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8)
- 2023(15207)
- 2022(12044)
- 2021(10888)
- 2020(8804)
- 2019(19345)
- 2018(18971)
- 2017(36161)
- 2016(19188)
- 2015(21374)
- 2014(21304)
- 2013(21184)
- 2012(20027)
- 2011(18064)
- 2010(18849)
- 2009(18231)
- 2008(17677)
- 2007(16591)
- 2006(15178)
- 2005(14220)
- 学科
- 济(92032)
- 经济(91918)
- 业(89637)
- 企(71450)
- 企业(71450)
- 管理(65697)
- 农(47301)
- 业经(34724)
- 农业(31975)
- 中国(31116)
- 方法(30155)
- 融(26847)
- 金融(26847)
- 财(26373)
- 银(25178)
- 银行(25162)
- 行(24516)
- 地方(23859)
- 制(22336)
- 数学(21795)
- 数学方法(21576)
- 务(19131)
- 财务(19099)
- 财务管理(19074)
- 技术(18781)
- 企业财务(18074)
- 策(16628)
- 体(16386)
- 贸(16290)
- 贸易(16270)
- 机构
- 学院(287208)
- 大学(278063)
- 济(124396)
- 经济(121913)
- 管理(112944)
- 研究(96004)
- 理学(95504)
- 理学院(94521)
- 管理学(93223)
- 管理学院(92686)
- 中国(83000)
- 农(60182)
- 京(59068)
- 财(58097)
- 科学(55097)
- 所(48447)
- 江(46886)
- 中心(46427)
- 农业(45674)
- 财经(44736)
- 业大(43526)
- 研究所(42945)
- 经(40392)
- 州(37859)
- 北京(37278)
- 经济学(36568)
- 范(35923)
- 师范(35592)
- 院(33495)
- 经济学院(32939)
- 基金
- 项目(177962)
- 科学(141730)
- 研究(136094)
- 基金(128243)
- 家(109486)
- 国家(108276)
- 科学基金(94605)
- 社会(89406)
- 社会科(84454)
- 社会科学(84435)
- 省(72578)
- 基金项目(67385)
- 教育(59582)
- 划(57749)
- 自然(57256)
- 编号(56947)
- 自然科(55996)
- 自然科学(55985)
- 自然科学基金(55030)
- 资助(50858)
- 成果(45500)
- 发(44221)
- 创(40005)
- 业(39778)
- 重点(39024)
- 部(38690)
- 课题(38336)
- 国家社会(36925)
- 发展(36631)
- 创新(36511)
- 期刊
- 济(156408)
- 经济(156408)
- 研究(87160)
- 中国(66357)
- 农(63339)
- 财(46695)
- 管理(45673)
- 融(43380)
- 金融(43380)
- 农业(42208)
- 学报(39980)
- 科学(39730)
- 大学(32061)
- 业经(31872)
- 学学(30441)
- 教育(28721)
- 技术(26898)
- 财经(22623)
- 经济研究(22195)
- 业(21803)
- 问题(20226)
- 经(19587)
- 技术经济(16869)
- 世界(16076)
- 农村(15711)
- 村(15711)
- 农业经济(14797)
- 贸(14506)
- 商业(14491)
- 现代(14491)
共检索到464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卓 王萍萍
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 数字农业 数字金融 大数据风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卫平 朱佳 王佳炜 张磊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满足食物消费升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已有文献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研究关注较少。论文基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双向分析视角出发,建立了区域经济体农业生产经营投资收益模型,理论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县域层面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且进一步结合实践场景,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现代设施农业优化发展;县域普惠金融市场发育显著带动了该地区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增长,且受到当地财政预算投入的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基于数字授信、专项基金、市场撮合、“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打造融资拓宽机制、回报激励机制、服务优化机制和市场稳定机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末提出创新金融服务结构、强化金融科技工具应用、以财政投入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注入、立足产业协同视角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葛和平 高越
选取2011~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均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化程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大且越显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磊 马金铭
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得以实现;对于东部地区、金融排斥较弱的区域和非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农地流转程度越高、农户创业活跃度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以环境规制为门槛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史小坤 宋鹏鹤
如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数字技术的交易特征,解析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与实现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作用显著,但数字信贷作用不显著;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通过进一步考虑商业银行竞争和数字化发展因素后,数字信贷的交互项作用效果正向显著。据此提出发挥数字金融作用、深化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并优化数字信贷作用环境,是进一步利用金融科技全面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葛和平 高越
选取2011~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均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化程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大且越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葛和平 高越
选取2011~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均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单一门槛,数字化程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大且越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琚亮 俞乃畅
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为产业、企业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逐渐成为促进消费循环、推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流通业面板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鸿沟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鸿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流通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结论丰富和完善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优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以加快推进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高惠荣 孙晓玫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资源传递与服务系统。元数据是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技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工作。元数据的描述对象主要是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资源,包括数据集、文本信息、图像、音乐和其他任何电子化事物的数据信息。元数据适用于描述任何网络数据和资源,是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获取的数据,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元数据 数字图书馆 MARC DC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正平 王琼
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及其动态效应,并从地区、地形和土地种植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2)相比使用深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增加对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更大;(3)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本替代劳动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山区和大农户中表现得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数字金融时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芳 毛静宜 张晓静 李奇锴 蔡起华
在农业生态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而作为新型金融模式的数字普惠金融,是打破农村金融困境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论文利用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金融约束缓解的视角,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分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各区域间的农业绿色发展差异较大;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3.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金融约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4.从农业重要性角度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其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中,均能通过缓解金融约束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从区域差异性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沿东部、中部向西部递减,且其均能通过缓解金融约束来促进东部和西部的农业绿色发展。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论文提出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增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绿色发展效能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青霞 刘岳泽
文章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融合路径和融合效益两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更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瑞峰
为回应学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争议并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在辨析农民共同富裕经济内涵、价值维度的基础上,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三个维度阐释并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农业劳动生产率、涉农专利申请量为调节变量,基于SEM复杂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利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我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复杂影响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引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三个调节变量后,数字普惠金融则对农民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调节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并不明显,而质量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的调节效应则存在显著异质性,且动力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的调节效应最为明显,效率变革次之,质量变革最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通过驱动动力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而且可以通过推动效率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经营、财产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加深则能够引导质量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因此,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需要从明确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调节作用、突出工作重点、注重深度融合、紧抓着力点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设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向豪 杨景淳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是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这一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土地流转率和农村创业活力实现,并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农业绿色转型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四大区域中均显著,而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门槛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推动力度也显著增强。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持续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振军 兰庆高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不同区域和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会以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户家庭收入为中介变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此,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应最大化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各地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采用差异化思路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