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13)
2023(20014)
2022(16437)
2021(14879)
2020(12467)
2019(27792)
2018(27111)
2017(52117)
2016(27588)
2015(30825)
2014(30685)
2013(29915)
2012(27303)
2011(24683)
2010(24589)
2009(23155)
2008(21521)
2007(19162)
2006(16787)
2005(15444)
作者
(77892)
(65449)
(64572)
(61857)
(41397)
(31138)
(29570)
(25205)
(24881)
(22974)
(22249)
(21897)
(20943)
(20656)
(20253)
(20251)
(19282)
(18810)
(18801)
(18681)
(16299)
(15831)
(15702)
(15039)
(14674)
(14485)
(14424)
(13903)
(13115)
(12856)
学科
(125915)
经济(125758)
管理(84041)
(78737)
(66852)
企业(66852)
方法(49383)
数学(43547)
数学方法(43041)
中国(34798)
(34460)
(29540)
(29474)
金融(29466)
(28319)
银行(28288)
地方(28119)
业经(27956)
(27903)
(27223)
(24445)
(22850)
贸易(22834)
(22269)
(21238)
财务(21171)
财务管理(21127)
企业财务(20129)
(20032)
农业(19737)
机构
学院(389907)
大学(389401)
(170306)
经济(166970)
管理(148279)
研究(131775)
理学(127603)
理学院(126253)
管理学(124079)
管理学院(123354)
中国(105191)
(81571)
(80036)
科学(76979)
(64859)
财经(64527)
中心(62472)
(60678)
(58947)
研究所(58611)
(58580)
经济学(55035)
业大(54206)
经济学院(49496)
北京(49486)
(48851)
师范(48299)
财经大学(48099)
(48082)
农业(47177)
基金
项目(263477)
科学(209645)
基金(194283)
研究(193305)
(169057)
国家(167695)
科学基金(145160)
社会(126877)
社会科(120542)
社会科学(120517)
(102395)
基金项目(101707)
自然(91749)
自然科(89667)
自然科学(89641)
教育(88697)
自然科学基金(88049)
(85643)
资助(78607)
编号(76505)
成果(62221)
重点(59641)
(58846)
(57099)
(55530)
国家社会(54199)
课题(53104)
创新(52073)
(52026)
教育部(51250)
期刊
(188005)
经济(188005)
研究(117432)
中国(77717)
(65162)
学报(59394)
管理(56852)
(54772)
科学(54158)
(48847)
金融(48847)
大学(46210)
学学(43963)
教育(37855)
农业(36009)
技术(34544)
财经(33286)
经济研究(31646)
(28759)
业经(28664)
问题(24091)
(20363)
技术经济(19405)
统计(18986)
(18438)
理论(18003)
国际(17824)
(17820)
(17545)
世界(17027)
共检索到590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建军   周传辉  
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冲击更为敏感且受金融约束更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应对各种冲击,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本文以2011—2021年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应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强化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机制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应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培训。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建军   周传辉  
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冲击更为敏感且受金融约束更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应对各种冲击,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本文以2011—2021年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应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强化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机制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应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培训。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娜娜  
本文基于2012-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区域经济韧性指数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影响,并且创新创业水平在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且西部地区模型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影响效果较弱。本文结合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为区域经济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梦琪   柯雪龙   康宽   郭沛  
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同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纵向多元化经营和融资稳定性赋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同时,也会提升横向多元化经营水平,负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3)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新农主体经营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将明显降低。因此,在提升新农主体经济韧性过程中,本研究建议应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准确定位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方磊  张雪薇  
从“宏观环境子系统”和“微观群落子系统”两个维度构建科技金融生态评价体系,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测算2008—2020年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科技金融生态水平,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科技金融生态对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金融生态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由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存在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经济韧性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生态产生的技术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均从总体上提升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经济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提高科技金融生态水平的政策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亮  陈德慧  余国新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路阳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时期,经济韧性一词被学者们广泛提及。人力资本负载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持续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本文系统梳理了人力资本存量、创新水平和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各省区域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基本传导机制,并以创新水平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还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创新水平对于人力资本存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存在显著中介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注重发展人力资本存量,鼓励创新驱动型发展,提高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秦丁  
本文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创业活力以及流通经济韧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其如何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旨在为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通过综合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方法,本文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不仅促进金融资源的广泛覆盖与高效配置,还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新潜能。同时,这种正向的金融支持与创新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了流通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即提升了流通经济韧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指出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并不断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水平,是增强流通经济韧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齐美东  吴金科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从直接、间接两个层面,区域、维度、门槛三重视角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得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深度维度赋能实体经济的效果较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要好;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存在非线性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挥“数字效应”强化区域创新、“普惠效应”提升消费水平、“金融效应”促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义姝   严奉宪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特征,基于2011—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空间、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促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技术创新是其间的重要作用途径;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呈现双重门槛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高韧性水平与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刚   胡时豪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阐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通过增强区域的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方面实现促进效果。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小。基于此,应要加强中西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经济韧性,同时提升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亮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建峰  刘冰  李凯杰  
在对外贸易影响因素不断复杂化和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数字经济能否提升出口韧性,对出口贸易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数字经济对区域出口韧性的影响并验证影响机制及检验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地区出口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比在东部地区更明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在出口韧性高分位点处的提升能力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创新效应提高地区出口韧性,良好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水平能够强化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在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上都显示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