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73)
- 2023(17634)
- 2022(14519)
- 2021(13297)
- 2020(11288)
- 2019(25655)
- 2018(25649)
- 2017(49118)
- 2016(26709)
- 2015(30625)
- 2014(30800)
- 2013(30166)
- 2012(27965)
- 2011(25258)
- 2010(25716)
- 2009(23934)
- 2008(23350)
- 2007(21247)
- 2006(18780)
- 2005(16645)
- 学科
- 济(129907)
- 经济(129779)
- 业(76995)
- 管理(74050)
- 企(55841)
- 企业(55841)
- 方法(52455)
- 农(49207)
- 数学(46679)
- 数学方法(45933)
- 农业(32543)
- 中国(31476)
- 业经(30344)
- 财(27347)
- 地方(27138)
- 学(24396)
- 制(22629)
- 贸(19325)
- 贸易(19314)
- 理论(18874)
- 易(18712)
- 银(17744)
- 银行(17707)
- 体(16943)
- 行(16920)
- 融(16898)
- 金融(16890)
- 技术(16731)
- 和(16537)
- 环境(16348)
- 机构
- 学院(391178)
- 大学(385674)
- 济(166165)
- 经济(162744)
- 管理(149865)
- 研究(130816)
- 理学(129416)
- 理学院(128056)
- 管理学(125460)
- 管理学院(124754)
- 中国(99804)
- 科学(80551)
- 京(80451)
- 农(78724)
- 财(72429)
- 所(66589)
- 业大(62302)
- 中心(62273)
- 农业(61059)
- 研究所(60481)
- 江(60117)
- 财经(57726)
- 经(52298)
- 经济学(50778)
- 范(50106)
- 北京(50014)
- 师范(49541)
- 州(46857)
- 院(46119)
- 经济学院(45544)
- 基金
- 项目(260720)
- 科学(205248)
- 研究(190232)
- 基金(187847)
- 家(163843)
- 国家(162435)
- 科学基金(139556)
- 社会(120679)
- 社会科(114089)
- 社会科学(114055)
- 省(104537)
- 基金项目(98527)
- 自然(89814)
- 教育(88392)
- 自然科(87785)
- 自然科学(87760)
- 划(86368)
- 自然科学基金(86161)
- 编号(78685)
- 资助(77507)
- 成果(63171)
- 重点(58689)
- 部(57294)
- 发(57093)
- 课题(54315)
- 创(54199)
- 创新(50614)
- 国家社会(49851)
- 科研(49804)
- 教育部(48891)
- 期刊
- 济(188102)
- 经济(188102)
- 研究(110215)
- 中国(78589)
- 农(77109)
- 学报(61583)
- 财(56438)
- 科学(56218)
- 管理(53304)
- 农业(51938)
- 大学(47394)
- 学学(45003)
- 教育(41522)
- 技术(38001)
- 融(36023)
- 金融(36023)
- 业经(33910)
- 经济研究(29532)
- 财经(28618)
- 业(26183)
- 问题(25029)
- 经(24696)
- 统计(22256)
- 技术经济(21073)
- 策(19970)
- 版(19925)
- 世界(19004)
- 决策(18204)
- 商业(17459)
- 图书(17423)
共检索到581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德利 周琪
数字经济的技术偏向使其红利产生群体偏向,从而通过个体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化影响形成并作用于群体的工资差异。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视角,采用2018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农民工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农民工比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及个体能力(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加上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及就业歧视,导致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较高;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而且能强化数字经济的工资增长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工资增长效应,进而会扩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其中存在“数字经济发展—非认知能力差异扩大—工资差异扩大”的传导路径,但认知能力差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也显示,地区数字经济和个体能力差异都是两类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数字红利边缘群体的发展,积极帮助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弱化和消除就业歧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静 何兴贵 金淑彬
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探索了城市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诸多特点,即职业层次化低、工作不稳定、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等,且呈短期化态势、缺少技能培训及职业晋升的机会、缺乏劳权保障以及劳动标准恶化、工会组织缺失、维权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劳资纠纷难以及时化解等,这些特点严重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创新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具体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文章运用倾向值贪婪匹配、倾向值最佳匹配、倾向值加权和匹配估计量等4种倾向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动人口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个人禀赋在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当这种选择偏差存在时,t检验和OLS回归会高估正规就业对工资水平的平均干预效应。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工资差异。这说明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市场分割和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歧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梦璐 刘建平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采用Mixed Logit模型考察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之间的特征差异。研究表明:非正规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正规就业者;劳动者的工作经验与其是高层非正规部门就业者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与其是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者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低层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和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而高层非正规部门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与正规就业者相比无显著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滕志香 赵书峰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山东省17地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479份有效问卷的Logistic分析,发现务工单位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单位距离、务工者的性别、年龄显著影响务工者的务工收入,而务工者的婚姻状况、学历和是否有耕地对务工收入影响不显著;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机制,发现农民工自身竞争力不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搭建和完善农民工求职信息平台,以及给予农民工其他必要的创业帮助。
关键词:
农民工 非正规就业 收入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学东
