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4)
- 2023(15601)
- 2022(12545)
- 2021(11257)
- 2020(9266)
- 2019(20507)
- 2018(20125)
- 2017(39001)
- 2016(20386)
- 2015(22736)
- 2014(22216)
- 2013(21862)
- 2012(20422)
- 2011(18725)
- 2010(19093)
- 2009(17806)
- 2008(17269)
- 2007(15650)
- 2006(14368)
- 2005(12931)
- 学科
- 济(114278)
- 经济(114186)
- 业(66643)
- 管理(58741)
- 农(47668)
- 企(45149)
- 企业(45149)
- 方法(38765)
- 数学(34355)
- 数学方法(34164)
- 农业(31746)
- 中国(28809)
- 地方(28483)
- 业经(27497)
- 财(19950)
- 技术(19839)
- 制(18503)
- 学(17834)
- 贸(16467)
- 贸易(16454)
- 发(16059)
- 地方经济(15817)
- 易(15800)
- 融(15698)
- 金融(15697)
- 银(15300)
- 银行(15286)
- 行(14749)
- 环境(14459)
- 产业(14218)
- 机构
- 学院(298939)
- 大学(292935)
- 济(140583)
- 经济(138221)
- 管理(116346)
- 研究(102940)
- 理学(100360)
- 理学院(99328)
- 管理学(98020)
- 管理学院(97441)
- 中国(80169)
- 京(60056)
- 财(59657)
- 科学(57848)
- 农(57778)
- 所(50412)
- 江(50011)
- 中心(47954)
- 财经(47353)
- 研究所(45320)
- 经济学(44183)
- 农业(43718)
- 业大(43133)
- 经(43079)
- 经济学院(39728)
- 范(38563)
- 师范(38242)
- 北京(36724)
- 州(36566)
- 院(36349)
- 基金
- 项目(196991)
- 科学(158743)
- 研究(150953)
- 基金(144035)
- 家(123268)
- 国家(122166)
- 科学基金(106649)
- 社会(101760)
- 社会科(96377)
- 社会科学(96358)
- 省(79164)
- 基金项目(75972)
- 教育(67629)
- 划(63644)
- 自然(63468)
- 自然科(62014)
- 自然科学(62005)
- 自然科学基金(60946)
- 编号(60912)
- 资助(56420)
- 成果(48546)
- 发(46047)
- 创(45584)
- 部(44550)
- 重点(44248)
- 国家社会(43089)
- 课题(42316)
- 创新(41859)
- 发展(38701)
- 制(38686)
- 期刊
- 济(167019)
- 经济(167019)
- 研究(92193)
- 中国(63131)
- 农(59484)
- 管理(43486)
- 财(43261)
- 农业(40063)
- 科学(39472)
- 学报(39436)
- 融(33407)
- 金融(33407)
- 大学(31864)
- 业经(31322)
- 教育(30495)
- 学学(30103)
- 技术(27521)
- 经济研究(26735)
- 财经(24534)
- 问题(22376)
- 经(21253)
- 业(20128)
- 技术经济(17731)
- 世界(17507)
- 贸(15240)
- 商业(15159)
- 农村(15140)
- 村(15140)
- 经济问题(15132)
- 农业经济(14628)
共检索到460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曾庆均 唐菁 张娜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数字经济的兴起为缓解该局面提供了可能。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加速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并且区域创新能力是其重要的中间机制,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数字经济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与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双重驱动力;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经济和地理邻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上游和中游地区还未形成区域内协同发展的格局。因此,各省市应加大数字经济建设投资,打造数字经济和创新发展聚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泽义 罗雪华 杜家廷
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市场壁垒、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提高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路径之一。以长江经济带101个城市2015—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价格法测算样本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分析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路径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治理压力的调节效应,在下游地区比上游和中游地区更强。因此,应健全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地区间市场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建立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治理的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洪玮
在中国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下,城市层面金融集聚态势的增强能否有效激励绿色创新主体,推进绿色创新发展?本文采用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城市2005—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基于金融集聚因素和绿色创新基础支撑因素考察其中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在替换变量、内生性处理以及纳入空间关联后结论依然成立;同时,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当金融集聚、金融深化以及居民收入、创新型人力资本、环境规制程度和政府科技支持等基础支撑因素处于较高水平时影响更为突出;此外,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下游城市群的正向影响最强,中游次之,上游无显著影响,中上游城市群较低的金融集聚和金融深化水平以及上游城市群较弱的环境规制程度和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制约了金融集聚作用的充分发挥。未来应从金融集聚因素和绿色创新基础支撑因素双重发力,聚焦城市发展阶段和特征差异,有序梯次推进金融集聚高效支持绿色创新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葛新旗 杨延风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区域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2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有助于提高周边区域的同类表现,利用地缘亲近性促进相互之间学习与协作。(2)长江经济带下游的创新绩效受到当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正向作用,且作用强度上下游大于中游,中游大于上游。(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积极提升地区的创新绩效。这种集中可能对邻近地区的研发活力产生负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当地创新表现。因此,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强化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珊 曾福生
本文就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范围、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实现降本促效、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农产品价格透明和稳定、提升农产品物流和配送效率,以及促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和技术应用等方式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互联网信息化水平的调节效应存在,且能够进一步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向赋能作用。进一步地,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下游地区省域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梓轩 陈菲
本文基于PCA-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以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较大,下游地区流通效率最高,而上游地区效率提升幅度最大;技术效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是拉开地区流通效率差异的原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金涛 周纯 许晓静
本文基于双元创新理论,构建了“数字技术-供应链协同创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53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与数字网络技术水平对供应链协同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且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数字组件水平对供应链协同创新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供应链协同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都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技术能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产生间接影响,其中渐进式创新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次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了供应链协同创新在数字技术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也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青华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处于提升趋势,行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化、消费、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优化,都能引起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运输成本带来了负向抑制效应,产业外部性尚未发挥带动效应,而区位效应可以使运输成本负向效应得到弱化,也能使产业外部性效应得到一定显现。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毅婷 韦庄禹 武可栋
准确识别政府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对微观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对转型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剖析区域一体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机制,并借助1998—2012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数据,使用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区域一体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一体化的"生产率效应"具有行业和城市异质性,区域一体化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技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依次减弱,且这种提升作用仅发生在高端和中端技术行业,对低端技术行业的影响不明显;分城市类型来看,区域一体化对一般城市内企业的生产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内企业的生产率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辉 邱晨光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雷 潘建林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0-2020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流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流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呈现“U”型作用特征。因此,各省(直辖市)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流通现代化,以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张方
基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中国城市创新区域指数和281个地级市2011—2017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考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市场金融信贷投资和社会人力资本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在教育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城市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性特征。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效应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