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42)
2023(14681)
2022(11536)
2021(10322)
2020(8288)
2019(18709)
2018(17944)
2017(34744)
2016(18500)
2015(20637)
2014(20801)
2013(20719)
2012(19393)
2011(17568)
2010(17850)
2009(16938)
2008(16134)
2007(14611)
2006(12639)
2005(11490)
作者
(54640)
(45853)
(45336)
(43601)
(28919)
(21908)
(20919)
(17628)
(17293)
(16393)
(15450)
(15356)
(14361)
(14316)
(14264)
(14131)
(14062)
(13297)
(13244)
(13060)
(11329)
(11140)
(11015)
(10416)
(10271)
(10247)
(10169)
(10059)
(9316)
(9226)
学科
(78619)
经济(78546)
(54327)
管理(51366)
(41281)
企业(41281)
方法(33517)
数学(29734)
数学方法(29451)
中国(27306)
(27247)
金融(27244)
(25591)
(25554)
银行(25531)
(24668)
(23772)
业经(22396)
(18905)
地方(17915)
农业(17613)
(15724)
(15342)
贸易(15331)
(14950)
(14364)
财务(14333)
财务管理(14296)
企业财务(13648)
产业(12744)
机构
学院(268509)
大学(268444)
(110829)
经济(108219)
管理(101091)
研究(90310)
理学(86699)
理学院(85743)
管理学(84339)
管理学院(83815)
中国(73814)
(55601)
科学(54508)
(53960)
(47482)
(45383)
中心(44469)
财经(42439)
研究所(41171)
(41031)
业大(39640)
(38458)
农业(37054)
经济学(35563)
(35160)
北京(34909)
师范(34787)
(33748)
经济学院(32433)
(32377)
基金
项目(179978)
科学(141106)
研究(133594)
基金(129782)
(112871)
国家(111899)
科学基金(95261)
社会(86025)
社会科(81576)
社会科学(81551)
(70825)
基金项目(68045)
教育(60012)
(59032)
自然(58594)
自然科(57226)
自然科学(57209)
自然科学基金(56229)
编号(55411)
资助(51740)
成果(46073)
重点(40639)
(40241)
(39368)
(38050)
课题(37380)
国家社会(36225)
创新(35466)
(35097)
科研(34480)
期刊
(119469)
经济(119469)
研究(77479)
中国(53779)
(44963)
学报(43783)
(42502)
(38852)
金融(38852)
科学(38053)
管理(33248)
大学(32898)
学学(30793)
农业(29397)
教育(26515)
技术(21625)
财经(21183)
业经(20535)
经济研究(19714)
图书(18742)
(18214)
问题(15767)
(14705)
理论(13923)
(13709)
书馆(13680)
图书馆(13680)
(12941)
技术经济(12720)
实践(12697)
共检索到404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潘妍妍   高梦琳  
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既是实现均等化向可及性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宏观政策、基建水平以及微观服务等现实基础的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从发展公平、成本公平和起点公平层面不断加强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支持作用。但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供需错位、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数字金融素养层次不齐等问题。基于此,应从普惠金融与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双向发力,优化政策设计和配套环境,系统提升普惠金融供给效能,对接引导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向可及转化,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事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勇   陈辉   徐美玲  
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模式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服务范围,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效治理,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推手。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乡村征信系统建设不足、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配套不足等问题迟滞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由此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以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英华   于沛太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本文在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人才与数字化素养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助力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为杰   段鸿梅  
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算,并探讨了其分布演化趋势。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2011—2019年我国的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有显著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和共享性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3个子维度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共同富裕。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维奇   吴明月   张金龙  
数字普惠金融为破除城乡金融体系二元对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助推城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产业和城乡协同发展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从各维度来看,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信贷和保险业务发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城乡融合效应在空间和社会维度上显著;在东部、中部地区和农村资金外流程度较轻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和城乡间流动,发挥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间接赋能城乡融合。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刘成飞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裴育   姚圣  
要想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势必需要借助数字金融工具。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二者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越过极值点,其发展确实能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剔除直辖市样本、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高人口水平地区,二者之间显著存在“U”形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更强推动作用。本文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认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路径支持,并且为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更为匹配的金融政策提供良好参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燕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展开理论探究,并以国内30个省级行政区2001—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优化了公共服务供给;高素质人力资本、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较强交互,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公共服务供给可有力协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且有10%~20%影响效能经由公共服务供给这一中介路径实现。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验证公共服务供给的中介传导路径,为理解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新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婉嫕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以及变异系数法测度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并实证研判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积极影响,且该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深入探究可知,公共服务供给是数字普惠金融释放城乡协调发展红利的关键传导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助推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通过门槛检验结果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建华   鞠智超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供更加平等、便捷的信贷融资机会,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已成为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加速器。立足于2012—2022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藏除外)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本地区城乡共同富裕,还可正向赋能毗邻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要素错配程度低地区更为显著。传导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进一步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监管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城乡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逐步强化。研究结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参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亮  陈德慧  余国新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冠宇   杜秋阳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探讨了数据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要素的作用,阐明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和城乡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面临城乡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农村数字技能的匮乏、数字应用的不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农村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不足等困境。为此,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数字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实施资金支持政策以及更新乡村发展理念,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永起  龚榆桐  
结合已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如河南兰考改革试验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普惠金融政策演进与试点为切入点,总结了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河南兰考改革试验区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初步探索与有益经验。本文认为:对于县域普惠金融而言,需改革现有的金融信贷方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金融生态圈,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有效调动金融组织对普惠金融的参与热情;现阶段,县域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威胁,因此必须构建健康且长远的金融体系,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经验丰富的农村金融组织,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从而为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