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10)
2023(21403)
2022(17474)
2021(16371)
2020(13615)
2019(31207)
2018(30603)
2017(57595)
2016(30792)
2015(34991)
2014(34874)
2013(34410)
2012(32367)
2011(29082)
2010(29470)
2009(27975)
2008(27214)
2007(24450)
2006(21635)
2005(19995)
作者
(90017)
(76058)
(74979)
(72086)
(48132)
(36508)
(34340)
(29483)
(28877)
(27107)
(25879)
(25543)
(24033)
(23940)
(23568)
(23394)
(22308)
(22228)
(21807)
(21771)
(19010)
(18578)
(18321)
(17430)
(17199)
(17113)
(16678)
(16632)
(15503)
(15152)
学科
(143148)
经济(143008)
(88448)
管理(84370)
(65319)
企业(65319)
方法(56323)
(52932)
数学(49723)
数学方法(49077)
中国(41435)
农业(35129)
(34511)
业经(33861)
(30937)
金融(30934)
地方(30753)
(30335)
银行(30296)
(29398)
(29128)
(28713)
(26035)
贸易(26017)
(25361)
(21039)
财务(20976)
财务管理(20921)
(20080)
企业财务(19921)
机构
大学(445444)
学院(445113)
(193033)
经济(189145)
管理(167020)
研究(157277)
理学(142996)
理学院(141374)
管理学(138735)
管理学院(137917)
中国(128259)
(94186)
科学(94155)
(88230)
(87059)
(79872)
中心(75239)
研究所(72196)
财经(69469)
业大(67694)
(67614)
农业(67335)
(63230)
经济学(60280)
北京(59609)
(57933)
师范(57334)
(55354)
经济学院(54160)
(54140)
基金
项目(292264)
科学(230314)
基金(214389)
研究(212513)
(187447)
国家(185857)
科学基金(158865)
社会(137679)
社会科(130332)
社会科学(130298)
(112281)
基金项目(112086)
自然(100956)
自然科(98685)
自然科学(98654)
自然科学基金(96929)
教育(96293)
(94386)
资助(87886)
编号(85371)
成果(70186)
重点(65711)
(65226)
(63683)
(60165)
国家社会(58505)
课题(58211)
创新(56338)
科研(56124)
教育部(55836)
期刊
(218649)
经济(218649)
研究(134442)
中国(93245)
(85279)
学报(72935)
(68856)
科学(66173)
管理(59889)
(58428)
金融(58428)
农业(57088)
大学(56161)
学学(52945)
教育(43211)
技术(37969)
业经(36515)
财经(35197)
经济研究(34581)
(30425)
(28918)
问题(28814)
(24048)
世界(23637)
(23283)
统计(23207)
技术经济(22581)
图书(22224)
国际(21942)
理论(21148)
共检索到692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倩   王秀东   问锦尚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金融支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和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含有内生变量的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升了农户获得正规渠道贷款的可能性,尤其促进了中高收入群体以及较高受教育程度农户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低收入和低文化水平农户的非正规渠道贷款可得性。第二,二级指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三级指数支付、保险和投资对正规渠道贷款可得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货币基金、信贷、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明显不足,对于缓解农户面临金融排斥的作用有限。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制度建设,推进政府协同金融机构联合创新;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构建全方位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针对不同特征农户群体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与金融教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乐   陈炎   赵辉  
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户分化的态势逐渐显现,兼业农户成为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主流群体。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提供有利契机,但能否以及如何对兼业农户的信贷可得产生影响尚未可知。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兼业农户信贷可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兼业农户的信贷可得;机制检验发现,收入多样性和社会互动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兼业农户信贷可得中具有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兼业农户信贷可得存在地区异质性和兼业程度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和二兼农户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明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兼业农户信贷可得的内在作用机理,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增强主流农户信贷可得,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眭张媛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的加入使未能获得融资的部分农户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农户整体福利得到提高;利用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户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可能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为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给予农村非正规金融更明晰的发展定位与政策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眭张媛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影响。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的加入使未能获得融资的部分农户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农户整体福利得到提高;利用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户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脱贫的可能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为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给予农村非正规金融更明晰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名银  
普惠金融在提高贫困人群收入,减少农村地区贫困方面被赋予较大期望。鉴于此,本文对湖南怀化市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获取了全市13个县(市、区)部分宏观数据与494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减贫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是农村地区减贫重要手段,普惠金融发展不足成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阻碍。最后,文章阐述了本次研究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减贫的启示作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名银  
