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21)
- 2023(19371)
- 2022(16152)
- 2021(14888)
- 2020(12107)
- 2019(27902)
- 2018(27172)
- 2017(51835)
- 2016(27902)
- 2015(30917)
- 2014(30434)
- 2013(29926)
- 2012(27452)
- 2011(24717)
- 2010(24315)
- 2009(22081)
- 2008(21383)
- 2007(17941)
- 2006(15687)
- 2005(13456)
- 学科
- 济(114365)
- 经济(114248)
- 管理(77909)
- 业(73348)
- 企(58679)
- 企业(58679)
- 方法(52103)
- 数学(45292)
- 数学方法(44709)
- 中国(34048)
- 农(29987)
- 业经(27292)
- 财(26928)
- 学(22820)
- 地方(21931)
- 贸(21608)
- 贸易(21593)
- 易(21029)
- 农业(20084)
- 制(19957)
- 理论(18184)
- 环境(18076)
- 务(16978)
- 财务(16899)
- 和(16867)
- 财务管理(16864)
- 银(16387)
- 技术(16368)
- 银行(16351)
- 企业财务(16014)
- 机构
- 大学(388825)
- 学院(385914)
- 济(157426)
- 管理(155495)
- 经济(154048)
- 理学(135508)
- 理学院(134031)
- 管理学(131731)
- 管理学院(131015)
- 研究(130751)
- 中国(97936)
- 京(83186)
- 科学(79932)
- 财(69192)
- 所(62867)
- 中心(59416)
- 农(58507)
- 研究所(57742)
- 财经(56631)
- 业大(55999)
- 江(53007)
- 北京(52564)
- 范(52224)
- 经(51867)
- 师范(51777)
- 院(48621)
- 经济学(48149)
- 农业(45701)
- 州(43664)
- 经济学院(43512)
- 基金
- 项目(274146)
- 科学(217177)
- 基金(201132)
- 研究(200823)
- 家(175643)
- 国家(174250)
- 科学基金(150703)
- 社会(129256)
- 社会科(122589)
- 社会科学(122559)
- 基金项目(106468)
- 省(103938)
- 自然(96968)
- 自然科(94733)
- 自然科学(94712)
- 自然科学基金(92996)
- 教育(91268)
- 划(88243)
- 资助(82035)
- 编号(81113)
- 成果(64336)
- 重点(61204)
- 部(60518)
- 发(58605)
- 创(56608)
- 课题(54897)
- 国家社会(54564)
- 创新(52947)
- 教育部(52236)
- 科研(52048)
- 期刊
- 济(163223)
- 经济(163223)
- 研究(111177)
- 中国(70731)
- 学报(58973)
- 科学(55752)
- 管理(54627)
- 农(51809)
- 财(50694)
- 大学(45650)
- 学学(42562)
- 教育(41058)
- 农业(36631)
- 技术(33159)
- 融(28948)
- 金融(28948)
- 经济研究(27146)
- 财经(26520)
- 业经(26278)
- 图书(23820)
- 经(22830)
- 问题(22394)
- 业(19404)
- 资源(18034)
- 科技(17741)
- 技术经济(17718)
- 理论(17462)
- 版(17352)
- 贸(17238)
- 统计(16828)
共检索到551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曦 白长虹 陈晔 徐进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目的地政府纷纷加快数字治理变革,推动旅游服务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实践中差异化数字治理模式和多元服务供给路径的形成机制作出充分解释。本文采用归纳性案例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结合的方法,根植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旅游城市的实践经验展开综合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治理对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的作用受到数据共建共享、数字基础设施、注意力分配、动态能力、智慧应用场景及旅游经济水平等关键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影响;(2)全国视角下,存在3种数字治理驱动的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政府作为数字平台建设者推动的多元共创型、政府作为数字技术使用者推动的数据驱动型、政府作为创新生态优化者推动的自主创新型;(3)区域视角下,东部地区兼有多种模式;中部地区以数据驱动型模式为主;西部地区以多元共创型模式为主。本文扩充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对旅游目的地政府角色与职能转变的认识,为目的地数字治理与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海 王亚辉
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已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增加目的地国际旅游收入、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战略选择。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倡导的用于衡量世界经济体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类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运用极差标准化、变异系数、旅游发展指数评价等方法,分析北京、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等15个城市类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旅游综合竞争力存在异质性。北京、上海、成都、天津、杭州5个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已超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西安、南京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已接近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水平,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存在较大差距。(2)我国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短板比较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樊国敬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评价事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在每一因素作出一个单独评语的基础上,如何考虑所有因素而作出一个综合评语,这就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以南昌,井冈山和瑞金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对交通条件,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和环境与服务质量的分析,从而对江西三大红色旅游胜地进行品质综合评价。
关键词: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隶属函数 权重系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 颜琪 陈小连
旅游目的地是低碳旅游发展必须依托的空间载体,在充分吸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低碳旅游目的地核心理念进行了解读,并从低碳旅游目的地核心理念以及其涵盖内容的角度出发,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低碳旅游目的地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力
文章综合影视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两个研究领域,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旅游意向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性框架之中,深入分析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以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目的地形象的认知维度显著影响情感维度,两者共同决定了目的地整体形象,但情感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要大于认知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②影视剧不仅能显著影响目的地认知形象,还能显著影响情感形象,但对认知形象的影响要大于对情感形象的影响;③潜在游客目的地整体形象感知显著影响他们的旅游意向,影视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李天元
治理是理解目的地复杂性和推动目的地管理模式优化的新范式。目前,国外基于治理范式的旅游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目的地治理实践的空间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文章通过对国外公开发表的以"tourismgovernance"、"destination governance"、"tourism partnership"为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外目的地治理研究的时空特征、研究内容和研究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的目的地治理研究要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扩充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拓展研究的空间范围,构建各主体的有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治理 公私伙伴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江波 郑红花
