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8)
- 2023(9352)
- 2022(6866)
- 2021(5962)
- 2020(4154)
- 2019(8903)
- 2018(8376)
- 2017(15421)
- 2016(8242)
- 2015(8939)
- 2014(8830)
- 2013(8538)
- 2012(8153)
- 2011(7695)
- 2010(7951)
- 2009(7510)
- 2008(7564)
- 2007(7225)
- 2006(6550)
- 2005(5399)
- 学科
- 济(39919)
- 经济(39769)
- 业(25275)
- 农(25192)
- 管理(21020)
- 业经(19755)
- 农业(17202)
- 企(17149)
- 企业(17149)
- 中国(12952)
- 方法(11430)
- 制(9377)
- 财(9268)
- 产业(9129)
- 信息(8678)
- 地方(8619)
- 总论(8354)
- 信息产业(8172)
- 学(7865)
- 发(7840)
- 数学(7566)
- 农业经济(7480)
- 数学方法(7436)
- 理论(7322)
- 和(7001)
- 发展(6664)
- 展(6650)
- 收入(6544)
- 银(6346)
- 银行(6333)
- 机构
- 学院(130352)
- 大学(127947)
- 济(49569)
- 经济(48370)
- 管理(47251)
- 研究(45617)
- 理学(40903)
- 理学院(40350)
- 管理学(39596)
- 管理学院(39314)
- 中国(33300)
- 科学(27614)
- 农(26915)
- 京(26224)
- 财(24000)
- 所(22002)
- 中心(21023)
- 江(20731)
- 范(20589)
- 师范(20436)
- 研究所(20020)
- 农业(19555)
- 业大(19420)
- 财经(18866)
- 经(17065)
- 州(16406)
- 师范大学(16283)
- 院(16227)
- 北京(15996)
- 经济学(15532)
- 基金
- 项目(89313)
- 科学(71422)
- 研究(69930)
- 基金(64461)
- 家(55828)
- 国家(55214)
- 社会(48382)
- 科学基金(47082)
- 社会科(44345)
- 社会科学(44323)
- 省(35725)
- 基金项目(33573)
- 教育(30918)
- 编号(29713)
- 划(29501)
- 自然(26419)
- 自然科(25779)
- 自然科学(25772)
- 成果(25613)
- 自然科学基金(25300)
- 资助(23072)
- 发(20694)
- 课题(20472)
- 国家社会(20126)
- 重点(20124)
- 部(19329)
- 创(18644)
- 制(18581)
- 性(17917)
- 创新(17209)
共检索到195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关键词:
嵌入性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数字乡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连刚 陈天庆 文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经济功能可推动乡村发展,并不断向社会领域拓展和延伸,已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分析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嵌入性视角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三重路径,即资本嵌入、政治嵌入和文化嵌入,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即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合作社 嵌入性 路径优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南枢 何荣山
韧性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对不同空间与时间维度加以把握,以提高乡村面对风险时回应、恢复与适应能力。传统的公权治理与私权自治模式在韧性乡村建设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而社会组织嵌入能更好地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效率与满足农民需求,确保乡村善治的可持续性。但目前韧性乡村建设中社会组织存在公共性、专业性、内生性不足等困境。世界各国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构建多元途径、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在分析实践与总结各国韧性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未来应提升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制度化、专业化、内生化水平,实现社会组织嵌入的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从而调动最广泛社会资源参与韧性乡村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倩 马英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背景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数字化程序的运用,给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乡村治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组成,其效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综合实力。因此,研究数字化技术如何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辨析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概念,分析现阶段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的对策,完善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为实现智慧化乡村治理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化 公共服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林建鸿 赵清军 蔡丽春 赖隆琨
文章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调查,剖析了近年来农村婚事礼俗非理性消费日益严重的现状及危害,并提出了引导文明礼俗消费新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婚事礼俗 非理性消费 干预思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申 孙丰香 宋明爽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其中既有外来精英对村民自治的推动,又有他治与自治内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下乡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避免外来力量与村民自治的冲突,成为下乡干部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申 孙丰香 宋明爽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其中既有外来精英对村民自治的推动,又有他治与自治内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下乡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避免外来力量与村民自治的冲突,成为下乡干部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老年协会 礼俗实践 行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老年协会 礼俗实践 行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生活 公共服务 生活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生活 公共服务 生活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悦
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层组织涣散、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事务受关注度不高等现象。农民合作社可以呈现出多项乡村治理优势,能够满足乡村治理实践工作开展,以农民为主体能够发挥资源共享作用,使得农民个体力量得到有效集中,从而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推广。本文梳理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嵌入背景,结合相应原因,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炜 赵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不仅履行了对村域禀赋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统筹,更成为村治模式的改良因子,使得治理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新主体的深度嵌入成为可能。农民合作社嵌入乡域治理蕴含了关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三重路径:关系嵌入以信任为首要前提,以协作为过程表征,以竞争为辅助信号;功能嵌入以组织的价值属性能够满足治理需求为基础,可区分“本源功能嵌入”与“溢出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具有高阶属性,侧重强调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中心性”位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合作社嵌入基层治理的双重显性要素,基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及其不同组合,既可识别农民合作社“组织脱嵌”的风险,也可区分农民合作社关系嵌入、功能嵌入或结构嵌入的差异性样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合作社 嵌入 基层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