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7)
- 2023(11699)
- 2022(9246)
- 2021(7966)
- 2020(6061)
- 2019(13247)
- 2018(12928)
- 2017(24470)
- 2016(12917)
- 2015(14270)
- 2014(14263)
- 2013(14429)
- 2012(13986)
- 2011(13155)
- 2010(13370)
- 2009(12303)
- 2008(11819)
- 2007(10710)
- 2006(10068)
- 2005(9687)
- 学科
- 济(87004)
- 经济(86948)
- 管理(32352)
- 业(31442)
- 地方(26285)
- 中国(24859)
- 方法(23935)
- 数学(21315)
- 数学方法(21198)
- 农(20825)
- 企(20217)
- 企业(20217)
- 业经(19558)
- 地方经济(16542)
- 农业(15274)
- 学(14029)
- 发(13027)
- 融(12827)
- 金融(12826)
- 产业(12644)
- 环境(12087)
- 银(11826)
- 银行(11809)
- 行(11644)
- 财(11480)
- 贸(11315)
- 贸易(11304)
- 制(10884)
- 易(10790)
- 信息(10295)
- 机构
- 学院(200286)
- 大学(198215)
- 济(98721)
- 经济(96957)
- 研究(79791)
- 管理(70959)
- 中国(60684)
- 理学(59400)
- 理学院(58629)
- 管理学(57802)
- 管理学院(57407)
- 科学(45808)
- 京(43319)
- 所(40998)
- 财(40922)
- 研究所(36875)
- 中心(34751)
- 农(32710)
- 经济学(32679)
- 财经(31983)
- 江(31470)
- 经济学院(29103)
- 经(28963)
- 院(28596)
- 范(28285)
- 北京(28121)
- 师范(28028)
- 业大(26059)
- 州(25167)
- 农业(25085)
- 基金
- 项目(126854)
- 科学(100903)
- 研究(95275)
- 基金(91523)
- 家(79712)
- 国家(79068)
- 科学基金(67154)
- 社会(64471)
- 社会科(61352)
- 社会科学(61339)
- 省(49716)
- 基金项目(46669)
- 划(41261)
- 教育(41045)
- 自然(38723)
- 自然科(37804)
- 自然科学(37798)
- 编号(37763)
- 自然科学基金(37102)
- 资助(36940)
- 发(35321)
- 成果(30542)
- 发展(29344)
- 重点(29247)
- 展(28878)
- 国家社会(28223)
- 部(27296)
- 课题(26996)
- 创(26009)
- 创新(24577)
- 期刊
- 济(122129)
- 经济(122129)
- 研究(67656)
- 中国(46994)
- 农(31265)
- 管理(28434)
- 财(28345)
- 学报(27811)
- 科学(27438)
- 融(22126)
- 金融(22126)
- 农业(21714)
- 大学(21388)
- 经济研究(21063)
- 教育(20260)
- 学学(20101)
- 技术(18991)
- 业经(18763)
- 财经(16728)
- 问题(15485)
- 经(14727)
- 技术经济(12472)
- 世界(11805)
- 贸(11544)
- 业(11491)
- 统计(10787)
- 国际(10594)
- 资源(10430)
- 商业(10224)
- 经济问题(10110)
共检索到328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竞博 高瑗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但是最终都呈现出σ收敛趋势。在束紧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0.83%的速度显著收敛,东部是所有地区中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具有绝对β收敛现象;在放宽初始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在1%水平下显著收敛,西部地区在1991-2015年之间,不具有条件β收敛现象,分阶段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也完全低于其他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瑾 傅德印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作用路径上,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2015年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其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在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下,数字经济均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力度更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映梅 瞿凌云
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及丹尼森效应,三种效应的贡献率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2002年以后丹尼森效应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对比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纯生产率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发现,东部地区省份的两种效应普遍高于其他省份。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部省份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保持纯生产率效应贡献度的基础上提高丹尼森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两种效应都有待提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刚 李潇
本文利用1997年重庆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再次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潜在水平22.48%。本文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试点城市形成政策和投资聚集洼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高质量、大规模外来资金。此外,本文还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外资引入、产权结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劳动生产率 合成控制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刚 李潇
本文利用1997年重庆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再次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潜在水平22.48%。本文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试点城市形成政策和投资聚集洼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高质量、大规模外来资金。此外,本文还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外资引入、产权结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劳动生产率 合成控制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卞为涛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核能利用、空间探索、激光技术、生物分子合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出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国勋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爽 王萱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LMDI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永平
新型城镇化与集聚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较强的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两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基于某种发展能力的"门槛"特征。因此,以影响区域发展能力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度五个主要因素作为门槛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绅峰 潘爽 吴文洋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赋能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