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7)
- 2023(14415)
- 2022(11710)
- 2021(10333)
- 2020(8847)
- 2019(20173)
- 2018(19782)
- 2017(38053)
- 2016(20753)
- 2015(23750)
- 2014(23700)
- 2013(23213)
- 2012(21335)
- 2011(19061)
- 2010(18850)
- 2009(17209)
- 2008(16877)
- 2007(15096)
- 2006(12452)
- 2005(10906)
- 学科
- 济(91039)
- 经济(90945)
- 管理(59755)
- 业(59212)
- 方法(48055)
- 企(47539)
- 企业(47539)
- 数学(43680)
- 数学方法(43187)
- 财(25691)
- 农(23466)
- 中国(23001)
- 业经(21608)
- 贸(16395)
- 贸易(16393)
- 农业(16334)
- 易(15917)
- 学(15603)
- 务(15535)
- 财务(15494)
- 财务管理(15456)
- 地方(15192)
- 企业财务(14698)
- 理论(14228)
- 制(14018)
- 产业(13770)
- 技术(13110)
- 银(12792)
- 银行(12749)
- 融(12707)
- 机构
- 大学(299499)
- 学院(298303)
- 济(123717)
- 经济(121336)
- 管理(118950)
- 理学(104201)
- 理学院(103137)
- 管理学(101329)
- 管理学院(100775)
- 研究(92698)
- 中国(68941)
- 京(60889)
- 科学(56421)
- 财(56313)
- 农(49173)
- 财经(46048)
- 业大(45543)
- 中心(45185)
- 所(44872)
- 江(43541)
- 经(42086)
- 研究所(40987)
- 经济学(39352)
- 农业(38998)
- 范(37631)
- 北京(37223)
- 师范(37217)
- 经济学院(36118)
- 财经大学(34527)
- 州(34221)
- 基金
- 项目(208756)
- 科学(165545)
- 基金(153369)
- 研究(150984)
- 家(133301)
- 国家(132227)
- 科学基金(115210)
- 社会(97202)
- 社会科(92443)
- 社会科学(92416)
- 省(81901)
- 基金项目(80846)
- 自然(74703)
- 自然科(73099)
- 自然科学(73079)
- 自然科学基金(71814)
- 教育(71604)
- 划(68601)
- 资助(62998)
- 编号(61148)
- 成果(48798)
- 重点(46776)
- 部(46572)
- 创(44112)
- 发(43533)
- 国家社会(41340)
- 课题(41245)
- 创新(41140)
- 科研(40762)
- 教育部(40616)
- 期刊
- 济(121037)
- 经济(121037)
- 研究(79596)
- 中国(53552)
- 学报(46852)
- 财(44495)
- 农(42001)
- 科学(41560)
- 管理(40607)
- 大学(35945)
- 学学(33715)
- 教育(32377)
- 农业(28596)
- 技术(27842)
- 融(24086)
- 金融(24086)
- 财经(22718)
- 经济研究(20443)
- 业经(19867)
- 经(19461)
- 统计(17060)
- 问题(16399)
- 图书(15973)
- 业(15731)
- 策(15361)
- 技术经济(15155)
- 理论(14278)
- 版(14069)
- 决策(13947)
- 商业(13500)
共检索到417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利华 俄狄依撒
数字经济时代,发挥灵活就业者数字素养的生产力价值对于促进其收入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2016、2018、2020年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素养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强社会网络和增加就业选择三条路径显著提升灵活就业者的收入阶层,促其收入向上流动;数字素养对于灵活就业者收入阶层的提升作用存在主体和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青年大于中老年,高学历大于低学历,受雇大于自雇,城镇大于乡村,西部赶超东部。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加强数字素养培养、增加女性灵活就业机会、加快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素养 灵活就业者 就业机会 收入流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等级教育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采用不同数据和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幼托和初中都呈现出一致的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大学则呈现出一致的阻碍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而小学和高中的作用方向波动较大,尚无一致结论。这意味着,增加对幼托和初中阶段教育的公共投入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而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作用可能有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明龙 杨柠泽 周静 刘博
农民工举家迁移不仅是我国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而且还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基于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采用OLS模型分析了数字素养对农民工举家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对农民工举家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提升数字素养能够促进农民工举家迁移;与其他农民工相比,数字素养对高学历、已婚的农民工举家迁移的影响更大。为此,政府应全面培育农民工数字素养,激活举家迁移主体的内生动力;完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农民工数字素养标准;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县域城市融合发展。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民工 举家迁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依照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每天收入12—50美元),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占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8.9%。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低收入家庭能否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受到个体家庭微观特征的影响。文章运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比例、体制内就业及城镇户籍等因素都对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质量、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
收入流动性 中等收入群体 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杜凤君 赵晓颖 郑军 张明月
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对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公开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素养对于农户绿色生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作用机制方面,数字素养通过增强信贷获取、实施长期生产决策和增加环保压力促进农户绿色生产。(3)异质性分析表明:与低数字环境、低教育水平的农户相比,数字素养对高数字环境、高教育水平农户的绿色生产推动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建立乡村数字化教育体系、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文化教育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龙耀 葛雷 刘正源
本文基于房价持续增长的现实背景,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家庭住房数量为核心检验住房投资对城镇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无房家庭,自有住房家庭的创业概率并未显著提高;当家庭有多套住房时,才能显著提高创业概率。同时,对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住房价值对家庭创业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有多套住房家庭而言,住房价值能显著提高创业概率。本文发现住房投资尽管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增加风险偏好等机制促进创业,但也会对创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只有在政府坚持住房去金融化和"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下,住房投资对家庭创业的促进作用才能逐步占据主导。
关键词:
