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0)
- 2023(11250)
- 2022(8476)
- 2021(7375)
- 2020(5581)
- 2019(12253)
- 2018(11514)
- 2017(21859)
- 2016(11209)
- 2015(12375)
- 2014(12283)
- 2013(12262)
- 2012(11757)
- 2011(10694)
- 2010(11110)
- 2009(10584)
- 2008(9582)
- 2007(8745)
- 2006(7949)
- 2005(7785)
- 学科
- 济(56441)
- 经济(56381)
- 业(34445)
- 管理(30029)
- 融(26210)
- 金融(26210)
- 中国(26108)
- 企(24588)
- 企业(24588)
- 银(23904)
- 银行(23896)
- 行(23317)
- 地方(20565)
- 农(18174)
- 业经(17829)
- 财(16877)
- 农业(13887)
- 方法(13819)
- 制(13130)
- 数学(11917)
- 数学方法(11848)
- 产业(11822)
- 中国金融(11196)
- 发(10835)
- 地方经济(10425)
- 信息(9897)
- 贸(9654)
- 贸易(9638)
- 总论(9574)
- 信息产业(9423)
- 机构
- 学院(163186)
- 大学(160027)
- 济(74987)
- 经济(73459)
- 研究(61433)
- 管理(58242)
- 中国(53768)
- 理学(48301)
- 理学院(47725)
- 管理学(47146)
- 管理学院(46823)
- 财(37000)
- 京(34878)
- 科学(33346)
- 所(30404)
- 中心(29696)
- 财经(27957)
- 研究所(27048)
- 农(25973)
- 江(25785)
- 经(25444)
- 经济学(24638)
- 北京(22988)
- 范(22754)
- 师范(22534)
- 经济学院(22337)
- 院(22145)
- 州(21953)
- 银(21396)
- 财经大学(20789)
- 基金
- 项目(102862)
- 科学(81882)
- 研究(80709)
- 基金(73521)
- 家(62902)
- 国家(62274)
- 科学基金(53648)
- 社会(53639)
- 社会科(51111)
- 社会科学(51103)
- 省(40794)
- 基金项目(37268)
- 教育(34832)
- 划(33445)
- 编号(33082)
- 自然(29961)
- 资助(29337)
- 自然科(29292)
- 自然科学(29289)
- 发(29212)
- 自然科学基金(28770)
- 成果(27525)
- 发展(24419)
- 展(23995)
- 课题(23407)
- 重点(23229)
- 国家社会(23211)
- 创(22291)
- 部(21921)
- 性(20917)
共检索到276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立业 吴卫星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晴 孟世超 毛宇飞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与保障。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应用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然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现有文献却缺少微观证据。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能提高就业者的小时工资率与工作自主性,降低工作时长;但同时也会抑制其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这种抑制作用在非标准就业者群体中较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效应集中于自雇群体,并通过降低工作时长、增加小时工资率的途径实现;但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不足,抵消了数字普惠金融对非标准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和农民工的小时工资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女性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指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树功 杨峙林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助力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地区专利申请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分维度及东、中、西部分区域样本的探究发现,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西部创新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显著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助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异质性 数字普惠金融 中介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一明 温涛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破解传统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和稳健性分析均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在促进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比数字化程度更明显,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分维度的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扩散效应,推动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助农的生态圈,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机械和灌溉等物质生产条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继辉 王泽荣
基于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评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基准结论依然稳健。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低消费水平家庭的人均消费,增加家庭在食品、家庭设备、交通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来提升家庭消费;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通过提高金融素养、缓解流动性约束和提升支付便捷性等渠道来实现家庭消费水平的改善,且这三个机制约解释了基准效应的68.9%。数字普惠金融正向消费效应的主要受益群体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家庭。进一步分析却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青年人群过度消费的概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书华 刘晶
本文利用中国2012-2020年宏微观匹配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代际间的收入流动性,特别是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子代代际收入向上流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子代性别以及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间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促进代际收入流动,但同时增加了家庭债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又抑制了代际收入流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毛桃 方徐兵 何启志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采用工具变量处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西部城市、经济较不发达以及资源型城市所受到的影响较弱;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和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乔彬 赵广庭 沈烁华
企业绿色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并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的杠杆水平和提升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积极性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和中西部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给予数字金融政策支持和试错空间,用金融手段助力绿色发展;二是要引导企业以绿色创新为导向,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契机,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三是要根据企业异质性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涛 赵孝航 张林
数字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由于金融具有逐利、排斥的特性,这使得乡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相对不足,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缓解这一现象,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1716个县域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乡村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指数均能显著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数字普惠金融高、低水平区域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区域数字乡村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还会对周边区域数字乡村发展起抑制作用。为此,在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在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同时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协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乡村发展 县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杰 王慧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是发展与培养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选取我国2013—2022年31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在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研究显示,科技创新对东部地区与高经济发展水平省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根植于此,要完善“资源+培养+制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关键引擎”;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核心效能”;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夯实科技创新优势地区“辐射带动”基础,进而为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效赋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昌杰 闻岳春
发展数字金融助推工业发展,是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从新兴数字金融和传统银行数字化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工业的发展,且在东部发达地区最明显,在中西部和东北欠发达地区则不显著;与传统银行数字化相比,新兴数字金融对工业发展促进效应起主导作用。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研发投入在数字金融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这种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新兴数字金融发生,而传统银行数字化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大数字金融建设,完善数字金融监督制度和平衡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更好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工业发展 中介效应 银行数字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晓灵
小额信贷是提高弱势群体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都在从事小额贷款业务,但小额贷款在客户判断、贷款依据、信贷员素质、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在身份定位、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应该为小额贷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其利率能够覆盖风险,并适当定位小额贷款机构的性质,让其拥有贷款呆坏账核销自主权,在保证其不非法集资、限制其外部性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量需求。
关键词:
小额信贷 非法集资 制度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筱澍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测算区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新创业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支持创新和创业两个渠道显著提升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且无论是富裕度还是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这种提升作用都存在。同时,相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和人力资本匮乏的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提升作用在东中部、经济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和人力资本丰富的区域更为明显。基于此,应平衡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度,提升其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体效率,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国平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操作高效率和运营低成本以及信息获取及数据分析优势,为中国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破题与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曾明确指出,获得信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国平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操作高效率和运营低成本以及信息获取及数据分析优势,为中国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破题与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曾明确指出,获得信
关键词:
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