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8)
- 2023(10092)
- 2022(7461)
- 2021(6311)
- 2020(4955)
- 2019(10857)
- 2018(9945)
- 2017(19504)
- 2016(9534)
- 2015(10552)
- 2014(10279)
- 2013(10244)
- 2012(9426)
- 2011(8391)
- 2010(8293)
- 2009(8074)
- 2008(6701)
- 2007(6018)
- 2006(5257)
- 2005(4967)
- 学科
- 济(43798)
- 经济(43748)
- 业(32386)
- 管理(30291)
- 企(25488)
- 企业(25488)
- 融(25283)
- 金融(25283)
- 银(22535)
- 银行(22534)
- 行(21914)
- 中国(19452)
- 财(18135)
- 方法(17033)
- 数学(14881)
- 数学方法(14806)
- 业经(14669)
- 农(13238)
- 制(11650)
- 中国金融(11068)
- 产业(10786)
- 收入(10370)
- 农业(10171)
- 地方(9695)
- 务(9647)
- 财务(9634)
- 财务管理(9619)
- 信息(9306)
- 企业财务(9232)
- 总论(9016)
- 机构
- 学院(137933)
- 大学(136820)
- 济(66642)
- 经济(65553)
- 管理(54282)
- 理学(47120)
- 理学院(46733)
- 管理学(46256)
- 管理学院(45998)
- 研究(42945)
- 中国(40999)
- 财(34618)
- 财经(27435)
- 京(26350)
- 经(25073)
- 经济学(23515)
- 中心(22643)
- 经济学院(21618)
- 财经大学(20885)
- 科学(20832)
- 融(19693)
- 金融(19350)
- 江(19055)
- 所(18955)
- 银(18406)
- 银行(17824)
- 商学(17000)
- 农(16922)
- 研究所(16905)
- 商学院(16807)
- 基金
- 项目(93049)
- 科学(75818)
- 研究(72482)
- 基金(70792)
- 家(59768)
- 国家(59219)
- 科学基金(52869)
- 社会(51483)
- 社会科(49226)
- 社会科学(49217)
- 基金项目(36532)
- 省(34832)
- 教育(31618)
- 自然(29952)
- 自然科(29379)
- 自然科学(29376)
- 自然科学基金(28872)
- 编号(28637)
- 划(28318)
- 资助(27132)
- 国家社会(23267)
- 成果(22731)
- 部(20984)
- 创(20622)
- 发(20350)
- 重点(20264)
- 制(20069)
- 人文(19424)
- 教育部(19350)
- 创新(19194)
共检索到211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文秀 刘俊杰
缩小收入差距是激发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关键。通过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从民生福祉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和消费不平等的收敛具有积极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缓解消费不平等问题。异质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中低水平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更明显;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消费不平等收敛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如何释放消费潜力,破解消费不平等难题,推进居民消费均衡发展,从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赵恒 连飞 周延
推行法定数字货币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抓手。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得出法定数字货币影响宏观经济的基本逻辑,并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动态与福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法定数字货币仅替代现金,则不会引起宏观经济与福利变化;若法定数字货币对存款产生替代,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缩表影响可由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进行对冲,与此同时,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并引导融资成本下行之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福利损失。此外,相较于其他经济变量,法定数字货币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更为复杂,但不会对消费稳态值产生较大影响。建议在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定期对其进行货币流动性监测并密切关注存款规模变化,同时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来积极应对可能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消费动能不足等风险与挑战。
关键词:
法定数字货币 宏观经济影响 福利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文 刘汉成
文章基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库构建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收入不平等与居民金融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居民的金融行为,提高其进入金融市场的概率以及程度;收入不平等在两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缓解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状况,使得更多居民拥有闲置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均能促进居民金融行为,但覆盖广度对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金融行为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林 贺宝玲
基于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阐释,构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测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检验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演进特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缓慢,大多数省份处于中下水平,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特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现象逐渐加剧,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空间因素和农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全国及各地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态势,其收敛过程受政府财政支农、农村金融支农、农业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农民收入多样化程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基于此,建议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农业保险促进政策,加快优化农业保险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助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保险 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孙智君 安睿哲 常懿心
中共二十大报告阐释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结构、组织、技术、金融、政策等层面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特色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引领协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以微观层级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原生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组织形式,持续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以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目标,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有机融合为抓手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以高度适应性、竞争性和普惠性为目标打造高效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市场机制是上述要素运行过程的决定性力量,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与结构、组织、技术、金融等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中共二十大报告 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成要素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锋 张桃霖 黄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收入不平等指标,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收敛效应,分指数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收敛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低。