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0)
2023(13484)
2022(11372)
2021(10302)
2020(8463)
2019(19192)
2018(19401)
2017(36885)
2016(20396)
2015(23071)
2014(23257)
2013(22903)
2012(21292)
2011(19201)
2010(19249)
2009(17807)
2008(17534)
2007(15602)
2006(13832)
2005(12385)
作者
(60644)
(50067)
(49919)
(47520)
(31967)
(24116)
(22722)
(19809)
(19172)
(18080)
(17405)
(16756)
(15911)
(15777)
(15414)
(15305)
(15148)
(15003)
(14377)
(14221)
(12447)
(12443)
(12053)
(11387)
(11381)
(11345)
(11073)
(11017)
(10161)
(9851)
学科
(83217)
经济(83114)
管理(62540)
(56132)
(47968)
企业(47968)
方法(36397)
数学(30638)
数学方法(30157)
业经(22445)
中国(21918)
(21483)
(20435)
(19893)
地方(17240)
环境(16440)
理论(15261)
(15190)
(14238)
农业(14201)
(13992)
贸易(13981)
(13529)
(13467)
(13294)
银行(13252)
(13164)
财务(13094)
财务管理(13068)
产业(12958)
机构
大学(295471)
学院(291455)
管理(116396)
(109439)
经济(106708)
理学(100435)
理学院(99301)
管理学(97440)
管理学院(96919)
研究(96343)
中国(72297)
(64137)
科学(61730)
(51410)
(48408)
(45993)
中心(44850)
研究所(44007)
(43993)
业大(43733)
财经(40912)
北京(40763)
(40548)
师范(40173)
(36952)
(36096)
农业(35918)
(35245)
师范大学(32496)
经济学(31680)
基金
项目(198990)
科学(155351)
研究(145835)
基金(142971)
(124164)
国家(123082)
科学基金(105775)
社会(90269)
社会科(85436)
社会科学(85413)
(77951)
基金项目(75810)
自然(68988)
自然科(67333)
自然科学(67317)
教育(66370)
自然科学基金(66045)
(65311)
编号(60315)
资助(58882)
成果(49613)
重点(43958)
(42769)
(41767)
课题(41170)
(40735)
科研(37954)
创新(37907)
项目编号(37654)
大学(37141)
期刊
(123402)
经济(123402)
研究(87196)
中国(56977)
学报(48337)
科学(43154)
管理(42961)
(41690)
(38693)
教育(37007)
大学(36473)
学学(33611)
农业(28922)
技术(25874)
(24439)
金融(24439)
图书(21715)
业经(19983)
财经(19304)
经济研究(18427)
(16363)
问题(15686)
理论(15528)
书馆(15130)
图书馆(15130)
科技(14447)
实践(14418)
(14418)
(14330)
技术经济(14249)
共检索到433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杨瑞霞  
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鹏  
史前聚落地理伴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和对史前时期自然和社会研究兴趣的增长而兴起。本文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在概括史前聚落地理研究主要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史前聚落地理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主要集中于史前聚落分布研究、聚落选址研究、聚落演化研究、区域环境与史前聚落关系研究、史前聚落与文化因素关系研究、史前聚落相互关系研究与技术方法等方面。史前聚落地理研究对环境考古学、地理学、聚落考古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项研究仍存在学科联系不紧密、单因素解释模式较为片面、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研究,史前聚落地理必须通过地理学、考古学、第四纪环境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并坚持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田彦国  
基于聚落考古学思想,引入史前人口规模和农业用地需求测算模型,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东、西两区的聚落人口数量、用地需求量以及相应的生业经济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以东区现有的宜耕土地面积并不足以支撑该区当时庞大的人口数量,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而西区可以满足需要并有盈余。东、西两区聚落依据各自资源、环境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生业经济结构和生产分工,相互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通道建立联系,将密集分布的聚落组群连接为整体,实现了资源与产品的交换互补,维持了聚落内部的供需平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卫宁  
陕南汉江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所形成的平原台地和河谷阶地上。根据聚落的选址特点,可以将区域内的聚落分为平原台地型和河谷阶地型两种。文章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这一区域内聚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微观个案研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规模和文化层的堆积都有差别,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比较研究充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走廊内的人地关系。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范首权  吕红医  韩聪  
梳理1992年以来CNKI,WOS内的中国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成果,分析领域发展势态、前沿成果与科学范式转型。分析表明:1)研究范式经历“事实-批判-实验”的范式转型,并向“社会释义”范式发展,考察建筑形态在民族互动实践中与文化创造的内涵关系。2)侗族传统建筑研究近年发生从环境量化分析向营造技艺研究的转变,追求从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空间认知到以“物”为对象的建构赋形过程的多维探索。3)保护与开发模式经历从早期“分等分级保护”至“文化空间”,再到而今的释义性保护。同时指出可拓展的相关方向,包括谱系研究与村落生长机制、建筑与聚落形态与价值量化、深入展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陈昌春  杨鸿儒  沈香  
遗址—河流距离是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采用基于PD,H值计算的连续性地理数据最优离散法,获取遗址—河流相关性定量数值,讨论和总结模型中等间距(EI)、百分位(QV)、自然断点(NB)、几何间隔(GI)4种分类方法,分别在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所表现的性能及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聚落的结构、发展规律、分布和范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4个文化时期分别采用NB、QV、NB、GI及其分类数分别为8,8,8,6时,为离水距离因子的最优离散。该因子对遗址密度分布的决定力分别为39.5%、70.8%、73.0%和59.8%;2洪水切割作用导致河岸两旁的阶地逐渐崩塌,阶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古人类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将遗址沿河散开呈条带装分布。当阶地面积小到一定程度,聚落沿河流长度扩展的成本过高,便开始向远离河流部分扩张,因此离河距离因子呈先升后降;3从Q值提升强度看,NB/EI>GI>QV;从提升效率看,EI/GI>NB>QV;从决定力大小来看,GI>QV/NB>EI;4聚落结构由裴李岗时期的简单、稀疏和松散不断发展,分别在仰韶前、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两极化、三段式,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由人口数量增长变为社会内部结构变化,聚落的分布和古人类活动范围距河流约正常人步行1~2.5 h的距离,且不断扩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红梅  廖邦洪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杨瑞霞  鲁鹏  
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龙山时期古人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从龙山到夏商时期,有可能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退。沙河、汝河流域聚落群4个时期的聚落数量均较少,说明不太适合古人类居住。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夏商时期,聚落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聚落群划分研究,揭示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刘伟  杨瑞霞  周昆叔  陈盼盼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海国  许俊杰  田燕  鲁鹏  王辉  杨树刚  张小虎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焦作朱庄剖面为研究重点,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和粒度分析方法,研究黄沁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貌演化史及其与古聚落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黄沁平原长期处于泛滥过程中,不适宜人类在此营建聚落。在6 ka B.P.(距今)前后,黄沁平原泛滥过程渐渐结束,区内开始广泛堆积风成沉积物,仰韶晚期聚落开始大量出现,龙山时期聚落数量较前期又增加了近1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古聚落的分布格局与地貌演化密切相关。同时,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总是依据自身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威  朱诚  王富葆  田晓四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部分遗址点的古环境复原、个别次流域环境变迁研究及初步建立的古洪水发生序列,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仍需考虑区域特殊性并重视:①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②遗址“次生堆积”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和“事件层”多成因分析;③遗址地层与自然地层的对比研究、区域环境考古及其比较研究;④区域古环境变化序列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⑤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