普惠金融在提高贫困人群收入,减少农村地区贫困方面被赋予较大期望。鉴于此,本文对湖南怀化市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获取了全市13个县(市、区)部分宏观数据与494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减贫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是农村地区减贫重要手段,普惠金融发展不足成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阻碍。最后,文章阐述了本次研究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减贫的启示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大斌  凡华农  邓大才  
为了分析"建材下乡"政策下不同补贴方案的效应,测算农村家庭住房的消费需求,本文结合微观调查截面数据与宏观统计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两阶段模型对是否建房的逆米尔斯比率和住房消费需求量进行联合建模,估计农村家庭建房消费意愿支出额。在此基础上,构造住房消费意愿指数和支付能力指数。重点分析农村家庭住房消费需求决策的影响因素、消费意愿以及支付能力的变化,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建材下乡"政策方案和细则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进   李宁   张逸轩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通过释放数字乡村综合效应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采用多元线性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提升村庄人力资本水平和增强农村创业活跃度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已完成农村产改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从数字乡村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深化农村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的多重效应,集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势能;找准村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雅群  范亚辰  
运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就"大五"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开放性、严谨性和外向性等积极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顺同性和神经质等消极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开放性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边际贡献更明显,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就开放性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高开放性农户的信贷需求更强,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更大、额度更高。同时,以"是否使用移动互联支付工具"作为开放性人格特征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一致结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耿旭令  高歌  李秀婷  董纪昌  
本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有助于激发农村居民创业,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机会型创业有更大的扶持作用,覆盖广度可以促进生存型创业、也会通过提高使用深度进一步激发机会型创业。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所掌握的金融常识、所产生的投资行为、投资过程中较高的风险偏好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激励效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居民幸福感以及交易媒介的使用促进居民创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下对创业具有差异化的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为我国当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居民创业的内生活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有效服务于农民创业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剑锋  周子彦  
村域社会组织是农村融资场景下重要的"第三方机构",强调并发挥其"助贷"功能有利于进一步释放金融供给能力。本文基于合约理论与发展经济学方法,分析认为村域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发展"和"监督"两种功能影响农户融资可得性。在设计"融资需求、融资约束及融资可得性"这样一组能够完整反映微观层面供求格局的指标基础上,运用全国性的家户调查数据对正规贷款、非正规贷款以及商业信用这三类农户农业生产融资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村域社会组织能够显著影响农户农业正规贷款可得性,且主要原因在于其提高了农户的贷款需求;第二,上述作用存在农民收入调节效应,村域社会组织主要影响高收入农户的农业正规贷款可得性以及低收入农户的农业非正规贷款可得性;第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村域社会组织的影响渠道存在差别,前者主要通过"监督"功能影响农户农业正规贷款可得性,后者则主要借由"发展"功能对商业信用融资可得性以及融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静文  何文剑  张红霄  
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能否促进农户增收,是评价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厘清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政策实施层面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在理论剖析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通过资本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要素配置影响农户收入的基础上,采用课题组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北和浙江五省跟踪调研获得的9期非平衡面板2202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检验了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林业收入、非农收入和家庭总收入均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进一步发现,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会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来增加农户的各项收入,即劳动力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被证实。然而,林地资本投入的中介效应未被证实,可能因为林业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导致近几年的资本投入尚未对林地产出和收益产生影响;同时林地流转的中介效应也未被证实,原因可能是调研地区农户流出林地较少,导致林地流转市场供需不平衡。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放松对林权抵押贷款用途的限制,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并促进增收;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包括林权在内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服务系统,促进林地流转市场供需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