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78)
- 2023(17109)
- 2022(14006)
- 2021(12821)
- 2020(10687)
- 2019(24119)
- 2018(23543)
- 2017(45425)
- 2016(24441)
- 2015(27267)
- 2014(27144)
- 2013(27052)
- 2012(24838)
- 2011(22423)
- 2010(22471)
- 2009(21085)
- 2008(19744)
- 2007(17397)
- 2006(15403)
- 2005(13583)
- 学科
- 济(95923)
- 经济(95811)
- 管理(71255)
- 业(69434)
- 企(56020)
- 企业(56020)
- 方法(43934)
- 数学(38668)
- 数学方法(38324)
- 中国(32530)
- 融(28065)
- 金融(28064)
- 财(27324)
- 银(27276)
- 银行(27213)
- 农(27023)
- 行(26252)
- 业经(24258)
- 制(21225)
- 学(19885)
- 贸(19867)
- 贸易(19849)
- 地方(19778)
- 易(19338)
- 农业(18483)
- 务(17354)
- 财务(17288)
- 财务管理(17261)
- 企业财务(16456)
- 技术(15370)
- 机构
- 大学(354238)
- 学院(352291)
- 济(141281)
- 管理(138699)
- 经济(138265)
- 理学(120631)
- 理学院(119325)
- 管理学(117383)
- 研究(117157)
- 管理学院(116771)
- 中国(92777)
- 京(74911)
- 科学(73037)
- 财(66598)
- 农(61305)
- 所(58815)
- 业大(55616)
- 中心(54487)
- 财经(53947)
- 研究所(53874)
- 江(49309)
- 经(48972)
- 农业(48603)
- 北京(47488)
- 范(44435)
- 师范(43919)
- 经济学(43021)
- 院(42355)
- 州(41123)
- 财经大学(40304)
- 基金
- 项目(242923)
- 科学(189247)
- 基金(175713)
- 研究(174240)
- 家(154740)
- 国家(153453)
- 科学基金(130603)
- 社会(110156)
- 社会科(104584)
- 社会科学(104557)
- 省(94655)
- 基金项目(93652)
- 自然(85314)
- 自然科(83270)
- 自然科学(83246)
- 自然科学基金(81736)
- 划(79977)
- 教育(78754)
- 资助(71778)
- 编号(71004)
- 成果(56561)
- 重点(54191)
- 部(52772)
- 发(51806)
- 创(50653)
- 课题(48040)
- 创新(47298)
- 科研(46754)
- 国家社会(45473)
- 教育部(44901)
- 期刊
- 济(148496)
- 经济(148496)
- 研究(103533)
- 中国(62859)
- 学报(60391)
- 农(54542)
- 科学(52258)
- 管理(48401)
- 财(47842)
- 大学(44757)
- 融(43280)
- 金融(43280)
- 学学(42349)
- 农业(36929)
- 教育(34546)
- 技术(27329)
- 财经(25738)
- 业经(25284)
- 经济研究(24879)
- 经(21895)
- 问题(19659)
- 业(18395)
- 理论(18379)
- 图书(18241)
- 科技(17368)
- 商业(17052)
- 实践(16891)
- 践(16891)
- 技术经济(16317)
- 版(16116)
共检索到509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慧颖 周奕翀 李春风
本文结合我国居民消费现实情形,从消费主体质量、消费客体质量、消费环境质量构建居民消费质量指标,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质量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升了居民消费质量,且对子维度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环境均起到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改善居民消费模式、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完善物质基础环境来提升居民消费质量。此外,金融监管能正向调节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质量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对于金融监管调节下数字金融的深入发展及多维度推动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思进 陶士贵
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以及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2014—2021年省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规模提升与消费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促进作用有限。此外,家庭抚养负担越重,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促进作用越显著,对于农村居民则难以改变其消费结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远 胡文馨 李俊峰
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经过内生性分析、稳健性检验以及机制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城乡家庭消费,但是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一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缩小了城乡家庭消费差距,但是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一缩小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一方面继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软硬件建设,结合国家推出的新基建计划,不断提高中国信息化的水平,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应该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的力度和强度,努力补好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为“能消费、方便消费”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居民 消费差距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琛 蔡嘉伟 艾马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既是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本文选取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在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居民杠杆率是否能起到门槛值的作用,以此实现在控制家庭负债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效果。结果表明,当居民杠杆率超过某一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增强,削弱作用衰减,并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个性化定制、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建议、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居民借贷信心等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龙海明 李瑶 吴迪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DFII),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深层原因,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与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收入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的消费差距,形成“数字鸿沟”。“知识鸿沟”造成的风险偏好差异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工具排斥”是“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薛秋童 封思贤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等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消费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农村地区明显强于城镇地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重点强化数据治理和风险监管,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引导数字普惠金融绿色发展,促进中国居民绿色消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涂强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当前在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需要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与发展。作为传统金融体系衍生出的现代化金融供给,数字普惠金融近年来持续发展,服务模式日臻完善,为居民消费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资金支持。而社交网络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稳定的社会关系对于金融活动的开展也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实证方法,探究社交网络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旨在为我国政府推动居民消费扩大升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在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中,社交网络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涂颖清 万建军
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消费扩大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发挥了“数字效应”和“普惠效应”的双重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增加的效应明显高于对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领域的“普惠效应”有待提升。为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金融观念。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凡空 李雪瑜
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建立实证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结论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且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上述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另外,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数字普惠金融结构异质性、城乡居民异质性及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宗翰 郑江淮
近年来,中国城乡消费差距越来越大,传统金融重效率轻公平的特点更加剧了城乡消费不平衡的问题。作为新一代金融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缩小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呢?选取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GMM估计方法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消费类型异质性。为了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发挥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使用门限模型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黄子祺
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韧性,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已经成为驱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2021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及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采用门槛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影响非线性递增的特点,并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测算了引发边际递增效应的门槛水平。此外,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竹媛
本文运用我国201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结果对于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均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均对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关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数字普惠金融深度均具有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嘉 王乾宇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居民优化消费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供了基础支撑,成为推动地区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因此,本文利用2012-2021年我国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流动性约束、支付便利、投资效率和居民风险对冲能力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影响机制。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流通效率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强。
[期刊] 征信
[作者]
胡芸
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从保险、消费信贷、金融理财和数字化征信四个途径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传导机制。认为应建立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加快数字化征信发展等,以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向玉冰
居民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在金融科技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引发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本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