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3)
- 2023(16064)
- 2022(12710)
- 2021(11555)
- 2020(9038)
- 2019(20281)
- 2018(19935)
- 2017(37018)
- 2016(19987)
- 2015(22324)
- 2014(22028)
- 2013(20934)
- 2012(19307)
- 2011(17157)
- 2010(17190)
- 2009(15496)
- 2008(14781)
- 2007(13040)
- 2006(11188)
- 2005(9544)
- 学科
- 济(79060)
- 经济(78958)
- 管理(57442)
- 业(55344)
- 企(42939)
- 企业(42939)
- 方法(32557)
- 农(32224)
- 数学(28483)
- 数学方法(28067)
- 业经(24354)
- 中国(23697)
- 财(22931)
- 农业(21593)
- 制(17970)
- 地方(16829)
- 学(14600)
- 理论(13758)
- 银(13569)
- 银行(13551)
- 务(13414)
- 财务(13353)
- 财务管理(13323)
- 体(13135)
- 行(12965)
- 融(12873)
- 金融(12866)
- 企业财务(12694)
- 产业(12270)
- 环境(11944)
- 机构
- 学院(269146)
- 大学(266795)
- 济(106050)
- 管理(104755)
- 经济(103608)
- 理学(90064)
- 理学院(89173)
- 管理学(87579)
- 管理学院(87053)
- 研究(85586)
- 中国(66135)
- 京(54919)
- 财(51706)
- 科学(49753)
- 农(45059)
- 中心(42818)
- 江(42529)
- 财经(40318)
- 所(39244)
- 业大(38776)
- 范(37180)
- 经(36808)
- 师范(36778)
- 研究所(35376)
- 农业(33942)
- 北京(33428)
- 州(33377)
- 经济学(32764)
- 院(32250)
- 技术(30113)
- 基金
- 项目(187712)
- 科学(149040)
- 研究(144145)
- 基金(135264)
- 家(116644)
- 国家(115522)
- 科学基金(100773)
- 社会(92834)
- 社会科(87583)
- 社会科学(87566)
- 省(74798)
- 基金项目(70567)
- 教育(67853)
- 自然(61829)
- 划(61731)
- 自然科(60380)
- 自然科学(60365)
- 编号(60158)
- 自然科学基金(59248)
- 资助(53216)
- 成果(49171)
- 重点(42258)
- 课题(41795)
- 部(41561)
- 发(40651)
- 创(39948)
- 国家社会(39064)
- 创新(37177)
- 制(36915)
- 项目编号(36613)
共检索到404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关键词:
数字治理 乡村共同体 实践经验 价值指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关键词:
数字治理 乡村共同体 实践经验 价值指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京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化,数字乡村治理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振兴战略的驱动力量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实践形式。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始探索数字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因为数字化乡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存在数字治理模式强制嫁接、数字治理形式主义、数字治理对乡村性侵蚀、乡村内部数字鸿沟等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规避“技术规训”风险,回归服务村民本位;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性有效融合,构建“有温度”的治理体系;弥合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治理的包容性。从而将数字技术逻辑与乡村治理情境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创新。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新文 万栗江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乡村发展模式创新为乡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基于东中西部典型样本的考察分析,系统归纳数字基建、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数字产业和数字金融等五种实践类型。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投入、制度保障供给、协同机制优化、发展模式转变和信用体系重构是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向度。基于此,本研究从政策、制度、机制、模式和体系等方面提出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兵 郭开宇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责任担当和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为全面治理乡村公共事务而形成的有机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配套制度设计有所欠缺、基层政府治理手段刚性化、村干部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主体性缺失和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滞等现实困境,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需要构建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强化情感认同、树立村干部权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及发展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等实践路径,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赵浴卉
从古今中外比较的视野并从基层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道路。其中,“革命性动员”是起点,“政治性统合”是关键。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先后经过主体奠基、制度赋值、改革创新等重要阶段,当前正处于加强与改进、健全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其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革命性动员”来鼓励农民当家作主,不仅奠定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主体方面的基本前提,还探索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不同实现形式;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仅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还对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其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仅以村民自治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和发展,还通过放权和让利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路径,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而且在破解大国“三农”难题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完善“政治性统合”的方式、充分释放“政治性统合”的效能,不仅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成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治理共同体 动员 统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褚庆宜 赵晓峰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应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治理制度创新。分析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点。本文从永联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出发,以组织场域的结构化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凝练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即政治引领机制、组织驱动机制和制度嵌入机制。此三大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了组织认同基础、组织运行动力基础以及组织制度基础。同时,拥有政治权威、经济资源支持的党组织主导了多元主体互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并以其自身的政治化逻辑统合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对新制度规范的“文化—认知”,进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褚庆宜 赵晓峰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应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治理制度创新。分析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点。本文从永联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出发,以组织场域的结构化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凝练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即政治引领机制、组织驱动机制和制度嵌入机制。此三大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了组织认同基础、组织运行动力基础以及组织制度基础。同时,拥有政治权威、经济资源支持的党组织主导了多元主体互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并以其自身的政治化逻辑统合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对新制度规范的“文化—认知”,进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凤芝 王依娜
农村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新阶段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基于农村养老需求,描述和分析了X县水村和清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实践,并从水村案例中总结出"共振式增能"的新型共同体构建模式,从而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共振式增能 农村 养老服务 共同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凤芝 王依娜
农村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新阶段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基于农村养老需求,描述和分析了X县水村和清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实践,并从水村案例中总结出"共振式增能"的新型共同体构建模式,从而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共振式增能 农村 养老服务 共同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柳菲 余春莲 胡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为农村社区多方参与治理成效显著、农村社区协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与公共空间管理效用增强。然而,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仍面临治理主体利益分异、多元治理体系失序和治理行动进程缓慢的现实困境。应关注主体利益、文化价值与公共精神等关键影响因素,在治理实施过程中,通过深化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利益联结、优化农村社区共同治理行动流程及完善农村社区动态评估与绩效评价体系等策略,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治理基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碧玲 王财莉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可共享的发展成果,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对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撑,促进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科学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关系,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确实应该以村民为中心,以集体经济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娜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内卷化的风险与挑战,以权力结构的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着从想象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三种权力模式:宗族式治理模式、公司型治理模式以及灰色化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结构中暗含着"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合谋"与"博弈",包含着精英结盟与精英俘获的权力格局与权力运作模式。伴随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行为逻辑的消解,乡村治理的支配规则正在由传统礼俗与规范向经济理性转变,而乡村治理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先军 吴俊峰
农村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农村(社区)内的成年农民(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自发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基于县域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着力构建和培育服务美丽乡村的农村成人学习共同体,是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农村成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归属感、认同感,培养家乡情怀、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学习型美丽乡村的最佳选择。通过分类建构协同机制合力助推,完善四级协同培育机制、成校孵化培育、借力搭台丰富学共体展演舞台等实践举措,县域14个乡镇(街道)整体推进,扶持培育了一批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成人学共体,满足农民(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农村文化礼堂的项目推进、成人学校对学共体的培育等,使桐庐乡村基本达到"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目标。
关键词:
社区学习共同体 美丽乡村 美丽居民 培育
[期刊] 征信
[作者]
马建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青海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农牧民担保抵押物缺乏的经济落后省份,普惠金融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将大数据、金融科技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融合,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青海省实践,系统梳理了制度安排加快、数字建设利好、发展态势跨体系、信用主体价值加速激活等全国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赋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评定标准缺乏、信息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信息安全、统一信用标准、优化采集评价、丰富应用场景等建议。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