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29)
- 2023(19041)
- 2022(15877)
- 2021(14592)
- 2020(12189)
- 2019(27342)
- 2018(26733)
- 2017(51252)
- 2016(27879)
- 2015(31169)
- 2014(30386)
- 2013(29858)
- 2012(27171)
- 2011(24570)
- 2010(24641)
- 2009(23235)
- 2008(22105)
- 2007(19571)
- 2006(17334)
- 2005(15339)
- 学科
- 济(105723)
- 经济(105575)
- 管理(85857)
- 业(82666)
- 企(70239)
- 企业(70239)
- 方法(46225)
- 数学(39553)
- 数学方法(39142)
- 中国(33219)
- 财(31905)
- 农(29152)
- 融(28905)
- 金融(28902)
- 业经(28028)
- 银(27955)
- 银行(27879)
- 行(26799)
- 制(26427)
- 学(22964)
- 地方(22034)
- 技术(20559)
- 务(20390)
- 财务(20318)
- 贸(20305)
- 贸易(20287)
- 财务管理(20282)
- 易(19756)
- 农业(19683)
- 企业财务(19311)
- 机构
- 大学(391768)
- 学院(389572)
- 济(155267)
- 管理(152392)
- 经济(151911)
- 理学(131979)
- 研究(131801)
- 理学院(130496)
- 管理学(128269)
- 管理学院(127576)
- 中国(103468)
- 京(83165)
- 科学(82199)
- 财(74085)
- 农(69303)
- 所(66278)
- 业大(61865)
- 中心(61023)
- 研究所(60520)
- 财经(58611)
- 江(57253)
- 农业(54611)
- 经(53318)
- 北京(52179)
- 范(49105)
- 师范(48507)
- 院(47645)
- 经济学(47388)
- 州(46411)
- 财经大学(43758)
- 基金
- 项目(269581)
- 科学(211112)
- 基金(195635)
- 研究(193663)
- 家(172528)
- 国家(171090)
- 科学基金(146177)
- 社会(122905)
- 社会科(116604)
- 社会科学(116575)
- 省(105774)
- 基金项目(103772)
- 自然(95508)
- 自然科(93270)
- 自然科学(93243)
- 自然科学基金(91599)
- 划(88907)
- 教育(87753)
- 资助(79393)
- 编号(77631)
- 成果(62534)
- 重点(60577)
- 部(58449)
- 创(58066)
- 发(57257)
- 创新(54344)
- 课题(53460)
- 科研(51432)
- 国家社会(51073)
- 制(50967)
- 期刊
- 济(166413)
- 经济(166413)
- 研究(114723)
- 中国(78385)
- 学报(67959)
- 农(62774)
- 科学(59347)
- 财(57170)
- 管理(56428)
- 大学(51014)
- 学学(48170)
- 融(45861)
- 金融(45861)
- 农业(42161)
- 教育(41140)
- 技术(31725)
- 财经(28935)
- 业经(27330)
- 经济研究(27018)
- 经(24779)
- 业(22279)
- 问题(21341)
- 科技(20411)
- 图书(19736)
- 版(19239)
- 理论(19048)
- 技术经济(18378)
- 业大(17795)
- 实践(17345)
- 践(17345)
共检索到576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加兰 查雨城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影响,同时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时存在自身双重门槛效应。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选择与理论支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建华 鞠智超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供更加平等、便捷的信贷融资机会,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已成为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加速器。立足于2012—2022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藏除外)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本地区城乡共同富裕,还可正向赋能毗邻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要素错配程度低地区更为显著。传导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进一步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监管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城乡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逐步强化。研究结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参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国玉 唐亮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演进路径,展现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化及金融工具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及区域产业升级。基于此,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因“群”施策,要针对不同省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波 曾丽丹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命题,数字金融发展为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系统测度并分析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对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加快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通过增强创业活跃度和优化产业结构,数字金融促进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度持续提升,科技生产力增长更为明显;受数字鸿沟制约,数字金融对缺乏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高质量发展 熵权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秋菊 王文福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科技性、政策性、靶向性等特点,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样本范围、更换回归方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随着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呈现J字形特征;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均构成城乡共同富裕的格兰杰原因;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城乡共同富裕,而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因此,应大力提升涉农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为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注入蓬勃动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杰 王慧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是发展与培养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选取我国2013—2022年31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在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研究显示,科技创新对东部地区与高经济发展水平省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根植于此,要完善“资源+培养+制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关键引擎”;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核心效能”;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夯实科技创新优势地区“辐射带动”基础,进而为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效赋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志远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刻改变城市与农村生产及生活方式,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这种非线性影响具有强化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从线性影响看,在东部地区最强,在中部地区其次,在西部地区最弱;从非线性影响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在中部地区存在双重门限效应。为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应积极推动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城乡高质量融合提供动力;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凯诚 张玉臣 彭耿
基于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以及运用DID和工具变量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抑制效应还表现在对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效率的影响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仅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使用深度仅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产生抑制效应,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则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率均产生抑制效应。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抑制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可以通过"资源竞争假说"解释。第三,城市行政级别不同,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同、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需针对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政策,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业数字技术水平。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邹克 刘翔 李细枚
科技金融处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领衔地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于2010-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效应与机制逻辑。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由负向替代转为正向协同的时变特征。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赖以形成的重要根基。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突破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市场化程度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实现要素创新性配置,成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应着力做好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文章,畅通科技金融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渠道路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德宇 王珂凡
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标,考察了营商环境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营商环境改善有助于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且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大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此外,营商环境改善能够通过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应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沥幻 张金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新质特征做出了高度概括,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使用2012—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用实证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当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新质生产力时,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显著影响,且这三方面因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贡献递增趋势。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强、企业间合作程度加深、政府的调控这四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和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高污染行业的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低污染行业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和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的推动力更加显著。这就要求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需关注地区或行业的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沥幻 张金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新质特征做出了高度概括,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使用2012—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用实证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当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新质生产力时,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显著影响,且这三方面因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贡献递增趋势。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强、企业间合作程度加深、政府的调控这四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和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高污染行业的劳动对象绿色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低污染行业的劳动者高素质化和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的推动力更加显著。这就要求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需关注地区或行业的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