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9)
- 2023(8582)
- 2022(6296)
- 2021(5323)
- 2020(4334)
- 2019(9616)
- 2018(8892)
- 2017(18127)
- 2016(8997)
- 2015(10143)
- 2014(9858)
- 2013(9966)
- 2012(9444)
- 2011(8391)
- 2010(8577)
- 2009(8334)
- 2008(7127)
- 2007(6286)
- 2006(5479)
- 2005(5090)
- 学科
- 济(47721)
- 经济(47665)
- 业(31112)
- 管理(28267)
- 融(26069)
- 金融(26069)
- 企(25802)
- 企业(25802)
- 方法(24420)
- 数学(23113)
- 数学方法(23038)
- 银(22781)
- 银行(22781)
- 行(22034)
- 中国(18441)
- 财(16856)
- 业经(13151)
- 制(11696)
- 务(11549)
- 财务(11536)
- 财务管理(11515)
- 企业财务(11230)
- 中国金融(11112)
- 农(10332)
- 产业(10263)
- 地方(9600)
- 贸(8887)
- 贸易(8879)
- 信息(8815)
- 易(8671)
- 机构
- 大学(130871)
- 学院(129181)
- 济(63902)
- 经济(62879)
- 管理(52419)
- 理学(45548)
- 理学院(45197)
- 管理学(44802)
- 管理学院(44555)
- 中国(39500)
- 研究(38858)
- 财(33694)
- 财经(27036)
- 经(24877)
- 京(24769)
- 经济学(22868)
- 融(21856)
- 金融(21446)
- 中心(21263)
- 经济学院(21087)
- 财经大学(20729)
- 银(19266)
- 银行(18586)
- 江(17860)
- 科学(17570)
- 行(17339)
- 所(16883)
- 商学(16316)
- 商学院(16179)
- 人民(16089)
- 基金
- 项目(86148)
- 科学(70006)
- 基金(66564)
- 研究(65811)
- 家(55556)
- 国家(55104)
- 科学基金(49542)
- 社会(46816)
- 社会科(44983)
- 社会科学(44972)
- 基金项目(34207)
- 省(31563)
- 教育(29529)
- 自然(28691)
- 自然科(28066)
- 自然科学(28065)
- 资助(27622)
- 自然科学基金(27617)
- 划(25887)
- 编号(25500)
- 国家社会(21170)
- 成果(20718)
- 部(20359)
- 教育部(18895)
- 重点(18784)
- 创(18758)
- 人文(18598)
- 发(18259)
- 制(18047)
- 创新(17551)
共检索到198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敏 蔡定洪 张翼 和树贺
用民间借贷诉讼案件的发生率表示居民债务风险,基于201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债务风险的关系,发现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居民债务风险也随之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对居民债务风险影响不一,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指数与债务风险显著正相关,使用深度的各项二级维度均对债务风险有正向影响,其中支付指数和信贷指数影响最强,而数字化程度指数与债务风险关系不显著。最后提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统计、强化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监管、加强支付和信贷风险约束、继续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等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胡佳胤 黄北辰 向昊天 张英广
本文首次通过企业破产裁判文书数据探究了中央政策导向和地方官员变更对企业破产的影响。我们利用2016年中央推动企业破产改革的政策目标和各地官员变更的年份差异进行多期双重差分分析,发现2016年之后的官员变更提升了当地企业破产数量,推动了破产制度建设。这一影响在新官员调任自外地或上级单位的样本中更为显著,而在2016年之前不显著,反映出中央政策导向的关键作用。本文揭示出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对破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企业破产 官员变更 政策导向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易梦洁 李嘉晟 申广军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当前文献集中关注扶贫政策的经济影响,而忽略了其社会效果。本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级贫困县刑事案件数和刑事犯罪人数的年增长减速20%以上。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县经济增长是减少刑事犯罪增长的主要渠道,就业改善在精准扶贫降低犯罪的影响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本文揭示了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背景下扶贫与维护社会治安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平安中国助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刑事犯罪 裁判文书数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永峰
在超前消费日益普遍和数字支付加快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支付数字化对居民超前消费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超前消费的衍生后果,以及金融素养和平台监管的规制作用。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明显导致了居民的超前消费行为,尤其是对男性、农村、中等及中高收入居民而言,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行为更加明显。作用机制在于,支付数字化致使居民产生价格和收入上的双重货币幻觉,导致居民低估商品价格同时高估收入水平,模糊当期收入与跨期收入界限,由此诱发超前消费。进一步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主要由享乐型消费大幅增加引起;同时,超前消费使得居民家庭债务扩大,加剧了居民家庭资产结构脆弱性。研究表明:金融素养提升和数字平台监管能够有效弱化支付数字化引起的超前消费倾向。本文为正确认识支付数字化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凸显了国家加强平台监管和网贷治理的重要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易行健 周利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冯大威 高梦桃 周利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匹配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创业概率;从雇员规模和创业动机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创业活动的雇员规模和收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居民创业行为,同时也要优化创业结构。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居民创业 社会资本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观富 许嘉怡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就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工作收入;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就业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非农就业和私企就业规模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低教育程度等传统就业弱势群体的正面影响更大,对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就业促进作用也更大。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同时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普惠金融 就业 工作收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彭方平 展凯
