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25)
- 2023(14714)
- 2022(11211)
- 2021(10039)
- 2020(8180)
- 2019(18302)
- 2018(17972)
- 2017(34912)
- 2016(18069)
- 2015(20207)
- 2014(20068)
- 2013(20045)
- 2012(18471)
- 2011(16539)
- 2010(17166)
- 2009(16684)
- 2008(16143)
- 2007(14941)
- 2006(13480)
- 2005(12382)
- 学科
- 济(90805)
- 经济(90704)
- 业(89186)
- 企(72084)
- 企业(72084)
- 管理(65164)
- 农(46949)
- 方法(38564)
- 业经(34271)
- 农业(31560)
- 数学(30175)
- 数学方法(30047)
- 财(28668)
- 中国(28191)
- 融(26864)
- 金融(26863)
- 银(24439)
- 银行(24438)
- 行(23691)
- 制(21449)
- 务(20550)
- 财务(20521)
- 财务管理(20496)
- 企业财务(19511)
- 地方(18440)
- 技术(17144)
- 理论(16403)
- 策(15942)
- 体(15929)
- 贸(15205)
- 机构
- 学院(270662)
- 大学(262553)
- 济(122497)
- 经济(120319)
- 管理(112079)
- 理学(96013)
- 理学院(95246)
- 管理学(94287)
- 管理学院(93782)
- 研究(80142)
- 中国(72408)
- 财(58840)
- 京(52773)
- 农(50959)
- 财经(46264)
- 江(42646)
- 经(42068)
- 科学(41804)
- 中心(40448)
- 农业(38274)
- 经济学(38120)
- 业大(37788)
- 所(37381)
- 经济学院(34667)
- 州(34047)
- 财经大学(33875)
- 研究所(32883)
- 北京(32633)
- 经济管理(32279)
- 商学(31558)
- 基金
- 项目(170125)
- 科学(137307)
- 研究(133914)
- 基金(125246)
- 家(104549)
- 国家(103406)
- 科学基金(92489)
- 社会(90521)
- 社会科(85697)
- 社会科学(85679)
- 省(67816)
- 基金项目(65865)
- 教育(59792)
- 编号(55817)
- 自然(54165)
- 划(53304)
- 自然科(52955)
- 自然科学(52947)
- 自然科学基金(52105)
- 资助(49336)
- 成果(44407)
- 部(38768)
- 创(38708)
- 国家社会(38043)
- 发(37878)
- 业(37410)
- 课题(36847)
- 重点(36816)
- 制(36440)
- 创新(35255)
- 期刊
- 济(145052)
- 经济(145052)
- 研究(81035)
- 中国(55348)
- 农(54257)
- 财(47903)
- 管理(42956)
- 融(42075)
- 金融(42075)
- 农业(35895)
- 科学(32516)
- 学报(31721)
- 业经(29905)
- 大学(26920)
- 学学(25434)
- 技术(25270)
- 教育(24739)
- 财经(24176)
- 经济研究(21039)
- 经(20794)
- 问题(19298)
- 业(18417)
- 技术经济(15946)
- 农村(15288)
- 村(15288)
- 世界(14601)
- 农业经济(14176)
- 商业(14019)
- 现代(13466)
- 经济问题(13284)
共检索到41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申云 张珊瑚
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是农业强国的根基,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本文构建以“六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强县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的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的作用效果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强县发展水平;(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乡村振兴示范县>普通县>脱贫县;(3)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来提升现代农业强县发展水平。本文研究为优化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振军 兰庆高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不同区域和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会以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户家庭收入为中介变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此,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应最大化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各地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采用差异化思路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心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质量创业具有赋能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和2017—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驱动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绿色创新两条路径驱动高质量创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心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质量创业具有赋能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和2017—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驱动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绿色创新两条路径驱动高质量创业。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钟晓君 刘淑文 张日新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提振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效应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内生性讨论及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2)分维度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13、0.11和0.14,可见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覆盖广度次之,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小。(3)异质性分析揭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果在农村居民不同类别的服务消费中具有异质性,其整体赋能效果表现为交通通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同样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赋能作用优于中西部地区。(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间接提振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文章的主要创新在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系统剖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机制与路径,深化了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理解。文章建议继续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凡 何文彬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减贫增收等方式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文章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性、共享性、持续性三个维度测度共同富裕,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吕太升 王玲莉 唐勇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数字普惠金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深入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理及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使用深度促进作用最强,数字化程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弱。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样本中表现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资源效应、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和提高企业股价信息含量来共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检验表明,金融监管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有效的金融监管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后果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安丛梅
保障“种地”农户的金融供给和收入,既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更是巩固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文章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实,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中的微观农户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种地”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赋能种植业生产链的视角解构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近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样本中,在非粮食主产区和家庭农场的样本中并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种植业生产链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但这种作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的样本中有所差异。文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保障“种地”农户收入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谭前进 蔡甜甜 唐紫杰
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且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的估计结果仍是稳健可靠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就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大。基于调节效应分析,制度环境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注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顶层制度建设等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会锋
以云服务为理念,搭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共用共享的云支付平台,使农村支付服务更加智能化、移动化和数字化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加快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列入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使之成为金融机构新业务布局的战略重点。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的调整变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承担着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在转型过程中势必兼顾县域经济增长和普惠金融目标。如何将金融数字化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梦琪 柯雪龙 康宽 郭沛
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同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纵向多元化经营和融资稳定性赋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同时,也会提升横向多元化经营水平,负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3)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新农主体经营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将明显降低。因此,在提升新农主体经济韧性过程中,本研究建议应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准确定位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卫平 朱佳 王佳炜 张磊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满足食物消费升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已有文献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研究关注较少。论文基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双向分析视角出发,建立了区域经济体农业生产经营投资收益模型,理论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县域层面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且进一步结合实践场景,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现代设施农业优化发展;县域普惠金融市场发育显著带动了该地区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增长,且受到当地财政预算投入的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基于数字授信、专项基金、市场撮合、“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打造融资拓宽机制、回报激励机制、服务优化机制和市场稳定机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末提出创新金融服务结构、强化金融科技工具应用、以财政投入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注入、立足产业协同视角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