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76)
- 2023(19542)
- 2022(16202)
- 2021(14763)
- 2020(12471)
- 2019(27888)
- 2018(27360)
- 2017(52733)
- 2016(28690)
- 2015(31662)
- 2014(30976)
- 2013(31064)
- 2012(28345)
- 2011(25322)
- 2010(25494)
- 2009(24151)
- 2008(23249)
- 2007(20738)
- 2006(18505)
- 2005(16657)
- 学科
- 济(116338)
- 经济(116200)
- 业(102259)
- 管理(92443)
- 企(88855)
- 企业(88855)
- 方法(51957)
- 数学(41824)
- 数学方法(41432)
- 农(36850)
- 业经(36310)
- 财(34967)
- 中国(34549)
- 融(28563)
- 金融(28561)
- 银(27208)
- 银行(27142)
- 行(26172)
- 制(26149)
- 农业(26136)
- 务(24774)
- 财务(24701)
- 财务管理(24669)
- 企业财务(23434)
- 学(23074)
- 地方(22380)
- 理论(21984)
- 贸(21791)
- 贸易(21775)
- 技术(21404)
- 机构
- 学院(411175)
- 大学(410988)
- 济(165048)
- 管理(162899)
- 经济(161558)
- 理学(140296)
- 理学院(138802)
- 管理学(136581)
- 管理学院(135831)
- 研究(135149)
- 中国(107464)
- 京(87248)
- 科学(84240)
- 财(77501)
- 农(75222)
- 所(68550)
- 业大(64326)
- 研究所(62437)
- 中心(62423)
- 财经(62259)
- 江(61082)
- 农业(59295)
- 经(56679)
- 北京(54666)
- 范(51576)
- 师范(51003)
- 经济学(49938)
- 州(49896)
- 院(48218)
- 财经大学(46276)
- 基金
- 项目(277499)
- 科学(217274)
- 基金(201627)
- 研究(200345)
- 家(177038)
- 国家(175460)
- 科学基金(150380)
- 社会(127830)
- 社会科(121173)
- 社会科学(121138)
- 省(108549)
- 基金项目(106633)
- 自然(97601)
- 自然科(95342)
- 自然科学(95312)
- 自然科学基金(93670)
- 划(90860)
- 教育(90037)
- 资助(82110)
- 编号(80931)
- 成果(65308)
- 重点(61966)
- 部(60159)
- 创(59495)
- 发(58914)
- 创新(55070)
- 课题(54821)
- 科研(53079)
- 国家社会(52972)
- 业(52354)
- 期刊
- 济(182039)
- 经济(182039)
- 研究(119747)
- 中国(78551)
- 学报(70553)
- 农(69586)
- 科学(61752)
- 管理(61557)
- 财(61295)
- 大学(52760)
- 学学(49848)
- 农业(47253)
- 融(46046)
- 金融(46046)
- 教育(39371)
- 技术(33885)
- 财经(31761)
- 业经(31216)
- 经济研究(28287)
- 经(27321)
- 业(26274)
- 问题(23786)
- 图书(23666)
- 技术经济(21174)
- 版(20583)
- 科技(19917)
- 理论(19781)
- 现代(19400)
- 商业(18496)
- 实践(17892)
共检索到61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姜松 林小童
当前,“鲍莫尔病”在我国已然出现,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治理“鲍莫尔病”的关键。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先发国家实践经验的有力佐证,但囿于多目标冲突、监管套利等复杂原因,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此进行多重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显著为正,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和区域性差异: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中部地区影响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促进作用。生产性分工、专业化两条传导路径检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是影响效应不确定性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优势、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治理“鲍莫尔病”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徐亚男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且在区域间显著失衡。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广义可加型偏好的多部门多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在理论上和定量上研究了劳动生产率对中国区域结构转型的影响。模型中服务业比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扩大的工农业鲍莫尔病效应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缩小的服务业鲍莫尔病效应,服务业发展是这两个影响方向相反的鲍莫尔病效应相减的结果。在使用中国省级数据估计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对模型的数值模拟较好拟合了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趋势。反事实模拟表明,工农业鲍莫尔病和服务业鲍莫尔病的影响均非常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从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工农业鲍莫尔病的影响逐渐减弱,服务业鲍莫尔病的影响逐渐增强。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通过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结构转型 鲍莫尔病 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雅娇 胡静波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第三产业增势正劲之时,为何工业发展却遇到了阻力,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结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理论及其修正与发展的经验检验,选取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大中 陈福炯
经济活动的相对密集度及其对经济自身效率的影响也反映在服务业方面。本文在构造产业相对密集度指标及其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相对密集度的地区与部门差异性。我们发现,除房地产业外,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相对密集度对其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由于服务业相对密集度的大小可以理解为地区人均服务供给(或产出)水平即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基于中国服务业的经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正好与著名的"凡尔登定律"(Verdoorn’s Law)所揭示的增长与生产率之间的"程式化关系"(stylized relationship)不谋而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继续从结构转型中获得增长红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以及受到服务业“无实物形态”“不可存储性”“非标准化”等属性的限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在服务业领域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提出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深化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框架并指出,知识资本深化形成以“租金创造”为中心的报酬递增,通过产品差异化效应、消费多样化效应、中间品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重塑效应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并从技术进步偏向性、分工专业化的机制视角指出,人力资本是知识获取、吸收和创造的能力体现,且深化的作用重点是驱动劳动力供给“量质转型”,满足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质量需求。