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3)
- 2023(12484)
- 2022(9695)
- 2021(8512)
- 2020(7071)
- 2019(15400)
- 2018(14559)
- 2017(28263)
- 2016(14739)
- 2015(15879)
- 2014(15230)
- 2013(14998)
- 2012(13806)
- 2011(12316)
- 2010(12286)
- 2009(11535)
- 2008(10189)
- 2007(8953)
- 2006(7699)
- 2005(6858)
- 学科
- 济(65138)
- 经济(65064)
- 业(45078)
- 管理(43975)
- 企(35821)
- 企业(35821)
- 方法(33056)
- 数学(30720)
- 数学方法(30568)
- 融(26543)
- 金融(26543)
- 银(23832)
- 银行(23799)
- 行(23000)
- 中国(21976)
- 财(20709)
- 业经(16987)
- 农(16568)
- 制(14175)
- 贸(13853)
- 贸易(13844)
- 易(13494)
- 务(13441)
- 财务(13426)
- 财务管理(13405)
- 企业财务(12958)
- 产业(12689)
- 地方(12654)
- 农业(12214)
- 中国金融(11288)
- 机构
- 大学(207721)
- 学院(206008)
- 济(92400)
- 经济(90924)
- 管理(82094)
- 理学(72401)
- 理学院(71723)
- 管理学(70717)
- 管理学院(70363)
- 研究(65819)
- 中国(57423)
- 财(43636)
- 京(41212)
- 科学(38177)
- 农(36573)
- 财经(35866)
- 中心(33765)
- 经(32960)
- 业大(31927)
- 所(31405)
- 经济学(30909)
- 农业(28985)
- 研究所(28829)
- 经济学院(28533)
- 江(28199)
- 财经大学(27241)
- 北京(25237)
- 融(24875)
- 金融(24436)
- 商学(24220)
- 基金
- 项目(147733)
- 科学(117589)
- 基金(111940)
- 研究(103567)
- 家(98752)
- 国家(97970)
- 科学基金(85048)
- 社会(71210)
- 社会科(68192)
- 社会科学(68176)
- 基金项目(59127)
- 省(55727)
- 自然(54234)
- 自然科(53128)
- 自然科学(53115)
- 自然科学基金(52232)
- 划(46915)
- 教育(45989)
- 资助(44689)
- 编号(39657)
- 重点(32926)
- 部(32841)
- 创(31982)
- 国家社会(31833)
- 发(31087)
- 成果(30578)
- 创新(29929)
- 科研(29161)
- 教育部(28882)
- 人文(28186)
共检索到295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竹媛
本文运用我国201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结果对于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均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均对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关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数字普惠金融深度均具有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黄晓莉 林丽琼
随着数字技术更迭推新,数字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其零距离接触长尾客户群体、提供低价便捷的服务,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借贷需求,对居民杠杆率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利用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分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随着杠杆率分位数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的发现为认识居民杠杆率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有关部门分类施策管控居民杠杆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春秀
本文解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由省际消费率下降引致,而非省际间的贫富差距。在理论上分析省际消费率的影响因素后,运用2000~200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这些可能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对省际消费率的影响呈现U型,目前仅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临近拐点,预期未来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并持续下降是消费率偏低的另一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促进劳动者报酬份额提高是必要前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本文使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即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升级区域支付清算体系;提高区域财富管理能力等。在考虑了内生性等因素后,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水平,且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力资源积累,提高区域创新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彤进 蔡宽宁
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提升国内市场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扩宽金融服务广度,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实证评估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支付速度、扩大其信贷规模以及降低农民预防性储蓄三种路径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中,信贷规模渠道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积极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型消费差距以及发展型消费差距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汝宗 杨明婉 白福臣
本文基于2011—2018年广东省内21个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PVAR模型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在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对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在长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在粤东西北地区呈现抑制作用,而在珠三角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粤东西北地区比在珠三角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汝宗 杨明婉 白福臣
本文基于2011—2018年广东省内21个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PVAR模型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在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对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在长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在粤东西北地区呈现抑制作用,而在珠三角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粤东西北地区比在珠三角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平平 罗若阑
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贫困减缓的影响。面板Logit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缓居民主观贫困,对农村地区、低物质资本和低人力资本弱势群体的主观贫困的减缓作用更明显,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减缓作用高于东部地区,体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益贫性特点。传导机制探索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减缓主观贫困,居民信心在数字普惠金融减缓主观贫困中起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啸 孙晓娇 王国峰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通过激励数字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其使用深度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均是最大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作用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强,对数字创新促进作用在东北地区较强;而数字创新在中部地区的中介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则较小。因此,应当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方推动数字创新战略实施,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促进经济不断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蕾 管子慧 张偲琪 李梦婕
基于2004~2015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测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系统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区发展水平顺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普惠金融系统的耦合度为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为轻度失调等级,尚未达到协调上升水平,整体协调程度偏低;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逐渐扩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占主导地位,且以东部地区省际差异为主。因此,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兼顾提高普惠金融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在各地区实施差异化战略,推动普惠金融协调发展。
关键词:
普惠金融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琳 徐蘅
消费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基于移动支付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边际影响更大。考虑到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正向影响仍然显著。差异性回归结果显示,在互联网普及率以及金融素养更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升级的赋能效果更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加大移动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移动支付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消费升级 移动支付 城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伟
数字乡村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本文采用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地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表现出正向效应。区域层面上,数字乡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经过多次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研究成果可为发展数字乡村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居民消费 消费升级 面板数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英杰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是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数字化程度增加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最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地区创业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域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对于共同富裕的边际影响逐步提升。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朱铭来 奎潮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保险学和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使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系统研究医疗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居民消费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大于新农合医保,商业健康保险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居民消费 面板数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韩晓宇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国策,金融扶贫更是打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的关键之举。本文测度了2006-2014年间我国各个省级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通过PVAR等计量模型检验发现:发展普惠金融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并且是贫富差距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整体上表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基本态势,同时,在普惠金融减贫的边际效应中西部>中部>东部;在各类因素的横向比较中,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相对较弱,排在贫困自身惯性、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财政支出之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