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46)
- 2023(10016)
- 2022(7296)
- 2021(6260)
- 2020(4943)
- 2019(10639)
- 2018(9861)
- 2017(19250)
- 2016(9849)
- 2015(10485)
- 2014(10174)
- 2013(10006)
- 2012(9187)
- 2011(8271)
- 2010(8359)
- 2009(7921)
- 2008(6882)
- 2007(6115)
- 2006(5274)
- 2005(4949)
- 学科
- 济(41419)
- 经济(41379)
- 业(29808)
- 管理(27409)
- 融(25624)
- 金融(25624)
- 企(24734)
- 企业(24734)
- 银(22833)
- 银行(22822)
- 行(22205)
- 中国(17757)
- 方法(16786)
- 数学(15160)
- 数学方法(15024)
- 财(14185)
- 业经(13395)
- 制(11523)
- 中国金融(11177)
- 产业(10166)
- 务(9958)
- 财务(9942)
- 财务管理(9930)
- 农(9916)
- 企业财务(9665)
- 地方(9218)
- 信息(8984)
- 学(8842)
- 总论(8629)
- 信息产业(8591)
- 机构
- 大学(139185)
- 学院(138929)
- 济(60058)
- 经济(58848)
- 管理(50482)
- 研究(48213)
- 理学(43916)
- 中国(43411)
- 理学院(43405)
- 管理学(42657)
- 管理学院(42399)
- 财(30784)
- 科学(28972)
- 京(27574)
- 财经(25038)
- 中心(24881)
- 农(23814)
- 所(23758)
- 经(22972)
- 研究所(21984)
- 经济学(21114)
- 江(19885)
- 融(19842)
- 业大(19781)
- 金融(19500)
- 经济学院(19475)
- 财经大学(19203)
- 农业(18734)
- 银(18227)
- 院(17838)
- 基金
- 项目(99959)
- 科学(80044)
- 基金(75650)
- 研究(70398)
- 家(67426)
- 国家(66913)
- 科学基金(57638)
- 社会(47777)
- 社会科(45813)
- 社会科学(45804)
- 基金项目(39468)
- 省(38034)
- 自然(36655)
- 自然科(35908)
- 自然科学(35900)
- 自然科学基金(35305)
- 划(32222)
- 教育(30732)
- 资助(29879)
- 编号(26339)
- 重点(23083)
- 发(21808)
- 部(21780)
- 创(21736)
- 国家社会(21699)
- 成果(20736)
- 创新(20412)
- 科研(19756)
- 性(19697)
- 教育部(18865)
共检索到205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锦鸿
基于企业微观经济效应和规模调节效应的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具有普惠性,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究竟惠及了哪些企业。通过匹配上市公司及国内337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的普惠效应在企业中得到积极体现,这种普惠效应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贷款的可得性以及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而逐渐增强,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房地产业、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普惠性较小,但是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的普惠性更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区域均存在普惠效应,但却呈现西强中弱的态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齐美东 吴金科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从直接、间接两个层面,区域、维度、门槛三重视角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得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深度维度赋能实体经济的效果较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要好;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存在非线性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挥“数字效应”强化区域创新、“普惠效应”提升消费水平、“金融效应”促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牧辰 封思贤 谢星
数字技术融入普惠金融大大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并使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易落实,然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势必使得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受到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制约。基于201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从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功能观出发,重点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区别于现有文献,本文不但从总体上分析,还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不同业务类型等方面开展结构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总体上收敛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主要体现为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数字化程度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不同业务的收敛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属于基础功能和主导功能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具有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而属于衍生功能的业务则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通过数字支付业务来拓宽覆盖广度,另一方面"以面带点"通过广泛应用来规范、创新各类型业务,优化监管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燕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文章选取201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及农户收入结构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不同农户收入结构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最弱的是转移性收入。分区域进行检验后发现,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影响最大。进一步按照收入高低进行分组检验发现,除财产性收入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在低收入组中更加明显。最后,从数字普惠金融基础建设、服务水平、组织系统和经济辐射效应视角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雪雄 程秋旺 石玉婷
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地流转,有助于盘活农地资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地流转,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地流转中发挥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表明,在不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影响下,数字普惠金融与农地流转存在非线性影响效应,当农业机械化或市场化达到某一水平时,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因此,应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政策指引,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深化农地制度改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段鑫 任群罗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迅速发展,提高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上搭建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实证上基于2011—2018年253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加强企业家精神的空间溢出效应;(3)要素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4)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的提升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等级更高城市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大于等级较低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晴 龚亮
文章在构建基于扶贫的县域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以安徽为例,采用工具变量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政策的减贫异质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对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且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具有更好的减贫效果;但对非贫困县域,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域减贫效应呈现递减现象,表现出"锦上添花"的效果。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减贫 县域 工具变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龙飞 张哲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结合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整体上减缓了贫困脆弱性,但是面板门槛回归的结果显示这一影响是非线性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加重了人均年收入低于2490元的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当家庭人均年收入跨过6248元的门槛值之后才会显著缓解贫困脆弱性。另外,过度负债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当家庭负债超过2.97万元后,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会下降。
[期刊] 改革
[作者]
冉光和 唐滔
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角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社会就业的原理及机制,并采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社会就业。相较于国有单位及企业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就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但会抑制第一产业及部分第二产业的就业,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优化社会就业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以提升社会整体就业水平,拓展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个体及私营就业,科学协调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缓解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社会就业 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梅媛 边丽娜
本文通过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行业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关系,并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同时探讨社会收入水平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但这种影响作用在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影响作用最小;从影响因素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度、应用深度和便利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覆盖度的影响作用最大,应用深度的影响作用最小;从影响路径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不仅存在直接影响效应,而且通过社会收入水平的调节间接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商贸流通业均衡发展、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支持中小流通企业融资需求、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收入水平提升的能动作用促进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芝 任善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是我国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相对贫困水平减缓的总效应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缓地区的相对贫困,同时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相对贫困的减缓;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且这种效应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晓鹏 姜凌 王蜀凡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省际创业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地区创业水平,且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就不同维度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了地区创业水平,使用深度则不显著。就不同功能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付功能和信贷功能显著提升了地区创业水平,且有较强空间溢出效应,保险功能则不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地区融资可得性和消费需求促进地区创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距离杭州较近地区普惠性特征更加显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源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领域中的热点,当前正是风生水起,其价值取向不同于传统组织体系强调等级制度,而是提倡公平与分享,这也正好和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新的契机和突破口,应是互联网金融的题中之意。互联网金融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突破口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民间、来源于网络创新,一定程度上具有"草根金融"的特征,如果下一步能稳健有序地发展,有望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障碍提供突破口。第一,互联网金融可提供低成本、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原宏 杨治辉
文章使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于“绝对量”“增量”“增速”“变异程度”四项指标的综合距离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省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半参数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省域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空间上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青海、贵州、西藏的数字金融发展均呈现高增长量、高增速、高波动的特征。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居民金融素养、金融规模均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而投资规模和金融风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影响。具体来说,投资规模过大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安全性过高会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面板数据聚类 半参数理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相对与传统金融所倡导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普惠金融最大的突破,是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主要为富人服务的传统理念,使得弱势客户也可得到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特征、渠道机制与非信任环境下的效应差异
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风险承担——动态效应、机制识别与异质性特征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家庭“加杠杆”?——动态效应、异质性特征与机制检验
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多重效应与异质性分析
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
数字金融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投资?——异质性特征、机制检验与动机识别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检验
数字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扩容效应及异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