尽管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但也具备潜在优势,通过双重资本深化补齐短板和挖掘优势,是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着力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汤萱 高星 赖晓冰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革新了生产要素体系、企业组织架构和生产模式,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企业自身属性与外部时空差异角度而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成长期企业组别中更为明显。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及强化企业内部治理两条路径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特别地,当企业获取政府补助及自身加大研发强度时,能够强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振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应高度保持或提升数字化转型意识,地方政府精准支持数字化转型,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确保数据安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生产率 服务外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金昌
本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从企业、制造业和国家三个角度进行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非低于发达国家 ,而是高于发达国家。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并非来源于所采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 ,而是来源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时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在比较研究中 ,我们习惯于投入产出均用价值量指标即“元 /元”来计算资本的生产率 ,用“元 /人·年”指标来计算劳动的生产率。由于不同国家同样数量的“人·年”劳动投入折算为价值量投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致使使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 ,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正确的计算方...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国际比较 指标计算方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珍 韩兆安 云乐鑫
文章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确立的以不变价格劳均价值增值测度全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观察期内,中国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第二产业的全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停滞不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是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和总体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显著下降,但仍是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细分行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普遍比服务业整体高,生活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比生产性服务业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燕武 李文溥 张自然
相对于制造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出现了下降趋势。一些研究将其归因于服务业TFP的较低增速。利用2001—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TFP,发现:样本期内,服务业TFP及其增速尽管仍低于制造业,但差距很小,这不是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和个别区域的TFP甚至高于制造业。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流向变化,本文提出,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低劳动生产率,主要是大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进入服务业,使服务业内部的劳动异质性程度扩大、部门平均劳动效率下降造成的。因此,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应加快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人员的职业培训成效,增加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其劳动效率。
关键词:
服务业 劳动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俊 盛鹏飞
当前大多数文献考察了环境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较少直接考察环境污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文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并利用中国199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从污染对生产的影响和污染对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两个渠道来实现;同时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对当期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通过对劳动者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会显著抑制下一期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在环境污染规模较低时,环境污染规模的增加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当环境污染规模较大时则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劳动生产率 局部均衡模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研究旨在考察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否存在驱动作用。以我国2005—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正向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该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比金融危机前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但在样本期内,生产成本这一作用路径显著,创新能力这一作用路径不显著,且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