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2)
2023(12009)
2022(9168)
2021(8235)
2020(6581)
2019(14461)
2018(13962)
2017(27499)
2016(14297)
2015(14872)
2014(14525)
2013(14348)
2012(13024)
2011(11807)
2010(11996)
2009(11544)
2008(10506)
2007(9543)
2006(8694)
2005(7806)
作者
(41348)
(34881)
(34169)
(32412)
(21415)
(16738)
(15478)
(13482)
(13426)
(11984)
(11860)
(11357)
(10680)
(10633)
(10529)
(10506)
(10400)
(10059)
(9941)
(9718)
(8540)
(8447)
(8271)
(8098)
(8025)
(7779)
(7656)
(7455)
(7005)
(6838)
学科
(59850)
经济(59792)
(49937)
(45549)
管理(35386)
农业(30416)
(28643)
企业(28643)
(28113)
银行(28081)
(26920)
(26762)
金融(26762)
业经(22104)
中国(21403)
方法(20708)
(19414)
数学(18965)
数学方法(18873)
(15596)
地方(13122)
(13084)
贸易(13070)
(12648)
(11463)
中国金融(11245)
产业(11056)
(10468)
农业经济(10465)
制度(10463)
机构
学院(199005)
大学(193343)
(87705)
经济(86159)
管理(77334)
理学(67462)
理学院(66860)
管理学(65917)
管理学院(65599)
研究(65532)
中国(61827)
(59183)
农业(45781)
科学(39575)
业大(38736)
(38361)
(38330)
中心(34466)
(32789)
财经(30810)
研究所(30011)
(29243)
(28310)
农业大学(28130)
(27061)
经济学(27033)
银行(26140)
经济学院(24858)
(24713)
经济管理(24230)
基金
项目(137885)
科学(108286)
基金(101463)
研究(99268)
(89664)
国家(88810)
科学基金(75975)
社会(66664)
社会科(63087)
社会科学(63070)
(55086)
基金项目(54221)
自然(47420)
自然科(46358)
自然科学(46345)
自然科学基金(45544)
(44684)
教育(41502)
编号(40464)
资助(38898)
(33348)
(31180)
成果(30649)
重点(30284)
(30017)
(29745)
国家社会(28833)
(28409)
创新(28031)
科研(26410)
期刊
(95326)
经济(95326)
(63028)
研究(54132)
(43196)
金融(43196)
农业(41306)
中国(38096)
学报(35504)
科学(30718)
大学(27050)
(26928)
学学(26316)
业经(23233)
管理(22068)
(19369)
农村(15005)
(15005)
财经(14748)
经济研究(14096)
问题(13878)
农业经济(13434)
技术(12909)
(12483)
(11765)
世界(11030)
业大(10739)
理论(10254)
教育(10223)
商业(10039)
共检索到298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月书   周文静  
本文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7年与2019年两轮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降低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成本,从而促进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数字普惠金融在补充农户外部流动性的同时,还减少了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对自身流动性的占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存在上下游纵向关联、生产经营多元化程度较低与非粮农产品占比较高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供给能够促进农户市场参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增强了农户使用商业信用参与市场的意愿,这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提升农户福利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了农户与下游经营主体之间的要素配置,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与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燕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文章选取201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及农户收入结构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不同农户收入结构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最弱的是转移性收入。分区域进行检验后发现,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影响最大。进一步按照收入高低进行分组检验发现,除财产性收入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在低收入组中更加明显。最后,从数字普惠金融基础建设、服务水平、组织系统和经济辐射效应视角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月书  苗哲瑜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农户工商业生产经营投资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增加农户的融资规模、提高农户的信息互动水平来促进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工商业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小规模经营和低人力资本农户的工商业生产经营投资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受传统金融服务的影响较大,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传统金融服务基础能够促进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投资。本文研究对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彩林  李雯雅  曹秋菊  
城乡收入差距是乡村振兴战略拟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使用2011—2020年的数据,研究农户信贷供给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农户信贷供给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上均存在正相关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加农户信贷供给水平缩小本地和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在区域分布深度上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增加农户信贷供给水平显著缩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中西部地区的中介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信贷供给缩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化程度的发展则通过减少农户信贷供给扩大了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同样存在异质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灿  高建中  李善美  徐绍杰  巫福斌  
基于201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数据库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库统计的数据,选用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以及不同林业收入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户林业收入,关键性影响作用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为农户带来的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和便利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借贷约束,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促进农户林业投入,从而提高农户的林业收入。因此,为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应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普及、完善体系制度以及制定差异化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冰彬  王林萍  
农户家庭发展韧性是衡量农户家庭在面对各种压力源和无数冲击后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在运用高阶条件矩测算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是作用机制之一。最后,从继续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及社会资本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张保珍  杨海芬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应用面板Probit模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移动支付指数对农户创业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水平及城镇化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对农户创业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创业的"长尾效应"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提升农户创业绩效。未来中国应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优化农户创业环境,提升农户创业能力,改善农户创业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张保珍  杨海芬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应用面板Probit模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移动支付指数对农户创业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水平及城镇化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对农户创业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创业的"长尾效应"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提升农户创业绩效。未来中国应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优化农户创业环境,提升农户创业能力,改善农户创业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冰彬  王林萍  
农户家庭发展韧性是衡量农户家庭在面对各种压力源和无数冲击后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在运用高阶条件矩测算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是作用机制之一。最后,从继续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及社会资本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光顺  蒋远胜  王玉峰  
本文基于时间交易成本模型分析了信息通讯技术对农户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并结合2014年CFPS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技术对农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可以促进农户普惠金融发展。与不会使用互联网或者会上网人数较少的农户相比,会上网和上网人数较多的农户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相比于方便到达金融机构的农户而言,在远离金融机构的农户中,技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如何通过技术提升农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凡   李渊   张龙耀  
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各地不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村庄。本文基于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模型(RD)探究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升了农户信贷获得概率和扩大了信贷规模,并且提高了农户正规信贷占比,缓解了家庭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凭借扎根农村的制度优势,通过提高农户的金融产品信息完全程度和金融素养,提高了其信贷(尤其是正规信贷)获取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降低了农户信贷违约概率,增强其信用意识;此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增加了农户生活性借贷规模,但未能扩大生产性信贷的规模。可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应是政府解决农户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雨晴  何广文  
通过建立及推导跨期投资决策模型证明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户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而且当农户金融素养或智能化素养更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强烈。研究结论有助于解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和农村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的重要现实作用,从宏观上说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必要性,从微观上启示提高农户家庭金融素养和智能化素养有助于优化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浩宇  
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可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普惠金融总指数、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均对可行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的可行能力提高最大,而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则较小;(2)普惠金融对可行能力的提升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化影响,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对农户的可行能力影响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效果最小;(3)普惠金融总指数、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均对个人年收入和医疗消费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覆盖广度对农户个人年收入和医疗消费的提升程度最高,而使用深度则较低;(4)普惠金融总指数、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均对工作经历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提高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满足区域间对普惠金融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户的可行能力,并持续追踪和评估普惠金融对农户可行能力提升的效果,以更好实现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昭楠  李钰婷  刘树梁  刘七军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中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