非正规就业农民工是重要的就业群体之一。以S市非正规就业农民工为例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收集研究实证资料进行研究。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权益尚未保障、政治权益欠缺严重、社会权益难以满足等三个方面,他们处于低层次权益保障甚至无权益保障状态。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是由人力资本的缺失、关系网路的不足、正式支持的不利等多重因素导致的。因此,只有提升人力资本、重构关系网络、再造正式支持,才能保障非正规就业农民工权益。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林靖 郭彩梅
本文通过计量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就业选择群体的收入,以客观数据直观反映非正规就业与其他就业形式的收入差异,呈现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对提升就业者收入的重要作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7955个不同就业类型的劳动力进行了收入ATT评估。研究表明:地区因素和原生家庭条件会极大影响劳动力未来的就业选择;无论何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自雇型或者受雇型)都将显著增加无业人员的收入,创业型的非正规就业会明显增加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本文为提高就业者对非正规就业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国解决就业难、缓解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困境、制定相应就业促进和安全保障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收入差异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是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CHNS数据,对我国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1997年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要略高于正规就业人员,而此后,则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高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差距在逐渐扩大。研究发现,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在教育回报率和经验回报率的差距在逐渐扩大,人力资本配置向正规就业倾斜是造成两者工资差异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考虑到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研究结果也揭示了当前收入分配的新特点、新趋势。
关键词: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工资差异 收入分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军 胡世文 谢若扬
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可纳入体面劳动的视野进行考察。实证研究表明,当前非正规就业农民工体面劳动水平整体偏低,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急需加强,体面劳动对其职业安全与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权利、社会保护、平等就业和社会对话。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保障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社会保护支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资双方对话实效等是促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的可行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海波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转移中,农村劳动力现实与合理的选择往往是把非正规化就业作为主要途径。而非正规就业自身的属性使得农民工在享受其带来的城市化文明“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和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静怡 薄诗雨 刘丛 周晔馨
本文在身份定位模型框架下研究社会网络层次对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基于2009年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的计量结果,支持了高层次社会网络影响归属该网络的农民工、使得后者工资水平提高的假设;支持了高层次社会网络除了帮助农民工找工作之外,也可以在就业后通过影响行为模式和生产率来提高工资水平的假设。本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平均处置效应处理可能的内生性偏误,结论通过了较为严格的稳健性检验。政府鼓励农民工构建基于城市就业和生活的新型社会关系以及高质量的社会网络,不仅可能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应的工资水平,而且可能提高整个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林竹 朱柏青 张新岭
在西方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模型,指出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在影响因素,社会资本通过人力资本对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性特质和外部环境是影响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能力 模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强
通过对城市农民工在迈向非农职业过程中普遍停留在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分析,指出了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不完善、人力资本积累受阻、社会资本建构空间不足等阻碍市民化有序推进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非正规就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如下建议: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应该以强化劳动保护为先导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广职业资格和技能认证为重点对接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以社会组织发展为动力加快培育农民工社会资本。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非正规就业 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静 金淑彬 杨眉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充分的劳动权、就业平等权、社会保障权和社会对话权等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文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镇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目标进行三级分类并作了实证调研,文章分析了调研结果产生的原因,探索如何实现城镇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城镇农民工 非正规就业 体面劳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至发 张玲 郭如平
本文利用1613个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个体差异。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总体上偏低,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外出务工时间和不同政府培训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存在极显著的个体差异,且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外出务工时间的增加和接受政府培训次数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水平随之提高;但男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无显著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能力 个体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