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69)
- 2023(9964)
- 2022(7585)
- 2021(6456)
- 2020(4931)
- 2019(10586)
- 2018(10297)
- 2017(20027)
- 2016(10280)
- 2015(11429)
- 2014(11526)
- 2013(12043)
- 2012(11534)
- 2011(10920)
- 2010(11196)
- 2009(10549)
- 2008(9884)
- 2007(9213)
- 2006(8744)
- 2005(7848)
- 学科
- 济(83693)
- 经济(83645)
- 农(49378)
- 业(35289)
- 农业(33061)
- 业经(24333)
- 地方(23996)
- 管理(21356)
- 方法(19226)
- 数学(17287)
- 数学方法(17244)
- 中国(17179)
- 产业(15213)
- 地方经济(14507)
- 企(13552)
- 企业(13552)
- 发(13252)
- 农业经济(12765)
- 学(11109)
- 发展(10588)
- 展(10582)
- 制(10581)
- 村(9698)
- 农村(9678)
- 信息(9566)
- 总论(9536)
- 及其(9216)
- 信息产业(9056)
- 体(9050)
- 收入(8999)
- 机构
- 学院(170447)
- 大学(162849)
- 济(91167)
- 经济(89795)
- 管理(64428)
- 研究(63244)
- 理学(55471)
- 理学院(54938)
- 管理学(54335)
- 管理学院(54017)
- 中国(48313)
- 农(46637)
- 农业(34751)
- 科学(34203)
- 财(33558)
- 京(32383)
- 所(30934)
- 中心(29316)
- 业大(29102)
- 经济学(28854)
- 研究所(27770)
- 江(26697)
- 财经(26421)
- 经济学院(25839)
- 经(23807)
- 经济管理(22375)
- 发(21405)
- 科学院(21391)
- 范(21263)
- 农业大学(21238)
- 基金
- 项目(109747)
- 科学(87629)
- 研究(85988)
- 基金(79663)
- 家(67731)
- 国家(67038)
- 社会(60654)
- 科学基金(57605)
- 社会科(57261)
- 社会科学(57248)
- 省(44669)
- 基金项目(42050)
- 编号(35552)
- 划(34255)
- 教育(34158)
- 自然(30685)
- 自然科(29879)
- 自然科学(29875)
- 资助(29758)
- 自然科学基金(29335)
- 发(29021)
- 农(28697)
- 成果(27516)
- 国家社会(26481)
- 发展(25293)
- 展(24945)
- 部(24015)
- 重点(23861)
- 课题(23123)
- 创(22810)
- 期刊
- 济(118481)
- 经济(118481)
- 农(54784)
- 研究(52747)
- 农业(37093)
- 中国(35185)
- 业经(24845)
- 科学(23487)
- 学报(22664)
- 财(22170)
- 管理(20181)
- 大学(19002)
- 学学(18585)
- 融(18500)
- 金融(18500)
- 经济研究(17424)
- 问题(16601)
- 业(15972)
- 农业经济(15257)
- 农村(14797)
- 村(14797)
- 技术(14615)
- 财经(13641)
- 世界(13274)
- 经济问题(12488)
- 经(12131)
- 技术经济(11551)
- 农村经济(9863)
- 版(9746)
- 社会(9604)
共检索到267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锡月 吴俊杰
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民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应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把握数字技术“新机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乡村特色“新品牌”,践行差异化发展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圆
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乡村产业振兴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正向影响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合理规划农村资源,探索农业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加快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圆
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乡村产业振兴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正向影响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合理规划农村资源,探索农业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加快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静坤 张旺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框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乡村振兴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直接促进共同富裕时具有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在乡村振兴中介变量调节后依然存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影响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辉 梁勇 田勇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富足的支撑点。乡村产业振兴可以通过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民就业与创业技能,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分析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并基于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
产业振兴 共同富裕 内在机理 实现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梁盛凯 陈池波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本文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作用下劳动力与资本的运行规律,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利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持续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城乡融合效应、空间匹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同时基于地理距离演变规律分析显示,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局域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受到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结论提示,要持续推进乡村的转型发展与产业振兴,改善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外溢条件,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兴庆
中国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目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带来的排斥性风险难以完全消除,而两者带来的包容性机遇也会长期存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把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差距的过程;应推进城乡双向开放,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受益;应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让小农户以更大比例分享高效农业发展的红利;应消除制度性差距,让农民农村在再分配中以更大比例获益;应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包容性 排斥性 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瞿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挑战与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彬 古晨光 陈洋毅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不仅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引致农村发展要素支撑乏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定位、综合施策。一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五是加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晓华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差异调节了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乡村振兴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的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基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提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此视角下,审视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要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导向,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采取以下战略思路和对策选择:高度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融合化发展;引导不同类型产业组织公平竞争、优势互补,注意推进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底线思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共同富裕 乡村产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基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提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此视角下,审视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要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导向,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采取以下战略思路和对策选择:高度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融合化发展;引导不同类型产业组织公平竞争、优势互补,注意推进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底线思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共同富裕 乡村产业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威
论文从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出发,阐述农村金融对于支持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出当前农村金融在供需不匹配、普惠性尚未充分发挥、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存在挑战,最后建议从提高农村金融供需适配性、加快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效应、强化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村合作金融等方面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 郭俊华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存在诸多现实梗阻,突出表现为城乡贫富差距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机会均等有待提升。推动农民增收既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和改善分配,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应加快畅通要素流转、夯实基础支撑、消弭数字鸿沟、紧密利益联结,为产业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佳 王军
数字经济时代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全国省级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实证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样本期内,数字乡村建设显著加速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两个重要的维度均显著提升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数字乡村治理带来的农村共富效应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