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8)
2023(16092)
2022(13129)
2021(11838)
2020(9673)
2019(21835)
2018(21417)
2017(40033)
2016(20876)
2015(23664)
2014(23746)
2013(23365)
2012(22052)
2011(20194)
2010(20261)
2009(19102)
2008(19015)
2007(17242)
2006(15609)
2005(14615)
作者
(60447)
(50566)
(50140)
(48081)
(32238)
(23919)
(23005)
(19369)
(19212)
(18157)
(17355)
(16911)
(16327)
(16139)
(15953)
(15488)
(14895)
(14677)
(14608)
(14271)
(12914)
(12212)
(11886)
(11683)
(11471)
(11261)
(11171)
(11044)
(9987)
(9777)
学科
(106918)
经济(106774)
管理(68209)
(60743)
(48712)
企业(48712)
方法(37393)
数学(32522)
数学方法(32260)
中国(29558)
(28061)
(25729)
业经(24236)
(22280)
地方(21038)
(18979)
贸易(18964)
(18445)
(18104)
农业(17588)
(17391)
银行(17377)
(17077)
金融(17074)
(16680)
(16341)
财务(16300)
财务管理(16254)
(15914)
环境(15899)
机构
大学(316301)
学院(313190)
(146077)
经济(143426)
管理(117929)
研究(110332)
理学(99304)
理学院(98252)
管理学(96989)
管理学院(96372)
中国(88060)
(71586)
(66711)
科学(59292)
财经(55649)
(53956)
中心(50685)
(50487)
经济学(47906)
研究所(47769)
(47502)
北京(43055)
经济学院(43007)
(42005)
财经大学(41226)
(40110)
师范(39723)
(39291)
业大(37409)
(37377)
基金
项目(197246)
科学(157085)
研究(150308)
基金(146610)
(126726)
国家(125373)
科学基金(108092)
社会(100735)
社会科(95662)
社会科学(95641)
基金项目(75381)
(72324)
教育(68036)
自然(64466)
自然科(62872)
自然科学(62852)
自然科学基金(61820)
(60338)
编号(59968)
资助(59613)
成果(51121)
(45639)
国家社会(44364)
重点(44045)
(42414)
(42039)
课题(40910)
教育部(40459)
(40320)
人文(38847)
期刊
(171054)
经济(171054)
研究(104133)
中国(66964)
(58160)
管理(47836)
学报(42468)
科学(39929)
(38916)
大学(33418)
(33002)
金融(33002)
教育(31673)
学学(30727)
经济研究(29620)
财经(29324)
技术(27993)
农业(25964)
(25470)
业经(24391)
问题(21508)
(19558)
图书(19144)
世界(18295)
国际(17468)
技术经济(16319)
理论(15045)
统计(14576)
(14571)
书馆(13989)
共检索到500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茹慧超   邓峰  
数字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借助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进行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验证数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消费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且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问题、考虑政策时滞效应、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控制城市特征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数字消费对经济发展增量提质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鸿沟负面冲击。机制分析表明,政府数字注意力配置正向强化数字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消费通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倒逼数字金融纵深发展、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三条路径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探索中国数字消费之谜时发现,数字消费具有包容性增长特征,对不同地区、不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下城市内部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有序推动国家信息消费城市建设扩容提质,积极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调关系,改善数字消费发展软环境与硬环境,依托数字消费健康发展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颜娟   陈兢  
数字技术和传统消费深度融合诞生了数字消费,同时也催生了多种消费业态和新型消费模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本文以我国2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结合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进行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数字消费可以提高商品的配置效率,优化消费者支付环境;同时,数字消费也可以催生多种新型消费方式,降低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即数字消费可以显著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且,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本研究旨在为我国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发展指明方向,为数字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娇  
本文以我国2013年先后发布的两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11-2021年2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新型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能够通过提升产业聚集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且通过稳健性检验。从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影响来看,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中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建刚  沈蓉  邢苗  
消费金融是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我国2009年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合成控制法等方法,针对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进行检验评估。研究发现,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其效果远弱于房地产投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金融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拉动消费来助力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因城市间资源禀赋、消费金融生态环境等存在差异,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消费金融良性发展,推动我国消费金融政策的优化与经验推广。这对新发展格局下,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俊杰   周民良   薛飞  
信息消费是促进传统消费产业数字化和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化,进而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消费倍增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低位水平的城市更加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邻近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府部门应当健全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中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畅通传导通道,提升试点政策的精准性和协同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律  胡善成  吴丽芳  
信息消费是中国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本文以国家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信息消费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就业效应、产业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信息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信息消费试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规模城市、东部区域和高行政级别城市中的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顺利   梁威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流通效率、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挖掘消费市场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赋能消费市场潜能的政策效果展开实证评估。研究发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激发消费市场潜能,且该政策在东部地区、高行政级别、高人口密度以及数字化基础条件占优势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能够通过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畅通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强化区域专业化分工间接激发消费市场潜能;此外,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城市消费市场潜能的释放。研究结论为推进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充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赖永剑  
加入WTO作为我国扩大经济开放的重要事件,其可以被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本文使用准倍差法研究了这一事件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表现出地区差异性,对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入WTO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存在滞后性,且在前四年较不稳定,但在2002~2008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凌云  张元梦  
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消费,信息消费近年来发展强劲,为我国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持续性复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基于信息消费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我国278个地级市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信息消费试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信息消费试点能显著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2)异质性检验表明,信息消费试点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在东部地区效应不明显,能促进中、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在西部地区产生了抑制作用;(3)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拉动居民消费、推动技术创新等路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而在当下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继续释放信息消费潜力,促进信息消费扩容提质,以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与消费升级协同共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立生  龚家  
文章基于2012—2019年28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1,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设立对所在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设立显著提升了所在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设立对所在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效应具有滞后性,为所在城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区域异质性表明,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设立能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但是对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促进效应只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显著,东部地区城市不够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是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设立城市经济水平增长的中介路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忠义   涂淼  
“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是数字治理在国内的“先试先行”,也是我国基于政务大数据驱动数字治理、实现惠民惠企的重要举措。基于2014年实施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利用2011—2022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治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治理能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大型企业、成熟期企业、东部地区、法治水平高及互联网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治理通过影响数字要素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危机应对+平台监管”数据治理机制,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安全环境;推进数字要素偏向型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加强知识产权转化效能,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研究为数字治理发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能提供了实证依据,对后续数字治理调整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