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7)
- 2023(8153)
- 2022(6029)
- 2021(4689)
- 2020(3599)
- 2019(7822)
- 2018(7535)
- 2017(15106)
- 2016(7631)
- 2015(8238)
- 2014(8423)
- 2013(8790)
- 2012(8636)
- 2011(8067)
- 2010(8124)
- 2009(7368)
- 2008(6845)
- 2007(6302)
- 2006(5932)
- 2005(5499)
- 学科
- 济(70450)
- 经济(70428)
- 管理(24377)
- 业(20095)
- 地方(18772)
- 方法(18097)
- 企(16215)
- 企业(16215)
- 业经(16096)
- 数学(16015)
- 数学方法(15969)
- 产业(15154)
- 地方经济(14119)
- 中国(13039)
- 环境(12988)
- 学(12090)
- 农(10772)
- 总论(9425)
- 信息(9422)
- 信息产业(8945)
- 经济学(8940)
- 财(7857)
- 制(7817)
- 结构(7792)
- 融(7770)
- 金融(7770)
- 发(7566)
- 农业(7532)
- 体(7413)
- 和(7263)
- 机构
- 学院(129027)
- 大学(127529)
- 济(72723)
- 经济(71731)
- 研究(49092)
- 管理(48777)
- 理学(41739)
- 理学院(41291)
- 管理学(40883)
- 管理学院(40631)
- 中国(35472)
- 财(27778)
- 科学(26442)
- 京(25884)
- 经济学(24785)
- 所(23863)
- 财经(22484)
- 经济学院(22117)
- 研究所(21592)
- 中心(20805)
- 经(20218)
- 江(19125)
- 院(17661)
- 农(16683)
- 财经大学(16426)
- 北京(16373)
- 业大(15618)
- 科学院(15455)
- 范(15176)
- 师范(15030)
- 基金
- 项目(83854)
- 科学(67651)
- 研究(62548)
- 基金(62297)
- 家(53479)
- 国家(53134)
- 科学基金(46190)
- 社会(44711)
- 社会科(42926)
- 社会科学(42918)
- 省(33037)
- 基金项目(32318)
- 划(26371)
- 自然(26111)
- 自然科(25447)
- 自然科学(25443)
- 教育(25287)
- 自然科学基金(25000)
- 资助(24348)
- 编号(22969)
- 发(22131)
- 国家社会(20039)
- 重点(19086)
- 发展(19000)
- 展(18732)
- 部(18054)
- 济(17784)
- 经济(17656)
- 创(17538)
- 成果(17385)
共检索到198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文倩 高康 余家凤
文章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赋能碳减排路径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运用分位数模型探究不同碳排放水平下,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传导机制中起明显的中介作用;随着分位点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升级 碳排放 中介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黄念兵
数字经济发展可能赋予了我国“双碳”发展战略新的动力机制。本文采用2011—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及非线性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的碳减排,在通过相关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和动态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碳减排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碳减排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倒U型拐点提前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性。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具体情境下数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规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子苑
数字经济通过革新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并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进效用;第二,碳排放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碳排放间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研究为理解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也为探索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晨露 张凡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碳排放具有空间效应,生态保护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且两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此,应当坚持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做到低碳减排;严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协同推进低碳循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地 林木西
在分析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4~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应用交互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与营商环境的交互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分区域观察,数字经济与营商环境的交互效应对我国南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驱动效应,而这种驱动效应并未体现在北方地区;市场化水平、法治建设水平、政务服务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应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数字经济与营商环境"耦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岳林 秦取名 王苗苗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及其分项指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及三个分项指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创新间接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且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米瑞华 倪世龙 刘书敏
在分析数字技术发展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发展指数,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经济效率是数字技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变量,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以及深化劳动分工等途径提升经济效率,进而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形成间接促进效应;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实现向高端化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此,建议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数字化政策,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促进效应,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叶枝方
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控制碳排放是要点,本文从当前经济转型的热点数字经济和产业升级的角度,运用PVAR模型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省域的相关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升级和碳排放间的协同作用,结果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成倒“U”型,在短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不会促进碳减排,相反会增加碳排放,但就中长期而言会促进碳减排;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在初期会有助于碳减排,但是碳排放在初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产业升级在短期并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建刚 李思思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适度干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大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张青芬
文章借助耦合度模型测度2011—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运用Markov链模型揭示耦合发展规律,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2023—2027年的耦合演进趋势。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均处在轻度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发展水平显著非均衡;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以保持原有耦合类型以及向邻近细分类型转变为主,未有耦合发展水平越级或下降的现象;2023—2027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水平均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面协调加强型情景下耦合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强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次之,现状维持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最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李枝轩 欧国刚
为探究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路径,本文在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平台经济的基础上,采用省份固定效应模型、Tobit截断回归模型、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平台经济分别通过增强创新活力、助力数字金融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三条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数字金融路径的影响效应最大;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创新活力路径的影响效应最大;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路径影响效应最大。本研究可为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李枝轩 欧国刚
为探究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路径,本文在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平台经济的基础上,采用省份固定效应模型、Tobit截断回归模型、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平台经济分别通过增强创新活力、助力数字金融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三条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数字金融路径的影响效应最大;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创新活力路径的影响效应最大;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路径影响效应最大。本研究可为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石瑶 冯佳晗
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三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聚集三个层面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了服务业聚集水平,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效能和吸引劳动力流入两大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为此,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创新效能。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董耀武 谌勇
本文运用1965-2015年国内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分析的计量与检测,结果发现:在短时间内,经济增长直接正向影响碳排放量,换言之,快速经济增长必定与高碳排放相呼应,此时倘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效用就会降低,说明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低碳、高增的目标;从长远上来讲,碳排放并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调整是两者之间的影响中介,表明可以依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中间变量来实现低碳、高增的目标;整体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调节器"。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碳排放 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维阳 段学军
对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系统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既涉及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碳效应、交互关系、碳减排的经济损失等基础分析,又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国际碳流动等应用领域。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情景分析、模型模拟、投入产出和碳足迹等定量方法,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研究内容呈现多层次性,理论不断深化,方法趋于多类型综合化,视角逐步向微观层面转向。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区域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模式和框架;扩展研究尺度,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之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