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21)
- 2023(20035)
- 2022(16712)
- 2021(15339)
- 2020(12658)
- 2019(28615)
- 2018(27946)
- 2017(53565)
- 2016(28872)
- 2015(31989)
- 2014(31508)
- 2013(31234)
- 2012(28498)
- 2011(25730)
- 2010(25893)
- 2009(24243)
- 2008(23027)
- 2007(20587)
- 2006(18436)
- 2005(16242)
- 学科
- 济(114838)
- 经济(114676)
- 业(88184)
- 管理(82271)
- 企(64765)
- 企业(64765)
- 农(53287)
- 方法(47049)
- 数学(41084)
- 数学方法(40673)
- 农业(35737)
- 中国(34654)
- 财(32743)
- 业经(32690)
- 融(28908)
- 金融(28904)
- 制(28207)
- 银(28043)
- 银行(27976)
- 行(26897)
- 地方(25031)
- 学(23526)
- 贸(21020)
- 贸易(21004)
- 易(20458)
- 务(20090)
- 财务(20019)
- 财务管理(19983)
- 体(19357)
- 企业财务(19052)
- 机构
- 学院(409656)
- 大学(408792)
- 济(164731)
- 经济(161204)
- 管理(158483)
- 研究(139157)
- 理学(137775)
- 理学院(136251)
- 管理学(133918)
- 管理学院(133209)
- 中国(109082)
- 科学(86827)
- 农(86780)
- 京(85873)
- 财(76959)
- 所(69933)
- 业大(68783)
- 农业(67131)
- 中心(65238)
- 研究所(63807)
- 财经(61070)
- 江(60200)
- 经(55704)
- 北京(53413)
- 范(52529)
- 师范(51944)
- 经济学(49876)
- 院(49746)
- 州(48720)
- 财经大学(45376)
- 基金
- 项目(284381)
- 科学(222796)
- 基金(206784)
- 研究(205675)
- 家(182006)
- 国家(180434)
- 科学基金(154013)
- 社会(131424)
- 社会科(124429)
- 社会科学(124398)
- 省(111552)
- 基金项目(110253)
- 自然(99533)
- 自然科(97170)
- 自然科学(97144)
- 自然科学基金(95400)
- 划(93309)
- 教育(92177)
- 编号(83539)
- 资助(82938)
- 成果(67042)
- 重点(63627)
- 部(62053)
- 发(61023)
- 创(59425)
- 课题(56785)
- 创新(55545)
- 国家社会(54920)
- 科研(54133)
- 制(54123)
- 期刊
- 济(181873)
- 经济(181873)
- 研究(118521)
- 农(86156)
- 中国(81060)
- 学报(71785)
- 科学(63216)
- 财(57761)
- 农业(57718)
- 大学(54395)
- 管理(53812)
- 学学(51848)
- 融(49250)
- 金融(49250)
- 教育(39477)
- 业经(34310)
- 技术(31511)
- 财经(29605)
- 业(27507)
- 经济研究(27313)
- 经(25278)
- 问题(24910)
- 版(22386)
- 科技(20674)
- 业大(20085)
- 理论(19353)
- 图书(18877)
- 技术经济(18446)
- 现代(18280)
- 世界(17772)
共检索到602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红 郭继涛
基于中国2011—2021年和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支付、信贷、保险和收入分配等渠道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且支付渠道的减贫效果更好;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本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因此,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对农村相对贫困群体数字金融素养的提升和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
[作者]
郑志龙 李雨臻
基于2011—202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等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机制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村相对贫困;进一步通过变更系统GMM估计方法、替换变量处理以及样本期间波动性问题处理等方式进行检验,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显著增加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和提高信贷质量等信贷供给机制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还通过显著促进创新创业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农经济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省份,且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率、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组别,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相对贫困缓解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海龙 陈小昆
以2011—2019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借助面板中介变量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改善了相对贫困,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改善效应最大,使用深度的改善效应最小;工资性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改善相对贫困的反向中介因素,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却抑制了相对贫困的改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工资性收入形成新的收入分配"极化"效应,且"极化"效应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部分地被抵消,最终弱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效应越大,工资性收入对相对贫困的极化效应越明显。
关键词:
工资性收入 内部极化 中介效应模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凤羽 冉陆荣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相对贫困治理,成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助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尚未可知。选取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减缓农村相对贫困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缓解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覆盖广度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硬件条件;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供给广度;基于"三农"发展视角,营造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良好环境;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风险规避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昭楠 李钰婷 刘树梁 刘七军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中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鑫垚 叶家硕 卓震宇 李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7—2019年数据,建立了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微观家庭层面与宏观地区层面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状况。并使用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宏微观结合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收敛性、空间相关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多维相对贫困消减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与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帮助减贫,还有助于在宏观地区层面上降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减贫的过程中对公平性问题的处理也相对较好,避免了“精英俘获”现象所导致的减贫效率低下与资源错配;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收入、就业、消费结构、主观感知与信息获取状况的改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魏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从收入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3.2%,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个体的相对剥夺状况,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家庭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融资约束、并促使家庭社会资本拓展。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也存在城乡群体和年龄群体的差异。因此,让数字赋能扶贫,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游士兵 刘多晨曦 覃文 姜娇阳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缓家庭相对贫困。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存在异质性,减缓效应在中部地区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为突出。最后,居民金融市场参与意愿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家庭相对贫困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对贫困 金融市场参与意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琪 张帆
普惠金融作为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金融体系,有利于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歧视的现象。文章基于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的事实,利用理论和实证阐述了普惠金融对农村支出型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对农村支出型贫困有明显的减缓效果,并且普惠金融可得性和金融使用性的减贫效应显著。最后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培育农民金融意识和提高发展型需求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锦怡 刘纯阳
互联网的"泛在性"特征极大地降低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和使用成本,既有助于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创造了更多经济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减缓农村贫困。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利用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互联网信贷和互联网保险发展(即金融可得性)直接减缓农村贫困,同时也会通过增加个体就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即经济机会)间接减缓农村贫困;(2)考察期内,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的减贫效果整体上优于瞄准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机会的减贫效果。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贫困农户自身特征,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应瞄准以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为目标。
关键词:
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 脱贫攻坚 瞄准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嫣娟 陈海龙
数字经济通过降成本、可达性、信息完备、服务灵活等优势促进普惠金融政策的深化,助推改善相对贫困。文章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选择2011—2019年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相对贫困状态的改善,但改善效应存在分布差异,依相对贫困深度呈现“倒U”型特征;(2)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相对贫困影响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数字化程度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3)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相对贫困程度低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状态,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极为有限,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程度最高居民生活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但与西部地区相比明显较强。
关键词:
相对贫困 数字经济 普惠金融 分位数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