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87)
- 2023(20663)
- 2022(16950)
- 2021(15469)
- 2020(13237)
- 2019(30004)
- 2018(29706)
- 2017(56933)
- 2016(30400)
- 2015(34225)
- 2014(34264)
- 2013(33768)
- 2012(31046)
- 2011(28016)
- 2010(28473)
- 2009(27074)
- 2008(26300)
- 2007(23946)
- 2006(21091)
- 2005(19412)
- 学科
- 济(142963)
- 经济(142784)
- 业(106748)
- 管理(102403)
- 企(94101)
- 企业(94101)
- 方法(57599)
- 数学(47643)
- 数学方法(47128)
- 财(41587)
- 农(38702)
- 业经(38701)
- 中国(36986)
- 制(31976)
- 融(30255)
- 金融(30247)
- 银(29293)
- 银行(29253)
- 地方(29247)
- 务(28234)
- 财务(28158)
- 财务管理(28100)
- 行(28039)
- 农业(26938)
- 企业财务(26700)
- 学(24405)
- 理论(23384)
- 体(23341)
- 技术(22108)
- 贸(21984)
- 机构
- 学院(441560)
- 大学(437357)
- 济(191085)
- 经济(187181)
- 管理(172441)
- 理学(146815)
- 理学院(145374)
- 研究(144264)
- 管理学(143012)
- 管理学院(142205)
- 中国(117996)
- 财(92697)
- 京(91149)
- 科学(84058)
- 农(72655)
- 财经(72412)
- 所(72161)
- 中心(68988)
- 江(68729)
- 经(65445)
- 研究所(64539)
- 业大(62087)
- 经济学(59204)
- 北京(56970)
- 农业(56772)
- 州(54170)
- 财经大学(53276)
- 经济学院(53148)
- 范(52681)
- 师范(52099)
- 基金
- 项目(283941)
- 科学(224890)
- 研究(209439)
- 基金(207220)
- 家(178740)
- 国家(177186)
- 科学基金(154061)
- 社会(135155)
- 社会科(128228)
- 社会科学(128197)
- 省(111860)
- 基金项目(108693)
- 自然(97931)
- 教育(96395)
- 自然科(95686)
- 自然科学(95659)
- 自然科学基金(93996)
- 划(92262)
- 编号(84894)
- 资助(84779)
- 成果(69046)
- 重点(63523)
- 部(63163)
- 发(60987)
- 创(60833)
- 课题(58438)
- 国家社会(56431)
- 创新(56407)
- 制(55331)
- 教育部(54840)
- 期刊
- 济(219603)
- 经济(219603)
- 研究(131393)
- 中国(90055)
- 财(77463)
- 管理(69370)
- 农(67177)
- 学报(63729)
- 科学(59340)
- 融(53295)
- 金融(53295)
- 大学(49666)
- 学学(47171)
- 农业(44637)
- 技术(42281)
- 教育(41257)
- 财经(37567)
- 业经(35068)
- 经济研究(34901)
- 经(32380)
- 问题(27880)
- 业(25262)
- 技术经济(24455)
- 统计(22214)
- 贸(21650)
- 财会(21216)
- 理论(20785)
- 世界(20725)
- 策(20517)
- 现代(20384)
共检索到678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盛明泉 汪顺 商玉萍
选取2007—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索当前愈演愈烈的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负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为"脱实向虚"而非"产融相长",挤占实业投资以及抑制创新投入是其影响路径;在融资约束更低以及短视性更强的企业样本中,金融化行为的"脱实向虚"效应更加凸显;在企业金融化过程中,配置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研究结论为提振实体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关键词:
金融化 全要素生产率 套利 融资约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园 郑忱阳 江萍 刘超
金融科技以金融业的科技创新为桥梁,通过改善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最终助力实体经济。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科技指数,选择2003—2016年除金融业、房地产业外的上市公司样本代表实体经济企业,采用投资效率模型测度企业的投资效率,探讨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效率呈"U"型关系,即金融科技在发展初期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效率,在加以金融监管配合后的后期将有助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当前,中国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处于"U"型的上升阶段,即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投资效率正逐步得以实现。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实体经济 投资效率 金融监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钟高 辛明璇
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决策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司治理机制要回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会降低企业金融化总体水平,融资约束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东监督和商业信用融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金融资产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检验则发现,分析师跟踪与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在“脱虚向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有效防范金融化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宁 王雪方 孙莲珂 靳庆鲁
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超额回报使利润渐趋收窄的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偏离其主营业务,造成企业投资行为"脱实向虚",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巨大挑战。本文以我国47个城市颁布的房产限购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16年212个地级市及973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房产限购政策能否有效抑制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趋势。使用双重差分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房产限购政策在抑制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投资的同时,能够促使企业聚焦主业,增加对实体资产的投资,实现企业投资结构的"脱虚返实",上述政策效应在限购政策更加严格的地区更为显著。此外,房产限购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创新投入的增长速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永强 张志远
去杠杆是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考察去杠杆对实体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对于及时调整去杠杆的工作方向和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发现,实体企业在降低杠杆率后会增持金融资产,且这一增持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偏向于银行主导的地区。然而,实现去杠杆的企业在增持金融资产后,经营风险随之上升,这种经营风险上升的后果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偏向于市场主导的地区。此外,去杠杆导致金融资产配置增加的作用在资产周转率较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因此,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要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并及时监测防范去杠杆可能带来的实体企业金融化风险。
关键词:
去杠杆 金融资产 金融结构 经营风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窦炜 赵蕾 马莉莉
以2015年末我国实施的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0年A股地方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地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抑制了地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规模。区分金融资产类别后研究发现,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显性金融资产规模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与隐性金融资产配置规模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以及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强度越大时,政府审计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规范政府干预缩减了地方国有企业显性金融资产配置规模,且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这一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慕亚宇 胡奕明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长期和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对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类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转型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却抑制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类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通过增加企业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以及降低融资约束等中介渠道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而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可以通过增加企业风险及融资约束程度的中介渠道来抑制企业转型升级。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企业金融类长期股权投资对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显著,而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弱;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对转型升级的负面影响,在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较强的企业中更弱。由于企业持有不同类别金融资产的动机和影响不同,政府部门应根据实体企业持有的具体金融资产类型对其进行监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磊
以2013—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高端制造业为样本,实证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对实体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资产配置对实体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倒“U”型非线性影响,且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金融资产配置对实体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衰退期企业更加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是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实体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瑞平 李喆赟 闫雪菲 袁文昱
在商品运营的基础上努力开展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提高盈余持续性是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资本运营,服务好商品运营,是当前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采用2013—2018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公司和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及其结构对于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资产配置总额越大,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越差。但持有长期股权投资占比越高,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应于持续性的增强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表明,要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当适当限制金融资产配置,努力提高能够直接服务商品运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比重,这对于国有实体企业尤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