增加6.6%,被雇佣概率下1.2%,但在10%的统计水平下不显著。(2)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增加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0%,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增加1.86个百分点,且以从事非农工作为主。对工资收入处于最低25%的已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已婚女性 劳动参与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程佳朦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宗族文化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所在村居的宗族文化越强,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水平越低。利用移民样本控制了宗族文化的环境因素后,传承因素仍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该影响在控制了村居固定效应后仍然显著。对于城市女性而言,宗族文化对劳动参与的影响显著减弱。对于处于生育和非生育阶段的女性,宗族文化对劳动参与均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宗族文化增强了个人的传统性别观念与家庭观念,且不会影响劳动力需求。
关键词:
宗族文化 已婚女性 劳动参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楠 何雄
从子女不同受教育阶段视角,使用2012、2013、2015、2017年四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有0—3岁学龄前子女的已婚女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高2%的劳动参与率;对于有13—18岁高年级阶段子女的已婚女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高3%的劳动参与率。考虑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之间的内生性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可以显著提升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并且低学历女性更容易从数字普惠金融中获益。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已婚女性就业质量的提升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为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已婚女性就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已婚女性 家庭储蓄率 劳动参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中辉 李旻
在对前人关于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研究基础上,结合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对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研究了家庭迁移对农村已婚妇女就业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迁移 农村已婚妇女 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鑛 陈士芳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 it截断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城镇已婚女性劳动供给正相关,女性受教育程度是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已婚女性年龄与其劳动供给之间呈负相关。丈夫月收入与城镇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呈负相关。家庭中六岁以下孩子的存在作为已婚女性减少市场劳动时间的决定因素是不显著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代亚萍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和2008年数据研究了未成年子女对女性劳动参与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显著降低了女性工作的可能性,提升了工作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学龄前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而6-14岁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选择灵活就业;不工作和选择灵活就业使女性更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但灵活就业并没有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女性获得工作灵活性的代价是工资水平显著下降。上述结论在解决了女性劳动参与、职业选择和生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是稳健的。文章的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保障女性就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小华 吴恩平 王琪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尝试从女性劳动参与角度探讨其对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的影响。全文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利用T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截面门限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女性劳动参与会显著降低对家庭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该影响主要存在于健康状况良好、年龄段在30~39岁和50~55岁、未曾学过金融知识或者非农村背景的女性所在家庭;第三,女性年龄对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东部和中西部区域性差异明显。此结论为理解我国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提供了新视角,可以为社保政策制定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希茜 何宗樾
本文从男性参与育儿视角,在中国特色的家庭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了男性育儿参与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男性育儿参与显著提高女性劳动供给和收入水平,且没有显著降低男性自身劳动供给。家庭传统文化观念会弱化男性育儿参与对女性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对于高育龄女性、低学历女性以及大家庭中的女性尤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社区幼儿照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性照料决策,有利于缓解夫妻双方的育儿压力,是对家庭照料的重要补充。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发展,缓解生育政策与退休政策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关键词:
男性育儿参与 家庭传统文化 女性劳动供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可 章元 鄢萍
基于2002年中国东部9省的家庭调查数据,文章分别考察了家庭结构对女性与男性劳动参与率及工作时间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明显改善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但没有显著改善男性的劳动参与。其背后的机制在于:多代同堂家庭中老年父母尽力协助女儿料理家务,有助于她们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近20年来多代同堂家庭比例的下降对女性的劳动参与构成了一股抑制力量,这为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于男性劳动参与率更快速下降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关键词:
劳动参与率 家庭结构 多代同堂家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