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76)
- 2023(15692)
- 2022(12890)
- 2021(11787)
- 2020(9782)
- 2019(22039)
- 2018(21433)
- 2017(41598)
- 2016(22289)
- 2015(24632)
- 2014(24254)
- 2013(24092)
- 2012(21945)
- 2011(19623)
- 2010(19516)
- 2009(18129)
- 2008(16685)
- 2007(14549)
- 2006(12689)
- 2005(11084)
- 学科
- 济(85092)
- 经济(85002)
- 管理(63828)
- 业(62640)
- 企(52563)
- 企业(52563)
- 方法(39898)
- 数学(34959)
- 数学方法(34632)
- 融(28180)
- 金融(28179)
- 中国(27225)
- 银(26479)
- 银行(26416)
- 行(25374)
- 财(24419)
- 农(22483)
- 业经(22442)
- 学(18414)
- 地方(18265)
- 制(18217)
- 贸(16838)
- 贸易(16825)
- 务(16796)
- 财务(16734)
- 财务管理(16710)
- 易(16359)
- 企业财务(15973)
- 农业(15611)
- 理论(14235)
- 机构
- 大学(312611)
- 学院(310520)
- 管理(124156)
- 济(121696)
- 经济(119066)
- 理学(108504)
- 理学院(107342)
- 管理学(105489)
- 管理学院(104966)
- 研究(102751)
- 中国(83058)
- 京(65551)
- 科学(65525)
- 财(56417)
- 农(55877)
- 所(51392)
- 业大(50710)
- 中心(49076)
- 研究所(47437)
- 财经(45966)
- 农业(44112)
- 江(43126)
- 经(41917)
- 北京(41149)
- 范(38490)
- 师范(37991)
- 院(37118)
- 经济学(36878)
- 州(36368)
- 财经大学(34620)
- 基金
- 项目(221548)
- 科学(172643)
- 基金(161015)
- 研究(157073)
- 家(142200)
- 国家(141035)
- 科学基金(120553)
- 社会(99122)
- 社会科(94149)
- 社会科学(94124)
- 省(86652)
- 基金项目(86209)
- 自然(80000)
- 自然科(78103)
- 自然科学(78081)
- 自然科学基金(76678)
- 划(73233)
- 教育(70550)
- 资助(65538)
- 编号(63260)
- 成果(49654)
- 重点(49388)
- 部(47552)
- 发(46795)
- 创(46693)
- 创新(43579)
- 科研(42977)
- 课题(42620)
- 计划(41330)
- 国家社会(40899)
- 期刊
- 济(122956)
- 经济(122956)
- 研究(88357)
- 学报(55694)
- 中国(54880)
- 农(49483)
- 科学(47741)
- 融(42917)
- 金融(42917)
- 管理(42340)
- 财(41629)
- 大学(40986)
- 学学(38958)
- 农业(33243)
- 教育(28644)
- 技术(23629)
- 财经(21970)
- 业经(20581)
- 经济研究(20453)
- 经(18561)
- 业(16697)
- 理论(16465)
- 图书(16455)
- 科技(16091)
- 问题(15856)
- 实践(15280)
- 践(15280)
- 版(14915)
- 业大(14661)
- 技术经济(14096)
共检索到444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雪莹 刘茵伟 于露
本文以2011—2018年在沪深交易所发生过交易的债券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尤其显著降低了民企债和非上市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越显著;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债券违约频频"爆雷"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弱市场整体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童冠群 宋一丹 周荣喜
债券是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成熟完善的债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随着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债券风险管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信用利差是债券二级市场重要的风险衡量指标。本文选取2017—2020年上交所公司债月度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投资者情绪及其他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信用风险因素对我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显著,且逐渐增大;(2)投资者情绪在市场中的传染效应显著提高了公司债信用利差,对信用风险在信用利差中的结构性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3)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溢价等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健全外部约束机制,加强债券市场监管;细化债券信用评级,提升债券信息披露质量;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债券市场流动等建议。
关键词:
债券信用风险 债券信用利差 投资者情绪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宁静 周坚 万魏
本文利用2010—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企业债、公司债以及企业外债数据,全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企业所在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融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外债融资。造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内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和外债差异性影响的原因是,企业所在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在当地或国内金融市场融资,削弱了企业通过外债融资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在境外融资规模的下降。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因素对企业债券融资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覆盖广度对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影响最大,数字化程度对企业外债融资影响最大。第三,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本文从提升企业融资质效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玉伟 任颋
货币政策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体现了政策传导效率以及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途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将债券信用利差分为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风险溢价,分析货币政策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越宽松,各等级债券的信用利差越低;我国债券信用利差中流动性风险溢价较高,虽然货币政策同时显著影响债券流动性风险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但对于低评级债券,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溢价影响较强而对信用风险溢价影响较低。在信用债较强的兑付预期下,我国债券信用利差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风险溢价,而不是信用风险溢价,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效应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注重货币政策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降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预期等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用利差 债券市场 流动性风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黎静雯
