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9)
- 2023(14555)
- 2022(11613)
- 2021(10330)
- 2020(8492)
- 2019(18762)
- 2018(18062)
- 2017(34549)
- 2016(18654)
- 2015(20598)
- 2014(20022)
- 2013(19605)
- 2012(17943)
- 2011(16059)
- 2010(15985)
- 2009(15209)
- 2008(14009)
- 2007(12487)
- 2006(11041)
- 2005(10030)
- 学科
- 济(68558)
- 经济(68444)
- 管理(56514)
- 业(55096)
- 企(44172)
- 企业(44172)
- 融(27156)
- 金融(27151)
- 财(26616)
- 方法(25922)
- 银(25389)
- 银行(25348)
- 中国(25102)
- 行(24453)
- 数学(22874)
- 数学方法(22693)
- 农(22158)
- 制(21381)
- 业经(20477)
- 地方(15810)
- 农业(15578)
- 务(15447)
- 财务(15419)
- 财务管理(15388)
- 企业财务(14647)
- 贸(14090)
- 贸易(14079)
- 体(13845)
- 易(13733)
- 学(12903)
- 机构
- 学院(257685)
- 大学(257640)
- 济(105871)
- 经济(103598)
- 管理(95780)
- 研究(87688)
- 理学(82787)
- 理学院(81825)
- 管理学(80515)
- 管理学院(80040)
- 中国(72560)
- 京(53601)
- 科学(53368)
- 财(53178)
- 农(50021)
- 所(44065)
- 中心(42660)
- 业大(41632)
- 财经(41464)
- 研究所(40044)
- 农业(39417)
- 江(39133)
- 经(37639)
- 经济学(33825)
- 北京(33120)
- 院(31832)
- 范(31665)
- 州(31351)
- 师范(31212)
- 财经大学(30866)
- 基金
- 项目(178699)
- 科学(139781)
- 基金(130058)
- 研究(128079)
- 家(115178)
- 国家(114142)
- 科学基金(97125)
- 社会(83521)
- 社会科(79252)
- 社会科学(79232)
- 省(70733)
- 基金项目(69129)
- 自然(62123)
- 自然科(60689)
- 自然科学(60669)
- 自然科学基金(59622)
- 划(59244)
- 教育(57376)
- 资助(51228)
- 编号(50664)
- 成果(41026)
- 重点(40348)
- 发(38716)
- 部(38715)
- 创(38414)
- 制(37355)
- 创新(36022)
- 国家社会(35636)
- 课题(35135)
- 科研(34625)
共检索到388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城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路径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特性对收入不平等状况改善的影响,并引入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意愿作为中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的可得性、价格合理性、便利性以及针对性能够有效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安全性无显著作用;使用意愿在数字普惠金融特性改善收入不平等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文 刘汉成
文章基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库构建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收入不平等与居民金融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居民的金融行为,提高其进入金融市场的概率以及程度;收入不平等在两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缓解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状况,使得更多居民拥有闲置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均能促进居民金融行为,但覆盖广度对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金融行为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锋 张桃霖 黄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收入不平等指标,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收敛效应,分指数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收敛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低。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缓解家庭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减少自雇型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平等。第三,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中的劳动技能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作用渠道。第四,人力资本存在调节效应,数字素养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效应。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功能,与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家庭数字素养进一步结合起来,逐步缩小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丽娟 汤晓晓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Kakwani指数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和提高互联网信息可得性有效抑制农户收入不平等。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户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差异化影响,覆盖广度的影响效应最显著,而使用深度不显著。异质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纯农业型和纯非农业型农户收入不平等抑制效应更显著。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户增加知识储备进而提高金融素养,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渗透发展,打破农村“金融排斥”和“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文秀 刘俊杰
缩小收入差距是激发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关键。通过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从民生福祉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和消费不平等的收敛具有积极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缓解消费不平等问题。异质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中低水平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更明显;在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消费不平等收敛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如何释放消费潜力,破解消费不平等难题,推进居民消费均衡发展,从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松涛 罗炜琳 梁颖欣
以2011—2021年全国284个地级市为样本,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构建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从宏观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缩小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明显较强。在此基础上,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匹配CFPS2012—2020五期数据集,从农村家庭这一微观社会单元入手,揭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约束、改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等微观机制赋能农村居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松涛 罗炜琳 梁颖欣
以2011—2021年全国284个地级市为样本,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构建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从宏观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缩小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明显较强。在此基础上,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匹配CFPS2012—2020五期数据集,从农村家庭这一微观社会单元入手,揭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约束、改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等微观机制赋能农村居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观富 高天天
利用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全国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会显著提高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城市内农民工的就业,增加农民工的小时工资,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来增强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进一步对农民工个体异质性分析发现:低受教育水平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更容易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男性和女性农民工的居留意愿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区别。分析地区异质性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影响了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居留意愿,但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民工 居留意愿 社会福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刘培培
数字普惠金融旨在为金融需求者提供一个普惠性的产品服务,促使传统金融转向开放、包容、普惠的"人本主义"经营理念。根据金融深化理论的观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门槛效应、减贫效应、排除效应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31个省级区域的泰尔指数,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由于数字普惠金融会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内生性问题,用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得到一致可靠的计量结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经过G20各成员多日以来的讨论磋商,峰会通过了由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其中提出了8条原则和具体的66条建议,成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首个国际性的共同纲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凡空 李雪瑜
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建立实证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结论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且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上述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另外,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数字普惠金融结构异质性、城乡居民异质性及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加兰 查雨城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影响,同时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时存在自身双重门槛效应。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选择与理论支撑。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虹 王乔冉
本文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未能更好的兼顾效率和公平;在效应传导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科技创新效应、创业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碧云 叶雅优 易行健 李家山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普惠金融在收入不平等抑制居民消费方面的缓冲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第二,收入不平等通过加剧居民流动性约束以及抑制社会资本积累负向影响消费支出,而普惠金融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对流动性约束的强化作用和对社会资本的抑制作用来减弱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第三,普惠金融的缓冲效应更多体现在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所居住区域正规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居民群体之中。上述研究从普惠金融视角为促进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