整体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以及如何化解过度负债,是困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建立非线性多维状态系统模型,刻画了过度负债带来的金融压力上升,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政府支出性干预政策无法避免经济体系的金融压力上升,不能消除过度负债所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去杠杆和缓解金融压力对解决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具有重要意义,而财政扩张政策在长期并不能带来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存在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
过度负债 政府支出 非线性预测控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强身 刘俊杰 李文秀
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成为释放中国内需潜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将CFPS微观调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价格效应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数字化程度作用较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低消费阶层、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由此,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内需扩大,需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提升数字化程度,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潘启娣 肖峻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来增强劳动吸引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其影响在中部地区、人口非连续净流入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尤其是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且会增强常住人口流动,但对户籍人口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薛秋童 唐攀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然而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是当前及今后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全面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与贫困脆弱性的关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和“惠及”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总体上能减缓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发生,通过分析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贫困脆弱性间的关系发现,相较于“普及”效果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惠及”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普及”作用在数字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效果更好,而“惠及”作用在数字化程度较低地区效果更好。相较于沿海地区的青年群体而言,“普及”作用对沿海地区中老年群体的效果更好,而“惠及”作用则会对非沿海地区中老年群体效果更好。上述结论为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洪金明 袁一辰
保持国有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资管新规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2015—2021年沪深A股市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资管新规实施对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民营企业而言,资管新规实施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降低金融化水平,减少银行借款,进而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对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性行业、中央企业以及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而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却削弱了资管新规的实施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会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水平,进而提高实体投资水平和每股经济增加值。上述研究结果不但为治理国有企业高杠杆的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还对加强金融监管和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管新规 国有企业 过度负债 影子银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海岚 康思
基于中国地市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4—2020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文旅消费潜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激发了家庭文旅消费潜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促消费效应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对文旅消费潜力的激发作用尚不显著;(2)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激发文旅消费,且夜间经济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动能;(3)数字普惠金融对文旅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居民认知能力差异。据此建议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的纵深推广、加快发展型与享乐型消费市场的建设以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能,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深入挖掘数字普惠金融对文旅消费的提振作用,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袁胜超 庞瑞芝 吕翠翠
新医改后,"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偏离新医改初衷并削弱了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效果,为此,从人均医疗总费用及其构成角度表征看病贵,利用鲍莫尔的不平衡增长模型揭示了医疗费用增长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实证考察了"成本病"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医疗费用持续快速增长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来自于"成本病","成本病"不仅与医疗服务特性有关,也与医疗行业组织低效率有关,这一效应长期存在;东部地区是"成本病"的重灾区,中西部地区的"成本病"效应并不显著,新医改后"成本病"效应明显弱化。启示在于,应正视"成本病"引致的医疗费用增长必然性,将重点转移到医疗行业组织治理上,加快提升医疗行业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杠杆率吗?——来自2011—2018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数字人民币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来自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支差距:理论机制、经验证据及政策选择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效应:来自家庭调查微观数据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与种地农户增收——来自种植业全生产链条赋能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来自中国1869个县域的证据
高铁开通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来自地级市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来自创业活跃度的经验证据与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