本文以2014~2022年间发行公司债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股东大会有关债券发行议案的中小股东投票数据,深入探究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对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积极主义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机制检验表明,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可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减轻代理问题,从而降低债券信用利差。本文不仅检验了中小股东在债券市场上的治理作用,同时也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中小股东积极主义 债券信用利差 公司治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晶 李筱婧
文章利用我国2009—2013年间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的相关数据,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研究了发债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对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债券信用评级越高、信用利差越低。结合路径分析的结果说明,内部控制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了债券信用利差,同时,还通过债券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产生了间接影响。在考虑了产权性质因素后,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利差的关系更为显著,表明国有产权性质弱化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倪瑶 成春林
基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数字化特征,将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分为普惠金融数字化前阶段(2005—2010年)和普惠金融数字化后阶段(2011年至今),建立两个阶段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分别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进行整体回归和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普惠金融数字化前显著地扩大城乡居民福利差异,而普惠金融数字化后则显著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普惠金融数字化后对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影响更大,对中部地区缩小作用减弱,对西部不显著缩小。研究提出加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运营的数字化改造与升级,将普惠金融数字化与扶贫相结合,强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丰富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产品等建议,同时警惕不发达地区因城镇化导致的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拉大。
关键词:
普惠金融 数字化 城乡居民福利差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许屹
信用利差是信用债券定价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很多文献表明,违约风险只能解释信用利差的一小部分,而税收、流动性及系统风险对信用利差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公司债券月度面板数据,研究了市场系统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系统风险对信用利差影响显著,信用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收益有一定的联动性。
关键词:
信用利差 系统风险 违约风险 流动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许屹
信用利差是信用债券定价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很多文献表明,违约风险只能解释信用利差的一小部分,而税收、流动性及系统风险对信用利差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公司债券月度面板数据,研究了市场系统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系统风险对信用利差影响显著,信用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收益有一定的联动性。
关键词:
信用利差 系统风险 违约风险 流动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羚锐 黄先军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为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信用风险的作用机理,以沪、深两市2012—2020年1567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抑制了企业信用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区信用环境不发达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对民营企业和相对而言的小规模企业的信用风险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链式中介机制来抑制企业信用风险。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企业信用风险 链式中介机制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博 康琦
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防范债券信用风险是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升企业违约风险和提升发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两条途径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债券、国有企业债券及有担保债券,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债券、非国有企业债券及无担保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涂志勇 雎岚 周璐
选取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作为研究样本,从宏观经济、债券因素以及企业资质三个层面,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指标和债项指标对信用利差存在显著影响,而企业资质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则并不显著。鉴于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刚刚起步,定价机制尚不完善,信用利差更多反映发行时的宏观系统性风险,而未能体现发行企业的个体风险差异。
关键词:
中小企业私募债 信用利差 企业资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爱民 单俊辉
文章利用2006年3月到2015年4月中债指数数据,对4种不同等级企业债券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比较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廓清货币政策影响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渠道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强于信贷渠道,货币渠道通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三种媒介作用于企业,信贷渠道只通过信贷额度一种方式影响企业;(2)同时信贷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在债券与贷款之间的资产配置,进而弱化信贷政策的作用;(3)债券的净供给使得信用利差扩大,作用强度与债券净供给量成正比,但对aa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用利差 传导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侯鑫 褚剑
自2010年融资融券制度启动以来,有关融资融券制度的溢出效应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文从债券投资者的视角,研究融资融券交易对公司债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融资余额增长越多,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越大,而融券余额的变化对公司债信用利差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余额增长对信用利差的正向影响在信用风险或者信息风险较高以及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并且,融资余额增长较快的公司未来信息环境更可能出现恶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债券投资者关注融资融券交易行为释放的信号,融资交易对债券投资者具有信息含量,而融券交易的作用尚未显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