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缓解家庭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减少自雇型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平等。第三,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中的劳动技能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作用渠道。第四,人力资本存在调节效应,数字素养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效应。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功能,与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家庭数字素养进一步结合起来,逐步缩小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碧云 叶雅优 易行健 李家山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普惠金融在收入不平等抑制居民消费方面的缓冲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第二,收入不平等通过加剧居民流动性约束以及抑制社会资本积累负向影响消费支出,而普惠金融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对流动性约束的强化作用和对社会资本的抑制作用来减弱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第三,普惠金融的缓冲效应更多体现在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所居住区域正规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居民群体之中。上述研究从普惠金融视角为促进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丽娟 汤晓晓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Kakwani指数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和提高互联网信息可得性有效抑制农户收入不平等。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户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差异化影响,覆盖广度的影响效应最显著,而使用深度不显著。异质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纯农业型和纯非农业型农户收入不平等抑制效应更显著。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户增加知识储备进而提高金融素养,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渗透发展,打破农村“金融排斥”和“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城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路径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特性对收入不平等状况改善的影响,并引入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意愿作为中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的可得性、价格合理性、便利性以及针对性能够有效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安全性无显著作用;使用意愿在数字普惠金融特性改善收入不平等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海洋 韩晓
本文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估算了地区消费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分位数之比,并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降低地区消费不平等程度尤其是中高和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且主要通过数字支付便利消费、数字信贷平滑消费、数字保险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三个机制来缓解金融约束,在教育水平更高、经济发展中等、互联网用户基础更好的地区上述效应更明显。基于消费结构分解和组群分解的结果发现,数字金融能够较好地减小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不平等以及城乡之间不平等。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消费不平等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琴 王艺容 余新平 赵丙奇
脱贫攻坚胜利意味着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在发展上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表现多维度的特点。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关系着我国能否守住来之不易的减贫成果,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基于农户的五维资本与不平等的多维表现,通过建立资本与能力的关系,构建普惠金融缓解多维不平等的理论框架和作用机制,并利用CFPS微观数据和A-F法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的效果。研究表明:(1)普惠金融通过储蓄、信贷和保险等形式,直接增加农户金融资本,提升农户可行能力,从而缓解多维不平等;(2)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间接增加农户物质资本,提升农户可行能力,改善对物质、人力和社会不平等的缓解效应;(3)普惠金融对多维不平等的缓解效应具有环境异质性特点,在东部地区和在信心家庭中降低陷入多维不平等的概率分别高于西部地区和无信心家庭。因此,在精准识别多维不平等人群和改善内外环境基础之上,应持续推进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提升农户金融的可获得性和适配性,从而缓解农村不平等,助力共同富裕。
关键词:
普惠金融 不平等 资本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蕾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亦有效驱动信息化时代的居民消费变革,为破解消费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我国消费不平等问题的现实特征,本文从收入水平、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维度,阐释消费不平等的发生机制,并采用泰尔指数对我国2005-2018年的消费不平等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地,理论剖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不平等的作用路径,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消费不平等的破解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和省际居民消费不平等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收敛态势,而群体消费不平等则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不断提升,对于居民消费不平等整体上存在破解效应。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不同维度的消费不平等的破解效应有所差异。基于此,文章提出应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驱动消费资源优化调配和消费质量改善,从而破解消费不平等问题突出的困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于良芝
个人信息世界是作为信息不平等研究(特别是其整体性研究)的基础性概念而提出的。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现有信息不平等研究采用的逻辑起点具有局限,其经验数据基础是访谈调研收集的有关40位城乡居民常规信息实践的录音誊写数据,其形成过程是针对这些数据所做的定性(质化)分析。本文主要阐释了从这一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概念要素(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的含义,给出了个人信息世界的正式定义,并展望了个人信息世界概念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可能贡献。
关键词:
信息不平等 个人信息世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贯春 刘媛媛
现有关于金融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发展的规模因素,忽略了金融结构的重要性。考虑到当前阶段中国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如何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分配到不同金融部门尤为关键。基于金融部门与结构特征的双重视角,在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对不同区域(城镇、农村和整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其边际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全样本估计结果发现,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有利于缓解农村和整体两个层面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城镇层面不存在积极效应。同时,金融结构在不同时期的边际效应存在结构性突变,2002年后仅在农村层面存在缩小效应。进一步,面板分位数估计结果表明,伴随着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
金融结构 收入不平等 边际效应 动态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