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17)
- 2023(11897)
- 2022(8823)
- 2021(7691)
- 2020(6090)
- 2019(13089)
- 2018(12628)
- 2017(24148)
- 2016(12680)
- 2015(13851)
- 2014(13526)
- 2013(12942)
- 2012(11383)
- 2011(10046)
- 2010(10069)
- 2009(9673)
- 2008(8405)
- 2007(7482)
- 2006(6738)
- 2005(6157)
- 学科
- 济(51450)
- 经济(51391)
- 业(37641)
- 管理(35138)
- 企(29408)
- 企业(29408)
- 融(25696)
- 金融(25695)
- 中国(23394)
- 银(23233)
- 银行(23198)
- 行(22478)
- 方法(18616)
- 农(17452)
- 数学(16635)
- 数学方法(16543)
- 业经(16446)
- 财(15232)
- 制(13667)
- 地方(12838)
- 农业(12230)
- 产业(11618)
- 中国金融(11152)
- 贸(10626)
- 贸易(10616)
- 易(10391)
- 务(10061)
- 财务(10035)
- 财务管理(10023)
- 信息(10009)
- 机构
- 学院(176523)
- 大学(175741)
- 济(75010)
- 经济(73561)
- 管理(65905)
- 研究(60420)
- 理学(57312)
- 理学院(56721)
- 管理学(55753)
- 管理学院(55466)
- 中国(51873)
- 科学(36796)
- 农(36497)
- 京(35757)
- 财(34407)
- 中心(30052)
- 所(29911)
- 业大(29433)
- 农业(28687)
- 财经(27847)
- 研究所(27558)
- 江(25962)
- 经(25500)
- 经济学(24609)
- 经济学院(22565)
- 北京(21796)
- 院(21643)
- 范(21248)
- 州(21229)
- 财经大学(20909)
- 基金
- 项目(125137)
- 科学(98441)
- 基金(92070)
- 研究(87949)
- 家(82327)
- 国家(81624)
- 科学基金(69641)
- 社会(59412)
- 社会科(56573)
- 社会科学(56559)
- 省(49269)
- 基金项目(48766)
- 自然(44057)
- 自然科(43122)
- 自然科学(43107)
- 自然科学基金(42366)
- 划(41032)
- 教育(38338)
- 资助(35439)
- 编号(34147)
- 重点(28332)
- 发(27999)
- 创(27210)
- 成果(26449)
- 部(26369)
- 国家社会(26039)
- 创新(25510)
- 科研(24105)
- 计划(23334)
- 课题(23209)
共检索到260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媛媛 韩瑞栋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提高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新型城镇化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8年中国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并采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积极影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多种稳健性检验同样表明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通过激发城市创新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东北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东、中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沈洋 犹雨寒 周鹏飞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普惠金融的延续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2011—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享受数字金融技术红利更充分,而西部地区则享受了数字金融政策红利。此外,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的影响也呈现出异质性,金融数字化还不能发挥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错配、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中介渠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选取了农村电商、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验证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直接效益,还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本文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探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从而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大伟 张韶华
普惠金融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政策议题,强调将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利用储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成果,普惠金融被认为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降低收入不平等性的有效途径,这与我国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目前,在我国深化推进城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兴 李晓涵 何奇龙 马九杰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邹新阳 姚清霞
论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及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可通过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小。因此,为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全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还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新型城镇化 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万里 张澄 宣旸
构造中国2010-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和2012-2014年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搜寻对照组,使用引入滞后项的系统GMM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率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和人力资本异质性。结论如下:(1)智慧城市不会影响当期城乡收入差距,但会降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城乡收入差距;(2)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率中介了智慧城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滞后负向作用,即智慧城市通过提高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水平,降低城乡收入差距;(3)地区、城市规模和人力资本均存在异质性,即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智慧城市越显著地促进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洋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普惠金融发展对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土地城镇化却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二是普惠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最后依据结论,得出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城镇化 系统矩估计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珺
当前,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国策。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如何更好、更大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每位金融界同仁深入思考。新型城镇化内涵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曹凤岐
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这就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筹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为城镇化服务,开展资产证券化。同时,设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城市信托、房地产信托,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设。此外,还必须发挥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依靠银行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小额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农业生产、创业、就业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宗良 韩如晖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金融体系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成败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作用。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将逐步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快速发展。金融的有力支持则是城镇化稳步推进的重要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