在比较现有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优缺点、改进“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八要素”框架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与目标,并基于旅游目的地八要素构建了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评价模型(TDSQE)。该模型包含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因子指标体系和一个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评价方法。TDSQE服务质量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在一个包括社区、人员服务、交通、餐饮、住宿、游览、娱乐、购物等八个要素基础上。该模型的评价方法以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形式实现十分必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邹永广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抽象出决定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旅游安全抵抗力和旅游风险入侵度,并据此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2003—2013年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评的指标数据,经过数据分析,验证和修正了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最后,测算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主要结论:(1)2003—2013年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旅游安全活力、结构和恢复力呈现增长态势,旅游安全抵抗力逐步增强。东部地区旅游安全抵抗力较突出;中部地区稳步增强,具有增长空间;西部地区也在提升。(2)2003—2013年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旅游自然环境与社会...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强 李秋哲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挥旅游业赋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特征为框架,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括旅游业质量追赶、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共同富裕5个维度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评价法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序动态测度,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差异测度以及集聚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提升-下降-恢复”三个阶段,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但恢复势头良好。②10年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12-2019年,由京津、长三角领先发展,逐步转变为东部沿海到内陆递减;2020年,疫情冲击下呈现抱团发展;2021年,形成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③整体差异呈现“下降-上升-回落”态势;地区内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差异是地区内差异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差异扩大趋势明显。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呈波动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稳定性较强,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西部与东北地区呈现低值集聚,中部地区江西、安徽已完成“低-高”集聚向“高-高”聚集态势转变,西部地区云南完成了“低-低”集聚向“高-低”集聚态势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玉香 胡晶晶
探寻游客认知层面上海洋旅游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识别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基于中国游客心理认知角度,运用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环境质量等理论,采用专家征询和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体系,识别了“功能价值感知”“品牌属性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感知价值”“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文化价值”和“身份符号象征”等11个关键指标,并赋予了权重。选择三亚、舟山、上海、日照、大连5个海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地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上的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对策。总体研究表明,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特别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创新和品牌属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样化、功能性海洋旅游产品,融合海洋文化价值,提高游客服务感知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玉香 胡晶晶
探寻游客认知层面上海洋旅游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识别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基于中国游客心理认知角度,运用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环境质量等理论,采用专家征询和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体系,识别了“功能价值感知”“品牌属性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感知价值”“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文化价值”和“身份符号象征”等11个关键指标,并赋予了权重。选择三亚、舟山、上海、日照、大连5个海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地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上的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对策。总体研究表明,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特别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创新和品牌属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样化、功能性海洋旅游产品,融合海洋文化价值,提高游客服务感知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韦鸣秋 白长虹 张彤
跨组织、多主体协作下的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模式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不同服务组织间关系演进及其互动逻辑有待深入剖析。本研究选取了重庆、西安、杭州3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代表性案例,进行了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研究发现:第一,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供给中,存在聚变式、传导式、耦合式3类服务组织关系。其中耦合式服务组织关系更易于创造精益化的服务产品和目的地幸福价值。第二,本研究识别了精益服务供给中3个关键的驱动要素——管理柔性、技术摄入、文化契合。3类要素相互作用、彼此支撑,要素间的不同组合策略和作用强度,对3类组织关系的演进亦有影响,也是衡量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维度。第三,本研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要素组合矩阵模型,为旅游目的地明确自身精益服务供给水平、培育精益服务供给能力,提供系统化的实施策略和方向指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永广
目的地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增加了旅游安全风险,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衡量亟待学术关注和理论回应。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建构并验证了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使用2003-2013年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统计数据,测算了旅游安全度指数,并分析了时空格局,结果显示:第一,整体上,全国31个城市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存在差异,部分城市旅游安全度在2003-2013年间表现出明显波动特征,但旅游安全度呈现出增强态势。第二,2003-2013年海口市旅游安全度指数均较高,北京旅游安全度指数整体上呈增长态势。第三,郑州、广州、重庆3个城市旅游安全度指数在2003-2013年间,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上述3个城市旅游安全度指数在缓慢提升。研究进一步探讨认为目的地要增强抵抗力,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减少风险入侵,促进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健康运行。
关键词:
旅游安全度 旅游目的地 评价 时空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冰 何莽 王松茂
治理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基于正式关系的"双边"合作,忽视了网络背景下,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往往依托于非正式关系,并在"多边"关系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重构。因此,从网络视角探寻目的地治理机制对理解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研究在2012年新疆目的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年对12个目的地进行跟踪调查,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和凝聚性对于识别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的合作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目的地合作研究框架下,基于三方关系提出不同类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合作 网络治理 社会网络 新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永博 程德年 胡昕 魏向东
近年来,苏州古城围绕本土生活方式打造目的地品牌,为苏州传统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目的地品牌赋予了新内涵,一种围绕"苏式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被逐步建构起来。在致力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究竟有何影响?如何依托目的地形象发展目的地品牌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简要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一方面,依托质性材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品牌个性的基本结构,另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