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78)
2023(12992)
2022(10093)
2021(8969)
2020(7162)
2019(15767)
2018(14962)
2017(28630)
2016(15031)
2015(16305)
2014(15864)
2013(15740)
2012(14479)
2011(13079)
2010(13495)
2009(13142)
2008(12065)
2007(11210)
2006(10202)
2005(9424)
作者
(41565)
(35663)
(34683)
(33245)
(21812)
(16839)
(15642)
(13434)
(13414)
(12320)
(12151)
(11634)
(11091)
(11042)
(10942)
(10693)
(10220)
(10102)
(10095)
(10091)
(8771)
(8524)
(8465)
(8139)
(8128)
(7943)
(7761)
(7709)
(7126)
(6917)
学科
(65898)
经济(65796)
(57558)
(51133)
管理(44799)
农业(34721)
(34612)
企业(34612)
(26631)
金融(26629)
业经(25500)
(24611)
银行(24604)
(23841)
中国(23527)
(21411)
(21281)
方法(20061)
数学(17917)
数学方法(17799)
地方(15112)
(14785)
(12585)
农业经济(12573)
财务(12559)
财务管理(12535)
企业财务(12031)
(11740)
体制(11504)
(11350)
机构
学院(216331)
大学(210581)
(98289)
经济(96408)
管理(82692)
研究(71872)
理学(71211)
理学院(70591)
管理学(69707)
管理学院(69320)
中国(63674)
(53008)
(48149)
(41871)
农业(39849)
科学(38713)
财经(37078)
中心(36553)
业大(35180)
(34398)
(33778)
(33391)
经济学(31183)
研究所(30542)
经济学院(28367)
财经大学(27290)
(26499)
北京(25572)
经济管理(25401)
(25387)
基金
项目(143625)
科学(114655)
研究(111308)
基金(105955)
(90633)
国家(89733)
科学基金(78009)
社会(75572)
社会科(71550)
社会科学(71536)
(56931)
基金项目(55610)
教育(47931)
编号(45933)
(45357)
自然(45205)
自然科(44148)
自然科学(44140)
自然科学基金(43380)
资助(40670)
成果(36912)
(35102)
国家社会(32878)
(32592)
(32548)
重点(31648)
(31227)
(30963)
课题(30364)
(29555)
期刊
(114149)
经济(114149)
研究(65273)
(59634)
中国(48457)
农业(39762)
(39567)
金融(39567)
(37155)
学报(31084)
科学(29396)
管理(26726)
大学(25877)
学学(24868)
业经(24702)
财经(18598)
(17605)
教育(17009)
技术(16382)
经济研究(16028)
问题(15925)
(15905)
农村(15605)
(15605)
农业经济(14976)
(12664)
世界(12599)
经济问题(11378)
社会(10535)
理论(10274)
共检索到337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锦怡  刘纯阳  
互联网的"泛在性"特征极大地降低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和使用成本,既有助于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创造了更多经济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减缓农村贫困。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利用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互联网信贷和互联网保险发展(即金融可得性)直接减缓农村贫困,同时也会通过增加个体就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即经济机会)间接减缓农村贫困;(2)考察期内,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的减贫效果整体上优于瞄准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机会的减贫效果。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贫困农户自身特征,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应瞄准以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为目标。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林  周舒影  
数字普惠金融一直被视为缓解农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论文基于31个省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农村贫困的总体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农村减贫效应,使用深度分指数的减贫效应最显著;从传导途径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这两个途径来缓解农村贫困;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具有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态势。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状况应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居民的减贫增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红   郭继涛  
基于中国2011—2021年和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支付、信贷、保险和收入分配等渠道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且支付渠道的减贫效果更好;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本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因此,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对农村相对贫困群体数字金融素养的提升和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凌霄  
文章在采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使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分别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自相关模型(SAC)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经济距离还是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我国乡村振兴均表现出空间关联性;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且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越近,溢出效应越大,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农村减贫、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何燕  李静  
文章使用我国2011-2018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减贫效应,并进一步构建固定面板中介效应框架,分析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担任的中介角色。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动态减贫效应;就业机会的中介减贫效应占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总效应的比重高达21.59%;该中介效应存在城乡差异与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就业达到的减贫效果具有异质性。结合当下减贫首要目标为防止相对贫困向绝对贫困转移的背景,文章从"授人以渔"视角出发,指出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现阶段减贫的侧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提升居民就业率,使其与弱势群体实现深度融合,从而达到防止返贫的效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倩  李政  熊德平  
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著;相较于富裕群体,贫困群体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了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伟祁   柳松   谭卓敏   吴植栋  
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资本—技术—劳动力”分析框架,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该研究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资本供给、驱动技术创新和引导劳动力回流,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要素支撑。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超过一定水平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加快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优化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环境、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农民数字金融素养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赋能效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芝  任善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是我国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相对贫困水平减缓的总效应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缓地区的相对贫困,同时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相对贫困的减缓;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且这种效应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华珂  
金融扶贫是攻坚扶贫的重要政策举措,而金融扶贫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文章首先对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机理分析,得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能够摆脱贫困的结论。其次利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测算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看,普惠金融能够为贫困群体进行资金借贷,增加他们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农村贫困的减缓;从区域层面看,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最后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普惠金融区域差异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顾宁  张甜  
本文在阐明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发展深度、空间广度及渠道维度三个方面,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槛与空间层面,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的抑制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且普惠金融发展整体对农村贫困减缓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渠道层面,普惠金融减贫的直接渠道与间接作用渠道并存,直接路径中可获得性渠道发挥主要贫困减缓作用、服务质量渠道的作用尚未显著发挥,间接路径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渠道均得以有效验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晓安  庄晓栋  许泽庆  
"脱贫攻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金融减贫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视角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效应,并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扶贫增收效果。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农村扶贫增收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普惠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应该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并重视地区间普惠金融减贫合作与政策互通的深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树福  
2015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笔者以福建省为例,探索思考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在福建省的实践为了解辖区普惠金融现状,福建银监局对辖内8个市、79个县(区/县级市)、958个乡镇、142个城乡银行业机构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受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海龙  陈小昆  
以2011—2019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借助面板中介变量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改善了相对贫困,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改善效应最大,使用深度的改善效应最小;工资性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改善相对贫困的反向中介因素,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却抑制了相对贫困的改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工资性收入形成新的收入分配"极化"效应,且"极化"效应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部分地被抵消,最终弱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效应越大,工资性收入对相对贫困的极化效应越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振军  于丽红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地理权重矩阵、经济权重矩阵和嵌套权重矩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减贫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多维贫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即越贫困的地区其集聚效应越显著;虽然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对医疗贫困的减贫效应相对较弱;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对农村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和空间关联性,但对东部地区整体减贫效果弱于其他地区;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他相关联省份的减贫起到了间接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