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8)
2023(10855)
2022(8166)
2021(7406)
2020(5575)
2019(12006)
2018(11745)
2017(21509)
2016(11872)
2015(13490)
2014(13745)
2013(13062)
2012(12742)
2011(11339)
2010(11890)
2009(11150)
2008(11683)
2007(11190)
2006(10321)
2005(9304)
作者
(36610)
(30475)
(30438)
(29265)
(19274)
(14598)
(13800)
(11760)
(11664)
(11297)
(10598)
(10528)
(9760)
(9561)
(9553)
(9193)
(8969)
(8909)
(8846)
(8773)
(7764)
(7551)
(7456)
(7109)
(6985)
(6871)
(6848)
(6846)
(6334)
(6225)
学科
(50393)
经济(50227)
管理(36389)
(32929)
(27962)
企业(27962)
业经(19417)
(18180)
中国(18113)
方法(15066)
(13359)
(12194)
农业(11774)
(11577)
理论(11439)
地方(10827)
(10362)
产业(10140)
数学(9853)
信息(9594)
(9575)
银行(9556)
数学方法(9512)
(9152)
教育(9095)
总论(8997)
(8889)
金融(8887)
信息产业(8750)
技术(8587)
机构
大学(179217)
学院(178870)
研究(64671)
(64295)
管理(62784)
经济(62487)
理学(52154)
理学院(51427)
管理学(50181)
中国(49836)
管理学院(49828)
科学(40480)
(39982)
(34503)
(33135)
(30494)
(30339)
中心(30127)
研究所(29389)
(27827)
师范(27573)
北京(25928)
财经(25701)
业大(24914)
(24486)
(23571)
农业(23323)
(23009)
师范大学(22020)
(21503)
基金
项目(111728)
科学(87306)
研究(87300)
基金(77045)
(66912)
国家(66204)
科学基金(55564)
社会(55012)
社会科(50672)
社会科学(50648)
(44932)
教育(39800)
基金项目(39266)
(37664)
编号(37366)
成果(33918)
自然(32477)
自然科(31663)
自然科学(31651)
自然科学基金(31044)
资助(29910)
课题(27279)
重点(25629)
(24773)
(23628)
(23275)
项目编号(22863)
(22828)
(22236)
国家社会(22046)
期刊
(85671)
经济(85671)
研究(57375)
中国(46894)
(31035)
教育(30871)
学报(29995)
(27721)
科学(27087)
管理(25191)
大学(23274)
学学(21073)
农业(20908)
(18212)
金融(18212)
技术(16333)
业经(14441)
图书(14240)
财经(13243)
经济研究(11733)
(11516)
书馆(10751)
图书馆(10751)
问题(10627)
(10566)
(10512)
论坛(10512)
科技(10001)
(9454)
职业(8487)
共检索到296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华  刘秀华  杨继文  
数字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现阶段我国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回应法治”的要求下,通过归纳推理分析发现: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体系构建应从监管、主体、权利、权能4个方面提出完善进路。具体来看:在监管层面,应加强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管共同作用;在主体层面,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促使社会主体和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科技治理;在权利层面,应加强数字科技研发中个人数据权利保障,明确个人数据权利属性;在权能层面,应明晰政府部门、科研专家、社会公众等主体权责关系,明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行为权限边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晨丹  
对"社会治理"的研究应当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应当在法律规定职能范围内;二是要积极倡导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如公民、社会组织等)加入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尊重以及保障治理活动参与者的各项权利,实现治理的良好效果。本文以法治为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社会治理实现的两个因素,明确了参与式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进而论证了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法治化是解决我国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一剂良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慧明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治理目标的实现。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农村社会原有的治理方式无法满足新问题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以法治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推进。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提出优化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为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也为实现农村治理目标贡献些许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乾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稳定与否,我国乡村治理在法律层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同党中央和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相比、与乡村百姓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治理困境的解决要依靠法治的力量,不断提升乡村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治理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峪灼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乡村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乡村振兴的经济法治保障体系成为提高乡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经济与法治的价值遵循,分析乡村振兴中经济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乡村政府部门长期管理意识、凝练彰显乡村经济法治体系特色、构建乡村经济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乡村经济法治服务多元实践的路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法治保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今秋十月,公众视野里最大的亮点,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这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把"法治"的问题摆到了治国理政的最高层次,依法治国从执政理念细化到具体的法制、制度建设与各项措施安排环节,无疑向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迈出了更为关键的步伐,必将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这意味着我国各行各业法制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依法行政的理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子奇  张建  
网格化社会治理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基层协作治理的具体体现。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代表的基层协作治理,解决了“条块分工”治理体系中存在的覆盖不全面、下沉不深入带来的治理缝隙、治理不能等问题。基层协作治理之所以能满足当前基层治理需要,是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结构洞”“弱关系”原理的结果。基层协作治理也存在协助动力不足、结构不稳和制度不够等问题。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协作治理,有必要提升法治思维、规范主体职责和构建激励机制。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孟磊  
公民参与公共图书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公民文化权实现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图书馆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就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而言仍存在着待改进的地方。揆诸欧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法制建设经验,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图书馆治理法治保障,需要从法理上明确公民参与是权利而不仅是政策产物,自制度建设角度强化对公民参与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保障,在实践层面着重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乔博娟  刘翠英  
创新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必须改进治理方式,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我国已初步形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但仍需不断完善,使食品安全治理有法可依。目前,鉴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仍凸显诸多不足,应当有针对性地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着手改进,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才发  董占军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法律概念,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的规定打造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把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同小城镇建设目标结合起来,促使小城镇建筑物体现"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发展需求。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法治举措应包括:依据"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施工;遵循"保护文化资源"的基本原则;体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扶贫政策;严守"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华锋  常晓潇  
近年来城乡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日益匮乏,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却是闲置浪费,因此急需土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但是现今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土地管理体制,城乡土地所有权分别归国家和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因此导致农村非农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分割,农村非农土地不能进入市场,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因此急需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本文从梳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分析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法治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姜爱茹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公共数据资产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增量叠加体量的数据价值基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证券制度规范和产品创新经验是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基础。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运作的三个关键环节是正确认识公共数据作为基础资产的特征、资产评估和定价的方法及技术、公私部门合作职责界定等。针对规范真空、权益侵害、交易停滞及监管低效等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健全法规依据、保障交易主体权益,多主体协同推进市场交易,全面提升监管效能,以实现公共数据资产证券化的法治建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家华  于忠龙  
我国金融扶贫的法治保障滞后于金融扶贫的法治化需求,金融扶贫法治保障缺乏基本法律统领,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金融扶贫主体参与度不够,普惠金融扶贫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宪法权益保障有待加强,主要原因在于行政逻辑主导下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扶贫法治保障问题背后的资本逻辑弱化。据此,本文认为应贯彻正确的金融扶贫法治理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制定金融扶贫基本法,加快信贷扶贫和保险扶贫立法,夯实普惠金融法律基础,推进普惠金融法治建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东  周振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民生问题的凸显不是偶然,而是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因为改革的基本策略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应对民生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从治本的角度来说,应对民生问题需要通过培植国家资本主义来保证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可控;从治标的角度来说,应对民生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对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给予有针对性的补贴。由于当前无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培植还是社会福利的发展都遭遇到各种阻力,所以在应对民生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政治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