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1)
- 2023(12613)
- 2022(9856)
- 2021(8784)
- 2020(7001)
- 2019(15312)
- 2018(14586)
- 2017(28150)
- 2016(14634)
- 2015(15975)
- 2014(15961)
- 2013(15929)
- 2012(15015)
- 2011(14036)
- 2010(14420)
- 2009(13823)
- 2008(12610)
- 2007(11541)
- 2006(10705)
- 2005(9924)
- 学科
- 济(90705)
- 经济(90641)
- 业(49314)
- 农(48845)
- 管理(35503)
- 农业(32948)
- 企(27529)
- 企业(27529)
- 融(26265)
- 金融(26265)
- 方法(25494)
- 中国(25138)
- 地方(24883)
- 业经(24798)
- 银(24009)
- 银行(24000)
- 行(23327)
- 数学(23143)
- 数学方法(22959)
- 制(17925)
- 财(17358)
- 学(14400)
- 发(13504)
- 体(13048)
- 地方经济(12874)
- 农业经济(12533)
- 产业(11316)
- 中国金融(11263)
- 贸(11163)
- 贸易(11152)
- 机构
- 学院(222107)
- 大学(215556)
- 济(108169)
- 经济(106193)
- 管理(81117)
- 研究(80312)
- 理学(69545)
- 理学院(68843)
- 中国(67909)
- 管理学(67785)
- 管理学院(67381)
- 农(55682)
- 财(46332)
- 科学(45675)
- 京(43256)
- 农业(42182)
- 所(40534)
- 中心(38826)
- 业大(36672)
- 财经(36600)
- 研究所(36535)
- 经济学(34771)
- 江(33825)
- 经(33240)
- 经济学院(31179)
- 院(27219)
- 州(27144)
- 范(26900)
- 财经大学(26713)
- 北京(26660)
- 基金
- 项目(143856)
- 科学(113619)
- 研究(107641)
- 基金(105225)
- 家(91294)
- 国家(90403)
- 科学基金(77243)
- 社会(73271)
- 社会科(69311)
- 社会科学(69290)
- 省(57543)
- 基金项目(55080)
- 划(45730)
- 自然(45430)
- 教育(45330)
- 自然科(44365)
- 自然科学(44355)
- 自然科学基金(43578)
- 编号(43190)
- 资助(41704)
- 发(34473)
- 成果(34307)
- 农(32123)
- 重点(32065)
- 国家社会(31781)
- 部(31649)
- 创(29882)
- 性(29309)
- 课题(29153)
- 发展(28744)
- 期刊
- 济(131792)
- 经济(131792)
- 研究(68162)
- 农(61512)
- 中国(45949)
- 农业(41040)
- 融(38861)
- 金融(38861)
- 学报(34272)
- 财(33753)
- 科学(31806)
- 大学(27263)
- 管理(26797)
- 学学(26558)
- 业经(25289)
- 经济研究(20353)
- 财经(19116)
- 业(18499)
- 技术(17783)
- 问题(17644)
- 经(16558)
- 农村(15390)
- 村(15390)
- 农业经济(14907)
- 世界(14393)
- 教育(13468)
- 经济问题(12761)
- 技术经济(12690)
- 版(12141)
- 统计(11196)
共检索到349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宏辉 郑新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且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的数字经济正向促进农业经济韧性,且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非粮食主产区则表现不显著。因此,应强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激活各产区农业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巍 徐筱雯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经济 产业结构 差异化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亮 李锦 孔荣 余国新 蒲娟 赵兰兰
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是我国农业经济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次之;相较于2015年之前,2016—2021年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经济韧性稳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和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亮 李锦 孔荣 余国新 蒲娟 赵兰兰
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是我国农业经济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次之;相较于2015年之前,2016—2021年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经济韧性稳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和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鹏飞 李美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作用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从时间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呈现出2011—2015年时间阶段要大于2015—2021年时间阶段的结果。从区域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的强弱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为进一步释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应依据乡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慧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数字经济正在兴起,引起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农稳社稷,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这种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数字技术激发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数字经济将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经济 乡村振兴 融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王桂虎
疫情和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韧性,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重塑、产业创造、创新激励和人力资本扩散等四个层面,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并从产业资源配置的视角探讨数字金融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县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具有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为抵御冲击、分散风险的冲击抵抗能力提升,且表现为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提升;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深化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进而强化了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能。为此,增强县域经济韧性的关键是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要盘活存量资源、补给流量资源,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在产业间、城乡间的配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江雪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商贸流通业效率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商贸流通业效率在提升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同时也促进了邻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最后,本文提出完善我国农业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明斗 惠利伟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2)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3)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