住房数量 住房投资 家庭创业 挤出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眭张媛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的加入使未能获得融资的部分农户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农户整体福利得到提高;利用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户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可能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为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给予农村非正规金融更明晰的发展定位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贫困 绝对脱贫 相对脱贫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眭张媛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的加入使未能获得融资的部分农户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农户整体福利得到提高;利用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户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可能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为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给予农村非正规金融更明晰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贫困 绝对脱贫 相对脱贫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宁泽逵 王哲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9年数据(CHFS2019),运用层次回归模型,定量分析金融素养对农户家庭数字金融行为的影响,以及数字金融行为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户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路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农户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和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数字金融行为,数字金融行为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户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路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55.93%、37.30%。据此,提出完善金融素养教育体系、鼓励数字金融参与行为、营造良好数字金融环境等促进农户家庭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以提振内需,促进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长根 张力
文章使用CFPS 2010、2012、2014、2016四个年度的微观数据,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时间趋势,并展开了异质性和机制分析,最后利用家庭层面数据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对居民收入阶层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作用增强的特征;互联网使用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有异质性特征;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影响要分别大于对城镇居民和男性居民的影响;在中国不同地区,使用互联网促进居民收入向上流动效应最显著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互联网可通过信息渠道、金融产品、教育、社会网络、就业等途径对居民收入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昕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理论分析,利用CFPS数据和ESR模型探讨了教育对劳动者非正规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评估了教育对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工资差异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劳动者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越低;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和教育收益率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教育扩大了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的工资差异;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都在本科阶段达到最高,本科教育在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上均具有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此研究对于全面认识非正规就业、深化教育改革和构建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奇峰 苏群
基于CFPS(2010)数据,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和RIF回归分解法测度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子代收入的提高,且对城镇的收入边际效应大于农村;(2)政策允许家庭生育数量越多,越不利于农村家庭子代收入的提高,家庭一旦超生则会显著降低子代收入,而且相对于农村家庭子代而言,城镇家庭超生对子代收入的负向影响更大;(3)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呈现出U型特征,对低、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大,而对中等收入人群的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政策允许生育胎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应统筹全局、因地制宜、奖惩兼施,以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子女的教育质量,促使城乡居民生育率和人力资本水平趋同。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赵立业 吴卫星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分析金融素养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金融素养能够降低父代收入对子代的影响,促进代际收入流动;通过影响创业活动和负债倾向,金融素养对农业户口和低收入群体作用效果更明显。在教育不平等背景下,金融素养能缓解由教育结果不平等引起的代际收入持续性。提高金融素养是促进低收入群体代际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立业 吴卫星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晓嘉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选择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524个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教育对于农户贫困状况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其中,对于绝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对其工作收入仅具有微小的正效应;但是对于相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增加其工作收入。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同样能够显著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但是其系数要明显小于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户受"能力贫困"的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低下的受教育水平...
关键词:
受教育年限 政府补贴 贫困农户 联立方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农村女性创业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非农就业了吗——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追踪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基于CHNS农村样本数据的发现
中国城乡低收入动态的实证研究——基于收入流动性分析的视角
金融素养对家庭收入影响研究——来自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政策能促进农村教育代际流动吗?——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能够促进工作转换吗——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信息赋权能力提升如何促进减贫——基于宏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数字素养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吗?——基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